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奇葩说》第六季:如何看待马东特别反对储殷说“这是我们大多数人”?

 由狭渐广 2020-07-24

01

《奇葩说》第六季最新一期于2019年11月23日在爱奇艺播出,这一期的辩题是“恋爱多年我却恐婚,现在面前有一瓶去除恐婚水,我要喝吗?”在正反双方激烈的比拼后,正方获得最终的胜利,在比赛已经尘埃落定,导师逐一发言完毕之时,正方二排的储殷教授举手表示有话要说,作为主持人的马东也给予了储殷教授发言的权利,他说道:“因为我看到场上很多人把不结婚当做个性解放来讲,薛教授也讲了很多,我自己也是教授,我跟大家说句实在话,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我们每个人都以为自己很强大,所以不需要结婚。但是过了五十岁,你有另一个想法,你生病的时候,你需要有人帮助,四十五岁失业了怎么办?六十五岁以后进了养老院,没有孩子来看你,你知道护工会怎么虐待你嘛?你需要婚姻。”

此时,李诞用调侃的语气表示,“你知道你老婆会这么虐待你吗?”储殷教授摆手继续说道:

“说的特别好,说的特别好,我们经常都这么觉得,找另外一半,跟一个陌生人一样有风险,对吧?如果真的能遇到一个放心的人,你需要结婚,我自己结婚很长时间了,这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你要知道,当你过了五十五岁,一个人在社会上漂泊,成为像这些成功的人(指马东、薛兆丰等)几率很小很小的,你需要一个人帮着你一起走,你需要孩子来照顾你,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最合理的选择。”

02

就在此时,马东对于储殷的言论表示了反对,尤其对“这是我们大多数人 ”这样的说法十分不认同,于是马东十分严肃的发表的以下言论:

“我站在储殷老师的反对面上,这是因为我特别不喜欢储殷老师那句这是我们大多数人,对不起,这个世界上没有这句话,什么叫这是我们大多数人,我们永远站在一个我来代表大多数人告诉你们这个世界真相的时候,储殷老师,极其危险。因为,我们都不知道自己五十五岁的时候会是什么样,所以我们没有办法代表大多数人。”

储殷教授解释道:“但是有统计,有概率”

马东反问,“对,然后呢?”

继而又产生如下对话:

“所以你坚信自己绝对不是大多数人,可是你真的想过没有?过了五十五岁你很有可能就是大多数人”

'那是因为你从来都只是大多数人,只是没有必要在每一件事上都用我是大多数人,因为当你用大多数人去概括自己的时候,那少数人是谁?他变成了你的对立面,这才是我们该警惕的东西。

03

在此背景下,网络上掀起了一定热度的讨论潮,知乎上也有人发起了“如何看待《奇葩说》储殷说:“结婚是大多数人的最理想选择是因为55岁之后需要照顾”遭到马东的反对?”这样的问题,目前已经收到1666个回答,大部分人都表示支持储殷而反对马东,与微博上的情况一片叫好的情况截然相反。

我仔细查看了排在前面的十几个答案,大多都是支持储殷教授贬损马东的“现实主义者”,觉得马东这样的精英少数是不懂人民疾苦的“理想主义者”,怒斥现在的年轻人就如同多年前的自己如此狂妄不知道面对现实,就喜欢听一些政治正确被所谓梦想和个性洗脑,然后引申出自己成长多年最终醒悟顺应现实或者挣扎无果无奈接受现实,最后以此论证教授的言论不讨喜但是真实可信,马东的反对不过是为了节目热度或者盲目自大的一种不礼貌的行为。

作为一个从《奇葩说》第一季追到现在的老观众,我觉得这个问题没有问的必要

我最初为什么看奇葩说?因为我喜欢辩论,我大学还加入了辩论队,我是从国际大专辩论赛那里过来的观众,我当时向往的是像马薇薇、陈铭、胡渐彪、黄执中这样的辩手,而奇葩说只是我对辩论和辩手喜爱的延伸,并且一直延伸到了现在。

