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作为基建强国,为什么难以避免南方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

 曾经的银行老王 2020-07-24

自6月全国汛期以来,多地普降大雨,全国数百条河流发生了超警戒线洪水,甚至超历史记录的洪水。全国有27省(区、市)3789万人次受灾,141人死亡失踪,倒塌房屋2.8万间

为什么今年洪涝灾害形势严重?为什么中国作为基建强国却难以避免经常发生的洪涝灾害呢?

一是从发生洪涝灾害的外部原因看,似乎发生洪涝灾害有一定的客观因素和必然性

从大的环境来说,近年来,全球气温可谓节节攀升是我国洪涝灾害的最重要外部原因。

专家认为,全球变暖无疑是今年我国洪灾乃至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热浪、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的最大"幕后推手"。

从现实气象数据看,气温确实有一定的持续上升趋势。

据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数据看,近5年和近10年的平均气温都是有记录以来最高的。2019年全球平均温度比1850年至1900年间的气温平均值高出1.1℃。

2020年,北极圈附近的俄罗斯小镇测到了38℃的高温,打破了北极圈有史以来的最高气温。

中国气象局公布的数据表明,中国气候与全球一致呈现出同样的升温趋势。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降雨的影响是小雨日数减少、暴雨日数增加并存。小雨日数减少导致一些地区出现干旱,暴雨日数增加就是我们常见的近些年流域性洪水与城市内涝等现象的频繁增加。

二,为什么我国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南方?北方也发生洪灾但相对南方来说较少?

理论上,我国发生洪水灾害的地方哪里都有可能发生,但不可否认的是南方水灾比北方多、南方水灾比北方严重。

中国长江流域地方水灾严重。1998年6月中旬~8月,长江爆发了继1954年以来第二次全流域性特大洪水。8次洪峰接连出现,高水位持续时间长达2个多月。

今年全国有26省份遭受洪涝灾害,截至7月3日9时,今年以来,洪涝灾害已波及贵州、四川、湖南、广西、广东、湖北、安徽等26省(区、市)。

据水利部消息,在南方仅6月的五轮降水,就覆盖了安徽、重庆、贵州、湖南、江西、江苏、湖北、浙江、四川等9个省份(区、市)。据中央气象台目前统计, 与1998年相比,今年6月1日至7月6日期间,长江流域的累计降雨量为近60年以来第2高,第1高为2016年,第3高为1998年。

长江流域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当然有这一地区夏季气候主要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大陆热低压的影响,短期内降雨量集中,容易发生洪涝灾害。同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地势平缓,干流及支流从山区进入平原后流速明显减缓,一旦出现暴雨、河道流量猛增,就容易形成洪水。

更重要的是,南方很多地方是喀斯特地貌,这种地貌的特点是水土流失严重,难以储存水土;但是一旦遇到暴雨却又快速流动而形成洪水灾害。

三,为什么我国基建大国、基建强国却无法从根本上治理洪涝灾害?

我国古代故事中的“大禹治水”流传甚广,一方面说明水灾一直是民众最为担心的灾难;另一方面也说明民众对治理水灾的盼望和渴望。

实际上,多年来,我国一直采取各种措施提升抗击洪水灾害的能力,抗洪的能力和手段也大大提高。

2018年,我国组建应急管理部,优化中国的应急预案体系和推动预案演练,提高了自然灾害的应急处置和高效救援能力。

我国防洪工程设施逐渐完善,防洪能力不断增强。堤防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年底,全国已建成5级及以上江河堤防31.2万公里,已建成江河堤防保护人口6.3亿人,堤防保护面积4140.9万公顷;水闸建设方面,截至2018年底全国已建成流量5立方米每秒及以上的水闸104403座,其中大型水闸897座;从水库和枢纽建设情况来看,到2018年底全国累计建成各类水库98862座,其中大型水库736座,中型水库3954座,我国已建成水库库容量为8953亿立方米;全年在建水库及枢纽工程1033座,累计完成投资2942.6亿元;

而且通过高科技的运用和专业人员的积极配合,大大提升了自然灾害风险评估、监测预警、高效救援与综合防治等能力。以专业化、现代化、信息化与智能化推动构建高效科学的汛期自然灾害应对能力。

根据今年的洪涝灾害形势,我国又加快了未来防洪工程的建设速度,预计2020-2022年国家将投入2.9万亿,重点推进150项重大水利工程建设,包括新增防洪库容约90亿立方米,治理河道长度约2950公里等。

在如此大规模基建治理下,为什么不能从根本上治理洪涝灾害呢?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是洪涝灾害是在短期内快速形成巨大的洪水能力,仍然会超出我们现有设施的防洪能力,既不能从根本上消除洪涝灾害,也无法从根本上根治水患,只能进行一定的泄洪措施,但今年由于各种措施得当,人员伤亡的数量大大降低。

二是南方的喀斯特地貌无法从根本上消除洪涝灾害,南方喀斯特地貌的特殊性,决定了水少就旱,水多就成灾,这种地貌只能防范,无法根治。

这就是作为基建强国的我国,为什么每年大力进行洪涝灾害治理和建设,却仍然无法根治洪涝灾害的原因。(麒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