侗族是一个多节日的民族,一年十二个月,月月有节。节日多,节日的活动也十分丰富。有“万节民族”之誉!侗族的节日既有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也有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与其他民族共同的节日主要有春节、元宵、社日、清明、端午、鬼节、中秋等。 侗族本民族独有的传统节日主要有正月的“为也”节,二月甜藤粑节,三月的歌会、土王节,四月的乌饭节,五月的粽粑节,六月的尝新节,七月“黄节”酸,八月的芦笙节,九月苦酒节,十月过香节,十一月的侗年(又称吃冬)、腊月的姑婆节等。侗族的传统节日,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按内容可分为生产、生活性节日,祭祀、纪念性节日和社交、娱乐性节日三大类。生产生活性节日与农事活动有关,主要目的在于使人们记住,节日一过就是某项农事的开始了。 侗族祭萨 又称祭祖母。贵州省从江县贯洞地区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盛大的侗族祭祀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举行。当雄鸡一鸣,侗族人便吹笙鸣枪,主管圣母堂的寨老打开社门,摆上鸡、酒、茶、香纸等进行祭萨活动。“萨”,侗语为祖母之意。祭萨,相传是纪念古代侗族女英雄杏妮的。杏妮是一位坚强勇敢的姑娘,她曾组织侗家人反抗朝廷的压迫,后被朝廷兵围困在从江县的九层岩地方,杏妮坚贞不屈,跳崖就义,后化为一座岩石守护着侗家山寨。 侗族朝龙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剑河县南明一带侗族的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正月初三。这天侗族全寨要到本寨指定的“龙脉”所在地举行朝龙仪式。正月初四晚上正式出龙,龙灯队前往本村和外村无男孩人家送“龙子”。求“龙子”的人家事先作好准备,龙灯队一到,全村家家烧香点纸和放炮迎接龙灯。送“龙子”的“龙头”念完祝贺明年添龙子的吉祥令,接龙寨上的侗族人家要请玩龙灯者到家做客,热情款待。 侗族活路节 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旬逢戊的第二天在贵州镇远县报京一带举行,是春耕大忙前的一次盛大集会。报京一带共有九个侗寨,按传统习俗,九个侗寨要推选四个办事工整、有威信的成年侗族男子处理本地重要事务,其中的两人为活路头,即主管农事活动。当地习惯,每年腊月三十日开始,一律停止劳动生产,这天清早,活路头庄重宣布封存一切劳动工具,侗族各家各户便把犁耙、纺车、锄头等农具贴上封条,直到活路节前不得动用,以使大家过个清闲的年节。 侗族花炮节 花炮节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因地区不同,节期有异。程阳一带在正月初三举行。梅林一带在二月初二举行,斗江一带在二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期间的活动丰富而热闹。有游炮、斗鸡、抢炮等传统项目,也有球类比赛等现代项目,当然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抢炮,是节日的高潮。按侗族的风俗,花炮象征着五谷丰登、幸福安康。抢得花炮者也就拥有了这份福气。日久天长,抢花炮便逐渐变成一种纯粹的侗族娱乐活动了。 侗族赶社 是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和立秋后的第五个戊日举行。