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话重阳 文/李塔 “重阳”也叫“重九”,因为《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谓之“重阳”。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据《吕氏春秋》之中《季秋记》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战国末期伟大的爱国者、诗赋家屈原在《楚辞·远游》中写道:“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朝发轫於太议兮,夕始临乎於微闾。”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各个地域、各个民族因为传统文化的差异,所以重阳的习俗也略有不同。庆祝重阳节的活动多彩浪漫,内容丰富,种类繁多。常见的有登高远眺、吃重阳糕、出游赏景、饮菊花酒、佩戴茱萸等传统形式。 一、登高远眺。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眺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登高活动由来已久,楚国辞赋家宋玉在《九辩》中有记载暮秋登高的篇章:“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憭栗兮若在远行;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泬寥兮天高而气清;寂漻兮收潦而水清,僭凄增欷兮薄寒之中人……” 有诗为证: ①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昨日登高罢,今朝更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 ②唐初四杰之一卢照邻的《九月九日登玄武山》:“九月九日眺山川,归心归望积风烟。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 二、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相传农历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糕上插一小红旗(替代茱萸),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谐音)的意思。目前,重阳吃糕己不流行,而生日蛋糕里的“点蜡烛”、“许愿”之举由此沿习至今。 有诗为证: ①北宋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和词人宋祁的《九日食糕》:“飚馆轻霜拂曙袍,糗餈花饮斗分曹。刘郎不敢题糕字,虚负诗家一代豪。” ②清代诗人蔡云的《重阳糕》:“蒸出枣糕满店香,依然风雨古重阳。织工一饮登高酒,篝火鸣机夜作忙。” 三、出游赏景。每逢重阳节,正是一年菊花盛开之时,是最佳的赏菊时期。我国是菊花的故乡,而菊花又被称为长寿之花,故重阳赏菊有祈求长生与延寿之意。自汉魏以来,我国民间就有赏菊习俗。三国魏文帝曹丕的《与钟繇九日送菊书》有所记载:“……九月九日,草木遍枯,而菊花芬然独秀,今奉一束。” 有诗为证: ①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云安九日》:“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旧摘人频异,轻香酒暂随。地偏初衣挟,山拥更登危。万国皆戎马,酣歌泪欲垂。” ②宋代诗人、画家郑思肖的《画菊》:“花开不并百花从,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四、饮菊花酒。菊花酒,在古代被看着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汉代就己有了菊花酒,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载了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后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萧纲《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襦……”之句,亦为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 有诗词为证: ①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畅圃,把酒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②宋代著名词人李清照的《醉花阴·九日》:“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五、佩戴茱萸。茱萸是一种药用植物(即中药),其味浓香,有驱虫、祛湿、逐风邪、治寒热、利五脏、延年益寿等作用。常见的中成药《知柏地黄丸》、《十全大补丸》、《六味地黄丸》中都离不开茱萸。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人们在重阳节喜欢佩戴茱萸以辟邪求吉,并给了茱萸“辟邪翁”的雅号。常见的佩戴方式有两种。一是直接插在头发或衣服上;二是制成香囊系于手碗或挂于颈部。 有诗为证: ①唐代著名山水田园派诗人代表、画家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唐代诗人杨衡的《九日》:“黄菊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不堪今日望乡意,强插茱萸随众人。” 总之,古代文人墨客对重阳节有着特殊的侧重,他们用诗词的形式来记载、讴歌节日的祥和气氛与传统习俗,的确是巧妙绝伦。这种富有真实情感的诗词,虽已过千年却朗朗上口、经久不衰。闲暇或小憩之时,你若吟诵此类诗篇,身临其境、回味无穷之感定会油然而生! 至此,我想用一首自撰的小诗来收句。 “重阳佳节习俗多,美好祝愿代代传。文人骚客留诗篇,千年万年吟不休。” 作者简介:李塔,供职于射阳县公安局,二级警督。喜爱文学,闲暇时喜欢用拙笔记录时光,抒发情怀,感悟人生。 平台启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