而我为什么喜欢辩论?因为辩论就没有所谓中立,正反方在赛场上就是对立面,最精彩的时刻往往就是针锋相对的时刻,最畅快的时刻往往就是完美杠回去的时刻,赛场上不管你本身的立场是什么你拿到什么立场就得说什么立场的话,赛场下不管你此前拿的立场是什么你都可以捍卫自己本身的立场,哪怕使用辩论的手段和激烈的言辞。

《奇葩说》是一个辩论节目,虽然到了现在可能更偏娱乐化,但我认为那依然还是一个辩论环境,所以不管是赛场上的对杠还是赛场下的反对都是不需要觉得大惊小怪的存在,所以不管是教授举手发言,还是马东表示反对,本质上没有什么如何看待,因为就是一个普通的正常现象,我不觉得储殷教授的发言不讨喜,我也不觉得马东太盲目自大

04

回到如何看待这个问题上,马东反对的很明显不是教授“年轻人应该考虑现实问题而结婚,因为这是一个最不坏的选择”这样的观点,马东反对的是很多人包括教授在内为了让自己的观点更有说服力更站的住脚更接地气更代表广大人群而使用“大多数人”这样字眼的一种态度或者习惯,这种态度和习惯确确实实不讨喜,但也确确实实对听者充满压迫,所谓的少数服从多数,但多数又是谁定义的,你怎么判断的多数,所谓的统计和概率又是否经过实践的检验,还是所谓的大多数只是我们看到的身边人?

我也是一个年轻人,我不喜欢听的话很多,其中就包括“我们大多数人”,如果仅仅只是描述一个客观事实,比如“大多数人还是结婚的”那无可厚非,但很多人后面往往还有“所以”“因此”“你应该”,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也充满不确定性,即便最后我还是迫于现实选择了你所谓的“大多数”,但在当下你怎么就知道我不会是那个“少数”,即便最后的结果你的言论得到了验证,但在当下你又凭什么用“大多数”来劝谏我?

如果每个人都听从所谓“大多数”这样的言论,并且坚信自己一定会是“大多数”,那么谁还能成为那个“少数”呢?我觉得这才是马东想表达的东西,这不是说教授的话在客观事实上有什么问题,他完全可以给年轻人指出他们可能面临的问题,但是用“大多数人”作为论据试图说服别人这样的方式是不合适的,更是危险的,这会抹杀掉生活的多元化,在结婚这件事上做不了少数,并不意味着在其他方面做不了少数,如果凡事以大多数为基准,那么少数就只会变成剩下的那部分,而不是选择的结果。

05

除了“大多数人”这样的说话方式,我也不喜欢类似“这不适合我们这种人”“你们这种人不一样”“你这个年纪懂什么”“你这个年纪怎么还不懂”等这样的话语,也许是我还年少轻狂,但是我也是极其嫌恶这种论调,这种论调充满了掩饰不住的傲慢,自以为自己经历很多看破尘世,实则不过是用自己的狂妄给他人划类别,你可以定义你自己是哪种人,但凭什么给其他人划分哪些是你那边阵营的,哪些就是对立阵营的?你又凭什么觉得年纪小就一定比你懂的少,或者什么年纪就应该懂某些东西?年轻人不喜欢就说不喜欢,别谈什么不适合“我们这种人”,认为别人无法理解自己就说自己不能被理解,别说什么“你们这种人跟我们不一样”,每个人原生家庭,成长环境,生活经历都不一样,很多东西本来就不该被定义,但很多人都在用自我标准在制造“大多数”和“少数”,“你们这种”和“我们这种”,还有“你应该”和“难道不应该”。

总的来说,我认同储殷教授所说的可能存在的客观事实,并且并不觉得在比赛结束后他举手发表此番言论的行为不讨喜,但我也认同马东提出反对意见的理由,因为我个人也极其厌恶使用“大多数人”作为论据的说话方式,我也觉得任何人不应该以自我标准人为划定对立范围,表达自己观点更多应该从自身出发,从事实出发,而不是拉所谓大多数给自己做靠山,使用所谓大多数来影响甚至压迫对方选择,就让“大多数”这个词回归形容词的身份,而不要让“大多数”错位成“因为所以”这样的关联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