节日这天,侗族要吃“社饭”。吃饭之前,每人要先喝点盐水,并且禁用刀子。赶社的社场设在寨外的坪坝上。四乡八岭的侗族同胞,在这里交换农副产品,买东西。多情的侗族姑娘们则身着新衣,佩银饰,系偏带,满面春风,热情地邀请小伙子共进午餐,以便互相了解,建立感情。晚上,姑娘们又请小伙子到寨上做客吃社饭,之后又热烈地对歌。其他侗族人则杀猪宰羊,痛饮美酒,同时还要烧香祭祀以求消灾免难。 侗族斗鸟会 民间侗族传统娱乐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日举行。桑地侗族有这样一个传说:很久以前,有个叫娘花的姑娘,二月二这一天与太阳之子在天上成亲,由百鸟在空中架桥引渡,以此来成全这段姻缘。但画眉鸟不愿意参加这次活动,于是百鸟们就想给它一个惩罚,把它关在一个鸟笼中,专供人们取乐。后来逐渐演变成一年一度的斗鸟会。斗鸟会要由众人推举一位德高望重的侗族老者主持。届时,老少男子们提着鸟笼汇聚到斗鸟场,自选对象后,先把两鸟隔笼相斗,斗到一定程度,便打开鸟笼让其相斗,围观者不断发出喝彩声,气氛十分热烈。经过轮流苦斗,连续不败者为冠军,夺冠者可作为本地的侗族代表参加更大型的斗鸟会。 侗族斗牛节 又称“打牛架”。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娱乐节日。一般在农历二、八月的亥日举行。据说亥日是最公正的日子。在侗乡,侗族各寨均养有善斗的“水牛王”,饲养在鼓楼坪上,有专人管养,所食饲料中常加以蜂蜜、猪油、烧酒等。斗牛前,侗族各村寨互相邀约对手,俗成“送约”,节前三天,人们在牛王“宫”前敲锣打鼓放炮,大设宴席,俗称为牛王“养心”。中午时分,牛王“踩场”开始。一支支斗牛队伍前,有一个身穿亮布衣服的侗族后生,舞着一张写有牛王名称的牌子开道。 侗族摔跤节 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二月十五日和三月十五日举行。节日清晨,凡参加摔跤的侗族后生,都要到祖母坛边,听寨老明训摔跤戒律,追述摔跤节的来历。吃完早饭后参加摔跤的侗族选手吹着芦笙在寨老的带领下步人摔跤场。比赛前要举行隆重的摔跤仪式。而后,按传统习惯,侗族寨老们交换摔跤用的布带,缠于对方的腋下,再作一摔跤动作。三声炮响过,摔跤开始,场中的摔跤选手,互相拱手施礼,将寨老授给的布带互相缠于腋下,只听裁判一声“起”,选手们躬着身,又扳又扭,都想将对方扳倒,观众不断为双方喝彩叫好,场面十分热闹。 侗族祭祖魂 贵州省镇远县报京一带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一日举行。这天早晨,侗族家家户户要到祖坟地扫墓挂青,以悼念祖魂。祭祖用的供品有白肉片、白水蛋、米酒和棕把。侗族到坟地后摆上所带的祭品并燃香化纸钱,祈求祖宗灵魂保佑本家老少平安、各事顺利。 侗族三月三 侗族的传统节日,节期为五天。每年农历三月初一至初五日举行。它来源于两个古老的侗族传说:一是传说三月三是个播种节:很早以前,报京侗族住在很远的地方,在那里人们按照桐树开花的日子下谷种,秧苗出得又齐又壮。于是侗族人定下了桐树开花那天为播种节的规矩。但有一年,桐树直到端午节还不开花,侗家误了播种期,颗粒无收,只好逃荒。 后来,每到三月三,青年们就要来到莫嘎树下,看看这对脚印,吹芦笙,唱山歌。姑娘们还要模仿良英的样子,给情郎送笆篓、葱篮,久而久之,就形成了固定的节日。 侗族风岩歌会 贵州省天柱侗族地区歌会。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日举行,故又称三月三歌会,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侗族传说: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龙塘侗寨有个叫田郎的侗族小伙子,地旺侗寨有个叫妹腊的侗族姑娘,两人都是有名的歌手,唱歌相爱。