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华北水灾给我们带来了什么样的教训?实际上排洪入海也是资源浪费

 北斗维斟 2023-08-17 发布于贵州

前不久,受台风“杜苏芮”影响,黄海淮平原出现了极端的暴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等地都出现了大规模的洪水。以河北邢台为例,从7月29日8时至8月1日7时,邢台市临城县赵庄梁家庄站累计降水量达1003毫米,而当地的年均降雨量也就500毫米左右,也就是说这里三天就下了当地两年的降水量。

突如其来的大暴雨,导致原本干涸已久的河道都溢满了洪水。大雨的那几天,黄海淮地区的5大水系、21条河流发生超警以上洪水。洪水造成了98个县区883个乡镇遭受洪涝灾害,受灾人口超过了200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洪水到底给社会带来了多大的损失已经难以用数字来衡量了,仅仅是河北公布的经济损失就达到了958亿元,十分惊人。

为什么这次华北会出现如此大规模的洪涝灾害呢?首先,中国是季风性气候,夏季,太平洋来的东南季风会带来太平洋的大量水汽,使得中国季风区夏季的降水量大增。而台风,也可以视为一种特殊季风。台风到来时,会带来更加集中的降水,这些降水集中到来,也就会产生洪涝灾害。

当然,我们总体还是应该感谢东南季风和台风,因为正是有了这些季风和台风,中国的夏季的水量才会充足,中国的农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但是,我们对洪涝的防御不足,自然也就让这些洪涝变成了灾难。

其次,华北平原的地形特征导致这里排水不畅。华北平原,背靠燕山、太行山脉,当台风袭来,就会被山脉所阻挡,于是形成了大规模的降水。这些降水沿着各河道流入了华北平原。华北平原的是中国最平坦的平原,其海拔基本在50米上下,沿海一带为10米左右,地势平坦,河流落差小,使得洪水排泄不畅,容易产生淤积。

第三,华北平原长期干旱,许多河道由于水流枯竭,最终被开凿为了耕地,甚至修建了楼房。一旦洪水到来,这些河道就无法排洪,加重了洪水带来的损失。这次洪水给华北带来了如此大规模的损失,自然也引起了广大人民的反思。许多人都主张在华北开凿多条排洪通道,以备不时之需。

不过,我认为开凿排洪通道只是治标不治本的政策。实际上,这次降水充分体现了华北地区降水季节不均的现象。虽然夏季容易产生洪水,但是这些地区在冬春时期又十分干旱,因而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是常年超标开采。从1975年到2014年,河北省的深层地下水埋深下降了约60米,以前打一口深水井需要200多米,现在要打500米深才有水。地下水的超标开采,给当地的生态带来巨大的隐患。而这次大洪水,竟然使得地下水得到了一定的补给。

我们转变观念想一想,这洪水难道不是宝贵的淡水资源吗?我们要想方设法将这些淡水留在大陆上,不要让它轻易流入海中,这样就能够变害为利,岂不乐斋。不过,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何才能将这些水资源留在陆地上,又不能变成了洪涝呢?

首先,就是要恢复生态。在上古时代,黄土高原和燕山山脉都是郁郁葱葱的森林,这些森林能够涵养水源,调节水资源的季节分布。在夏季,森林能够储存一定的水资源,减轻下游的洪涝灾害,而冬季则为下游的农业生产提供水源。如今,黄土高原几乎演变为了“荒漠”,涵养水源的能力基本丧失,自然导致水资源分配极端不均衡。

山西高原

陕西通过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使得延安榆林等地的森林覆盖率大幅度提升,但是山西的生态已经因为煤炭开采等因素破坏得差不多了,恢复的难度特别大。截止去年,山西的森林覆盖率只有20%,不足陕北高原的一半。而山西的河流大多数都流向了华北平原,因此山西必须要实行经济转型,加大植树造林的规模,恢复生态。

其次,华北地区应该大规模修建水库和湖泊,加大水资源的调节能力。上古时代,华北平原有许多的湖泊和沼泽,仅仅出现在文献记载中的就不止百个,出名的有荣泽、圃田泽、孟诸泽、菏泽、雷夏泽、巨野泽、大陆泽等。有的湖泊还非常大,例如东汉时期的“起塘四百余里”。这些湖泊沼泽夏季可以储存洪水,冬季可以提供灌溉水源。但是后来由于黄河泛滥和人类的“围湖造田”,导致大量的湖泊沼泽消失了,湖北衡水的白洋淀算是“幸存者”。

这次水灾后,人们应该充分认识到湖泊的重要性。在河流的上游,也就是山西一带,应该大量建设水电站,这些水电站可以发电,也可以拦洪蓄水,一举两得。在华北平原地区,应该选择一些地区开凿人工湖泊,这些湖泊可以发展养殖业,也可以发展旅游业,洪水季节也能够调节洪峰,冬季还能够提高灌溉水源,一举多得。

第三,从这次地下水得到补给可以得到灵感,应该多建设一些补给地下水的通道。洪水到来后,可以将拦截在水库、湖泊中的水快速倒灌在地下水中,如此则能够加速华北平原的地下水恢复速度。

另外,我认为这些洪水还可以在海边储存起来。华北本来就缺水,一旦这些洪涝排入了大海,那想用就只能淡化处理了。那如何才能让这些排入大海的洪水不和海水混合呢?

这里,我们可以学习荷兰的经验。荷兰原本有一个海,叫做须德海,该海的海岸线有300公里,但是海湾口只有30公里。1932年,荷兰人在此修建了宽90米,高出海面7米的拦海大堤。后来,荷兰人将海水不断抽出,将须德海变成了淡水湖——艾瑟尔湖。此后,艾瑟尔湖形成后,不仅可以储存淡水,还逐渐将周边的盐碱化土地熟化,增加了大量的耕地,提高了粮食产量,可谓“一举多得”。

根据荷兰的经验,有人提出在辽东半岛到山东半岛之间修建一个拦水坝,将渤海变成淡水湖,这个“异想天开”的想法思路是正确的,但是渤海太大,增发量远大于周边的尽量量,因此无法冲淡海水。因此,我们只能在渤海湾选择一个小海湾作为储蓄淡水的场所,修建拦海大坝。拦海大坝最好修建河流入海口附近,这里也是排洪入海的终点。一旦拦海大坝修建完成,那华北地区的水资源问题就能够得到极大的缓解,并且长期发挥作用,可谓“千年大计”。

本人收集了10000多张(120G)高清中外古地图和2000多张历史地理地图以及300多套历史地图册(60G)。如果需要可以加我(QQ:1545806589)(微信:BDWZ1990。地图资源是有偿资源,了解具体的情况可以点击以下连接具体了解。
历史收藏和研究的珍贵资料:10000多张高清古地图,总量超120G
历史地理爱好者的福利:历史地理地图2000张,送300套地图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