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一条长长的绳索

 世界s风俗s网 2020-07-24

锡伯族作为北方古老的少数民族,随着民族历史的变迁和与其他民族文化交融,形成了较为多元的崇拜形式和宗教信仰。其早期宗教信仰为萨满教,既有自然崇拜,也有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元、明以后,锡伯族人逐步接受藏传佛教。清朝入关后,锡伯族又受到中原汉文化的影响,汉族供奉的娘娘神、关公、八仙、灶神、门神等,都成为锡伯族信仰神灵的一部分。锡伯族的原始信仰和北方各民族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最具本民族特色的是“喜利妈妈”的崇拜。

“喜利妈妈”是什么?

“喜利妈妈”(sirimama)并非人形神位,而是一条长2丈9尺的麻绳,并拴挂多种象征物。“喜利妈妈”是锡伯族结绳纪事的家谱,凝聚着深厚的锡伯族文化传统,其敬祭活动是联结民族精神的纽带。敬祭“喜利妈妈”,是锡伯族普遍和独有的民间信仰活动。2011年锡伯族“喜利妈妈信俗”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朝乾隆年间,清政府平定准噶尔叛乱后,为抵御沙俄向新疆侵蚀,将生活在东北的一部分锡伯族人调往新疆,戍守边境。1764年农历4月18日这一天,在沈阳锡伯家庙举行完离别仪式后,4000余名锡伯族官兵和他们的家眷便踏上了西迁的征途。这部分锡伯族人也同时将家中的“喜利妈妈”带到了新疆伊犁。如今,锡伯族的许多古老民俗在其发源地东北已经消失了,但在伊犁察布查尔锡伯自治县仍然可以找到。

历史溯源

“喜利妈妈”原是锡伯族在古老年代里的一种结绳记录方式,后来逐渐演变为多种神职功能的保护神。“喜利妈妈”汉译为“子孙妈妈”,“喜利”是锡伯语,有延续之意,“妈妈”指娘娘神。

“喜利妈妈”产生于锡伯族的游牧生活,产生于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古代锡伯族人过着部落群体集居的生活,以打猎和捕鱼为生。他们没有文字,记一件事情,就在木头上刻个符号。锡伯族盛行祖先崇拜,他们为了传宗接代,也把祖先的辈数刻记在木头上。但是天长日久,记事的木头慢慢腐烂散失,后辈很难记清自己先祖的名称、辈数。

后来,人们在劳动实践中想出了一个很好的办法,就是在屋子对角拉一条绳子,在绳索上面挂上不同物件来记录家族里发生的大事件,这样一代接一代从不间断,后辈对自己先祖的情况就一目了然了。、在没有文字的年代,喜利妈妈带有结绳记事的作用,是家族繁衍的标记,是锡伯族没有文字时代的家谱。有文字以后,家谱代替了“喜利妈妈”的作用,“喜利妈妈”的形象则被锡伯族人视为保佑子孙后代的神灵而保存下来。

民间传说

关于喜利妈妈的传说,流传较广的有两个版本,其中一个版本说,在远古的时候,锡伯部落人出动围猎,留下老年人和18个孩子。族人把小孩装在皮口袋里,挂在树杈上,由一个名叫喜利的姑娘照看着。围猎族人一直不归,喜利姑娘战胜各种困难,把孩子们抚养成人,都组成了家庭,保护了锡伯部落人繁衍兴旺。天帝也被感动,于是认喜利为女儿并封为“喜利妈妈”,成为锡伯族人家世代供奉的女祖先。

而另一个传说则带有一些历史背景。南北朝时期,平定北方有功的平陵侯范明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现小家奴拓跋毛脚下生有5颗红痣,认为他必定是真龙天子,决定杀死拓跋毛以绝后患。范明友家中的老家奴喜利妈妈得知消息,帮助拓跋毛从范家逃走。后来,拓跋毛率精兵专程来搭救喜利妈妈时才得知,当年他逃走后,喜利妈妈因不堪严刑拷打已去世。因喜利妈妈死在西北的榆树下,后来的锡伯族人便把神位设在了居室西屋西墙西北角。

文化内涵

“喜利妈妈”(sirimama)是由“喜仁妈妈”(sirinmama)演变而来。在锡伯语中,“喜仁”(sirin)是“藤蔓系”的意思;“妈妈”则为奶奶、老妪。合起来意为“世系奶奶”。喜利妈妈在东北锡伯族中汉译为“子孙妈妈”,意思是有了女祖宗,子子孙孙才能不断地繁衍生息,一代接一代地传下去;也包含保佑家宅平安和人丁兴旺之意。因而,过年时给“喜利妈妈”贴“福”字,或是贴上“供圣喜生聪明子,奉神永保寿男儿”等对联。