但他们的父母均不同意这门婚事。田郎的父母逼他娶舅舅家的表妹,妹腊的父母逼她嫁给有权势的孙家。二人万分焦急。一天,他们相约来到风岩坡,唱了三天三夜的忧伤歌,又唱了七天七夜的分离歌。 侗族舞春牛 又称“闹春牛”,广西壮族自治区龙胜各族自治县民间侗族的节日。每年立春这天举行。耕牛是侗家人的“生命”,因此,他们对耕牛的爱护尤为深切,对耕牛的感情特别虔诚。这天,侗族各家各户都要给耕牛修缮栅圈,把耕牛从山上找回来,添上青草、糯米把等上好饲料,还要洒上点酒。有手艺的侗族人还要破竹蔑,打灯笼,忙制舞春牛的道具。 侗族土王节 土王节是广西侗族自治县侗族男女的社交日,也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谷雨前两三天举行,为期一天。相传,古时候,有18对侗族情侣为反抗封建婚姻习俗的束缚,于清明节前自溢身亡。为了纪念他们而举行的歌舞形式逐渐演变而成这个节日。每年这一天,在离侗族村寨不远的土王坡举行活动。届时,吃茶泡是最富有民族色彩的活动。有的把成熟的茶泡用藤子串成圈,套在姑娘脖子上;有的姑娘突如其来地被“考验”,吞下尚未脱衣的味道苦涩的茶泡,以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侗族姑娘节 姑娘节是湘黔贵边境少数民族的节日,亦是侗族的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据说这个节日来自侗族杨姓。关于姑娘节有个传说:很久以前,侗族女英雄杨八妹的哥哥因带领人们反抗朝廷的压迫,失败后被关在柳州的内罗城里,被判秋后处斩。杨八妹去探监,知道哥哥的勇气还在,只是每日吃不饱饭没有力气。杨八妹便施计策,回家煮了三斗六升米的乌饭,在农历四月初八送给哥哥,哥哥吃完饭后,有了力气,挣脱了镣铐与八妹一起杀出内罗城。杨八妹在内罗城头射了一支响箭,招呼带来的伏兵,大破柳州城,取得了胜利。为了纪念这位杨家的侗族女英雄,定于农历四月初八为姑娘节。这天,杨家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来与自己家的姐妹一起做乌饭和乌饭松把欢度节日。出嫁的姑娘回去时还要带些乌饭磁把,分送给外姓亲友,共享节日佳肴。 侗族采桑节 广西壮族自治区小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也有些侗族提前于四月初四举行。关于此节的由来,当地侗族中有个传说:很早以前,小广地区有个侗族后生每天到山坡上放牛唱歌。附近有一侗族姑娘勤劳美丽,她天天到山上来采桑叶。后生美妙的歌声深深地打动了她,于是便对唱起来。他俩天天一唱一和,渐渐地产生了感情。姑娘养了很多蚕,四月初八这一天,姑娘带领一伙姐妹上山采桑叶,后生知道后也邀请了不少小伙子帮忙,大家有说有笑十分高兴。为报答小伙子,姑娘们下河捕鱼招待。这一天是姑娘和小伙子们最开心的一天,后来每年这时候他们都聚集在一起玩耍唱歌。久而久之演变为固定的侗族民间节日。每当这一天,这里的侗族男女青年便盛装打扮,三五成群地上山采桑叶,名为采桑叶,实为寻觅意中人。 侗族打泥巴仗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一带侗族节日。时间在每年芒种前后,即分栽秧苗的时节。按这一带侗族习惯,出嫁的姑娘暂且不住夫家,举行过结婚仪式后便回娘家“坐家”,每当农忙和节庆日,由伴娘陪同到夫家住几天。有的“坐家”长达好几年。分栽秧苗的日子定好后,新郎家将秧田整好,邀集一伙青年小伙子前来帮忙。新郎的姐妹去迎接新娘回家插秧,新娘要邀一些女伴一同到婆家。说是插秧,实际上是去参加社交和娱乐活动。新娘去夫家时要挑上一担花糯米饭和一百个染红的熟鸭蛋。