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门见山,青楼是古代社会的风月场所,是文人士大夫久居不腻之地。要问青楼为何如此吸引人,因为里面住着一群颜值出众、才华横溢的美女。女人、美酒、声乐、琴瑟围绕下,试问世间多少豪杰能够从中挣脱。俗话说“温柔乡是英雄冢”,何况那些流连世俗、缺乏英雄气概的文人知识分子。 提起青楼,很多人会立刻想到,那是可供男人专属的欢愉之地。若有这种想法,实在大错特错。古代的青楼不单是以美女为主角,也有专门豢养男性提供服务的男版青楼,学名叫做“象姑馆”。 象姑,是从谐音中演化而来,原本的发音是“相公”。象姑馆,准确地发音叫相公馆。由于“相公”二字属于日常交际用语,生活中使用的频率相当高,为了避开发音相同,又能准确地表达含义,故而以“象姑”作为名称。 毕竟“象姑”一词中,象有“相似、相像”之意,“姑”是姑娘。连起来便是像姑娘一样好看的男人。所以,象姑馆是指以小鲜肉为主要群体的青楼,今天的话叫做“少爷”。 象姑馆的起源和发展历史上,一项时尚的兴起离不开文人知识分子的推动,象姑馆的出现同样如此。 自夏朝到清朝共4000多年,华夏文明经历25个朝代更迭,要问哪个朝代文风最盛行,必然非宋朝莫属。各位读者请不用怀疑,象姑馆源自宋朝,以北宋汴梁城为起点,随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火遍北宋各个大城市。靖康之变后,康王赵构携贵族大臣建炎南渡,同样将象姑馆带到南宋临安府。 从事象姑职业的群体有多庞大?根据北宋知识分子陶谷所著《清异录》,曾经有过对象姑馆的描述记载:
陶谷所指的正是,北宋汴梁城内,从事象姑职业的男性达到万人以上。再看北宋时,汴梁城有多少人口。文史学者陈振所著《十一世纪前后的开封》曾估算人口为120万,吴涛在《北宋都城东京》一书考究为140万。总之,汴梁城的总人口在百万左右,仅仅从事象姑职业的小鲜肉多达数万人,规模之大实在罕见。 成语“狂蜂浪蝶”说得正是象姑明朝学者凌蒙初名作《初刻拍案惊奇》有句话““紫燕黄莺,绿柳丛中寻对偶;狂蜂浪蝶,夭桃队里觅相知”。成语“狂蜂浪蝶”(形容男人放荡不羁)由此产生,很少有人知道,“狂蜂浪蝶”一词是从象姑衍生而来。 上文提到,陶谷形容汴梁城的象姑“进退怡然,遂成蜂窠”。蜂窠,是这些象姑的上班地点,相对于女人叫青楼。所以,象姑馆被一些清流学者视为“蜂窠”,这些小鲜肉便被看成是“狂蜂浪蝶”。 象姑的衰落一开始,北宋的君臣对象姑馆没有限制,大家想怎么玩便怎么玩。到宋徽宗一朝时,徽宗皇帝赵佶觉得此事有伤大雅,便下令禁止象姑馆的开办。宋代朱暘的《萍州可谈》记载:
北宋年间,汴梁城内小商贩一日收入不过百十文钱,五十贯钱相当于商贩一年的纯收入。由此可见,宋徽宗赵佶这老哥太不厚道,他自己隔三差五跑出去找李师师,其他人厮混象姑馆就不行。 由于,北宋的象姑馆生意十分红火,火遍神州大地,各地方以此作为重要的赋税来源。宋徽宗虽然极力禁止象姑馆,但地方上也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以,除汴梁城以外,北宋各地的象姑馆继续如火如荼地开办着。 象姑馆的风气持续整个宋朝三百余年,元朝入主中原后,才戛然而止。废止象姑馆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好事,因为从事象姑的小鲜肉日子实在不好过。他们要从事超负荷的体力劳动“夜唤三次”不到天亮,工作强度可想而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