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永亮·随笔‖没压住“岁”的“压岁钱”

 文斋堂 2020-07-24

没压住“岁”的“压岁钱”

文/曹永亮

我的家乡在皖北地区,每年的过年环节有个传统习俗:在家或走亲串朋的长辈,在大年初一都要给晚辈(儿侄孙辈)压岁钱(多年前五毛一块就行,现在都变成成百上千的了),意在用钱压住晚辈的“疯长”的“岁月”,使晚辈永远处于年青不老状态。

先人们的这种上辈祈盼晚辈“不长”的美好发明,应该说是一种过年美丽健康的精神祝福:“花钱不多,开心取乐”。多美好啊!

“压岁”习俗对凝结亲情,和谐家庭,传承时代礼仪文明,发挥着巨大的“经济”又文明的礼貌作用。

但近年来,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片面追求金钱和物质利益思想的逐步膨胀,这种美丽温馨的过年习俗,越来越遭到“钱”的玷污和破坏:长辈给晚辈的压岁钱逐年增多,钱的多少成为衡量关系近疏的重要标尺,“压岁钱”已严重不是最初“压岁”的象征意义了;亲朋之间给压岁钱互相攀比,给钱的度掌握不准,很难对等得正好,由此引发的吵架生气,感情不和的事件越来越多;孩子得到非劳动所得的“压岁钱”,之后挥霍无度,“胡作非为”,喜极生悲的事屡见不鲜……

“压岁钱”,本来是为了孩子们能因此“年青”,续写人类家庭礼仪文明的。但事实操作上,“长辈”却因“破费”不均,互相嫉妒生气,不自觉地伤了和气,“老”了容颜,甚至酿成亲人之间“不相往来”形同陌路的灾难。“压岁钱”不仅没压住晚辈的“岁”,还一定程度上折了长辈的寿。

发生了这种情况,“压岁钱”还能体现文明的初衷吗?

这样,过年,家人及亲戚朋友,本来该有的祥和温馨的年味,就被“压岁钱”给破坏冲击得一塌糊涂。钱想用来压“岁”的,结果,不仅没压住晚辈“岁”,反而成为长辈一种摧残精神和折寿的“经济工具”。何苦呢?善良又有钱的长辈们,难道不该深思和收敛这种放荡不羁而又虚荣的行为吗?

张三与李四是很好的“酒肉朋友”,两家各有一个孩子。去年,过年串门,彼此给对方孩子“压岁钱”都是500元。两家均等消费,“长辈”都笑容满面,其乐融融,两家都充满节日的喜庆和浓厚友情的气氛。

但今年张三家添了个二宝。又到年后该串门“拜年”的时候,以往该热情自然处理的事情,今年李四媳妇却不自然起来,与丈夫大吵了一架:“要去你去,我反正不去,人家两个孩子,咱们一个,怎么给压岁钱?”

丈夫是“妻管严”,以“家里有急事”为借口,就打发了张三两口子“过年在一起亲近亲近”的邀请,没过去。

兄弟姐妹之间的孩子数量多少及年龄大小有悬殊,这是客观事实。年龄大的,都已经结婚了;年龄小的,还在上中小学,给压岁钱的事也不好处理。

十几年前,舅舅舅妈每年都给外甥50元压岁钱,现在外甥结婚了,舅舅舅妈不需要再给了;而姑姑给后生仍在上学的小侄子压岁钱还是“老黄历”的50元,甚至还不想给。合适吗?

出现这种情况,舅舅舅妈即使嘴上不说,心里还能好受?无形中,“婆娘两家”来往就少了,亲情开始“薄”了起来。

还有“朋场”“官场”上给的压岁钱,往往都是“面子”钱和“利”钱。

朋友为官在位时,常有下属拐弯抹角找借口给其孩子送“压岁钱”:“×局长,你就收下吧,这是给孩子压岁的,玩仗而已,又不是给你的,算不上行贿!”

后来,领导“下台”了,原来喜欢领导“孩子”的朋友销声匿迹了。领导孩子的“岁”没人给钱“压”,又开始“疯长”起来了。

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和谐关系,当然离不开“钱”。但钱一旦有色彩有利己企图,比如,脱离了原始自然淳朴意图的“压岁钱”,就可能成为一种毁坏人际关系的“压心石”,压得正常交往的人们喘不过气来,逐步使人们在善良淳朴和奢侈攀比之间激烈斗争的人文和精神环境中“逼良为娼”,使本来应该善良淳朴美丽可爱的处女变成了一个斤斤计较掉在钱眼里的泼妇。

人心,善为本:以善解人意急人之难多做自我批评为美好追求。钱 本来是为人生活朝美好方向发展服务的,怎么就成了和谐人际关系的一种负担和“脏污”了呢?

“压岁钱”,这种和谐人际关系,礼仪的美好发明,本身是没有错误的。不好的是,不同时代把钱看得太重的人们,做出了不顾道德“利令智昏”的事。这难道不是人类自身做的对不起“人”的蠢事吗?

作者简介:曹永亮,1966年11月出生,1986年7月中师毕业参加工作,安徽省宿州市埇桥区苗安中学高级教师。三十多年来先后担任教师、团委、教导主任、校长等工作,业余爱好篮球和写作(在当地纸媒和各地微刊发表过一些文章)。

平台启事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