象征意义

“喜利妈妈”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名曰“索绳”。“索绳”上系有小弓箭、小靴子、小箭袋、小马桶、小摇车、小扳指、嘎拉哈(猪羊的背式骨)等,每样东西都是锡伯族人生活用品的代表。小弓箭表示男孩,添一男孩,两个嘎拉哈之间就添一张小弓箭,象征孩子长大成为游猎的勇士和作战的骁将;生了女孩就拴彩色布条,象征她长大成为缝制衣物及操持家务的能手;这一辈有几个女孩,就有几块布条;娶了个媳妇就挂个小摇篮;每一代长子出生时,除挂一小弓箭外,再拴一个嘎拉哈,借谐音表示辈数,加一个嘎拉哈,就说明又添了一辈人;小摇车、小靴子等表示子孙满堂;铜钱喻示生活富裕;木锹、木叉等喻意农业丰收。这条长绳子上的物件其实就记录了一个家庭的人丁兴旺。

嘎拉哈又称“背式骨”,借“背”字谐音表示辈数,即添一辈人,加一个嘎拉哈。“喜利妈妈”两端用榆木棍绑上,起始的一端称为“老头棍”,末端称为“分支棍”,二者必须都取自独根的小榆树,用来表示“喜利妈妈”就在本姓氏家族里面。

制作要求

“喜利妈妈”的制作很有讲究,必须是三代同堂抱了孙子的人才有资格。一个家族的“喜利妈妈”开始可能是一样,但随着传承的辈数增加,不同后人的“喜利妈妈”就变得不同了,因为家庭成员和发生的事件会不同。

“喜利妈妈”制作的所有材料都不得自家筹备,一律要到本村人口多、辈数全的家户去找,被索要物件的人家也必须是儿女双全。搓制索绳时,要分别反搓两股劲儿,左劲四讨半,右劲四讨半,长度为两丈九尺长。

立“喜利妈妈”,还要举行隆重的仪式,要杀猪宰羊,宴请四方,不论男女老幼,均向“喜利妈妈”叩头,然后入席就座。祭祀所杀猪除用于供奉外,都用于送给宴请亲朋好友,绝不能用来卖钱。

民族习俗

每逢正月初一,锡伯族家家户户都要供奉“喜利妈妈”,求她保佑全家平安、人财兴旺。“喜利妈妈”是锡伯人求子孙繁衍不断的象征,又是记载锡伯族家庭州系的族谱。“喜利妈妈”的牌位一般在堂房的西北角上,其象征仪标是一条两丈多长的丝绳。它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日大扫除后,开始供奉,到农历二月初二,再装入纸袋,放回原处。

祭祀民俗活动

祭祀民俗活动,主要包括农历腊月十六喜利妈妈生日的庆典、除夕敬祭喜利妈妈和农历二月初二喜利妈妈归位等仪式。祭祀所杀猪除用于供奉外,都用于送给宴请亲朋好友,绝不能用来卖钱。祭祀仪式以家族为单位,长幼有序,其乐融融。

祭拜“喜利妈妈”还有一整套的流程:呈上供品,敬香鸣鞭,族人叩拜。在“喜利妈妈”的生日腊月十六或者过年的时候,由家中男主人从供奉在西屋西北角的毛头纸袋里,毕恭毕敬地请出“喜利妈妈”,将“她”从屋内的西北角挂起,又折返到东南角,用榆木棍挂在两端的房橼上。直到农历二月二,再将喜利妈妈拢在一起,放回到纸袋里。

腊月十六这天,是“喜利妈妈”的生日,锡伯族的民众们为了感谢“喜利妈妈”一年来的佑护,把“喜利妈妈”请下来,杀太平猪祭祀“喜利妈妈”。年内生男孩或女孩要在除夕晚上往索绳上拴弓箭或布条。姑娘出嫁要摘下布条,向婆家要一头足120斤以上的公猪,叫领牲,然后请家族人来吃祭肉,给婆家人返回一个猪的后肘。若分家,便另立喜利妈妈,立喜利妈妈,要杀猪宰羊,宴请四方,不论男女老幼,均向喜利妈妈叩头,然后入席就座。

喜利妈妈生日宴,主菜是酸菜猪肉血肠,还有骨头肉、汆白肉等,非常有特色,主要的菜都是出自祭祀所杀的这头猪,而且所有的菜都不能用油,烹饪手法上只是烀、炖,绝不能炒、蒸(可以蘸蒜酱、韭菜花),保存了锡伯族先民游牧生活的原生态特色。

小编感言

“喜利妈妈”不仅是民俗,更是一个族群的文化记忆得以延续的仪式空间,它是锡伯族人进行族群认同与自我认同的凭借;同时,每一次仪式过程都促进了族群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团结。其实,每个家族都应该有这样一种物件,记录每代人的大事件。


 每天多了解一点 让自己不再无知 

我们的网站网址:www.sjfsw.cn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