第二天早饭后,侗族男女青年簇拥着新郎新娘来到田坝插秧,小伙子与姑娘要互相竞赛,看谁插得又快又齐…… 侗族祭牛神 祭牛神又称“祭牛生日”,或“洗牛身”。是侗族民间节日。举行的时间不定。有的在农历四月初八举行,有的在农历六月初六举行。节日一到,侗族家家户户杀鸡宰鸭做美味佳肴。这一天最主要的活动是将牛拉到河边,洗去牛身上的泥垢。然后将鸡、鸭的翅膀毛插到牛圈旁,祈祷耕牛清洁平安。 侗族吃新节 又称“尝新”、“六月六”、“新米节”。民间侗族的传统节日。具体时间因地而异,有的侗族在农历六月初六日,有的侗族在七月初一日。其活动内容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要煮新米和鸡鸭鱼等祭祀祖先,以示感谢祖灵保护庄稼丰收,有的地方则要大请宾客,互祝丰收,也有的地方只是数家欢聚以凑热闹。有的人家邀请出嫁的姑娘回家将大量的粽把让姑娘带回婆家。多数地方这一天要演唱侗戏。演唱时,演员边唱边表演简单动作,并伴以侗族琵琶、牛脚琴、铃、锣、鼓等乐器。内容多反映侗族社会的历史,以及侗族民间传说等,因有浓厚的民族风格,故受侗族人欢迎。这天还要进行斗牛、对歌等活动。 侗族林王节 贵州省锦屏一带侗族的节日,属纪念性节日。每年六月辰日举行。这一天是纪念当地侗族农民领袖林王的日子。林王名叫林宽,自号林小师。明洪武三十年的三月,林宽率10多万兵马,在古州上婆洞(今属锦屏县)起义,连克数城。后明太祖派儿子朱祯、朱柏率兵30万讨伐,镇压了这次起义。 侗族大雾梁歌会 又称“大戊日”、“大戊梁歌会”,是湖南通道一带侗族的地方性民间传统歌会,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立夏前的第18天举行。它来源于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以前,贵州古州有一个穷后生门龙,因家境贫寒,来到湖南通道牙堡,给一家姓肖的财主种田。天长日久,他与财主的女儿肖女产生了爱恋之情,两人常到大雾梁山上对歌以表爱慕之情。不料,此事被肖财主发现,他赶走了门龙,从此,二人分离,难以见面。 侗族赶歌会 也叫“赛歌会”、“参堂”等。是侗族的传统节日。农历七月二十日举行。这个节日的来历传说各异。在贵州省剑河县高坝地区的侗族中有这样一个传说:相传在100多年前,有两位很有名望的老人肖公和吴公,他们在三星台地方开了一口水塘叫肖家塘。肖公有个漂亮的独生女儿肖玉娘,歌唱得很好,远近闻名。吴公的儿子吴承祖和她经常到肖塘对歌。七月二十日他俩在塘边订下海誓山盟。 侗族情哥送饼日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南明、大广一带侗族传统节日,时间在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这一天早饭后,年轻侗族后生们便邀伙结伴,背着芝麻月饼前去与侗族姑娘们会面。姑娘们早就到达约定的地点,并躲在附近草丛中偷听后生们对自己的议论。粗心的后生一旦失口让姑娘听到,或情谊断裂,或被讥讽嘲笑。等双方会面,就一对对分散走向自己选定的僻静地,双方叙述相思之情,考查对方是否变心。 侗族赶歌坪 贵州省黎平县侗族赛歌盛会,为侗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八月十六日举行,历时一天。节日当天早上,主办寨子以鼓楼为单位(基本属于一个房族),侗族姑娘们盛装打扮,在善歌的老婆婆们的带领下,来到指定的地点,在铁炮、鸟枪和鞭炮声中,按四方阵形坐定,然后开始唱歌,首先要唱侗族传统大歌,主要内容是规劝青年人孝顺父母、尊敬公婆、为人正直、忠于爱情和为人诚实等。 侗族送重阳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