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志国‖古老的行业--木匠

 文斋堂 2020-07-24

古老的行业--木匠

/赵志国

在距今7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发现大量“干栏式房屋”遗迹。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发展,住房结构越来越完美。大量的木匠使用他们的祖师爷——鲁班发明的木匠工具,凿梁锯檩、雕檐刻柱。

到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老赵已经是木匠行业第三代传人了,三十多年来十里八村有木匠活都来找他。

村北老李家拉来盖房的松树。第二天,老赵背着木匠工具,招呼其它三位木匠一起加工原始木料。

老赵他们用米尺和鲁班角尺测量盖房用的大梁尺寸,然后拉出墨斗线做出标记之后,就需要用大锯锯下多余木料了。于是,老赵和另一位木匠用力均匀地“扑哧、扑哧”来回拉扯大锯。

在一旁看热闹的十多个小孩子们有了玩耍内容了。他们用稚嫩的童声唱起流传千百年的童谣《扯大锯,拉大锯》:

扯大锯,

拉大锯,

姥姥家,

唱大戏。

接闺女,

叫女婿,

带着外孙子。

搭大棚,

挂彩旗,

看完戏,

羊肉包子摆上席,

不吃不吃吃两屉,

不吃不吃吃两屉。

不吃不吃……。

孩子们一边唱着,手上也摆出锯木料的动作,嘴里发出惟妙惟肖的“扑哧、扑哧”锯木头声音。

老赵他们笑声朗朗,孩子们的舞蹈袅袅,松树木料清香飘飘。

老赵他们锯完木料,站在巨大的大梁木料上,倒退着用锋利的锛镐刨削木料。他清楚地记得,在年青时候,和爷爷、父亲学习木匠手艺。站在圆木上练习走步,正步走熟练了,站在圆木上练习倒退走。掌握不了平衡,在圆木上边摔下来无数次。终于,他倒退行走如履平地!这时候,爷爷、父亲才把传了二代人的锛镐交到他手里。看着锛镐明亮锋利的双刃,他手心里直冒汗。既使穿着厚厚的棉鞋,一不留神,刀刃还是刨到脚背上了,鲜血直流。

用锛镐开完料,需要用刨子刨平椽子、檩、大梁的表面。结头需要榫卯结构的地方,就要用凿子了。

十多天的时间,盖房子的木料加工完成。

天空湛蓝,春风和煦,喜鹊登枝叫。

上大梁就需要这样的氛围。一辈子节衣缩食,盖一、二处房确实不容易,怎么能不欢欣鼓舞呢!

老赵骑在墙上,指挥几个虎背熊腰的壮劳力喊着“一、二,起”的号子,抬梁上框架。每个人不敢马虎大意,几百斤的大梁完全靠手抬肩扛,稳稳当当地咬合在房顶的支柱上面。老赵就像杂技团走钢绳的演员一样。在梁上轻松自如地摆檩、椽子。下面的人昂着头,不停地“啧、啧”赞许。

老赵从房上下来,房主急忙端茶倒水。还没忘向老赵讨要一句吉言:“赵叔,上梁正吗?”

“上梁正,下梁也正!”老赵的吉利话引得众人哈哈大笑。

老赵又欣赏一遍自己的杰作,成就感油然而生。正如古语云:“木匠是三年学徒,五年半足,七年才能称师傅!”

作者简介:赵志国,河北省秦皇岛市医生。闲余时间喜欢用质朴的语言描写生活中的点点滳滴,已发表多篇小说、诗词、散文。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