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城重庆的日常(下)

 听雪楼75iz4v14 2020-07-24

序言

大约一年前,我写下了这篇文章:山城重庆的日常。(上) 那时候离家已久的我回到重庆,把我对故乡的记忆、探索和感情都写在了里面,还有这几年来用相机记录下它的许多角落。托大家的福,那篇文章受到了挺多人的喜爱。

2020年,由于众所周知的意外,我又回到了重庆。虽然仍然在家乡,但心境和那时候也有很多不同。

城市又改变了许多,或者说一刻不停地变化着。

从过去到现在,重庆的形态一直很丰富多样。上一篇,作为「渝中区指南」,几乎写完了我从小到大习以为常的场景;那么这一次,我想去探索和了解它不同的面、更多的可能性,我将目光放在了长江的南岸,一个相对更低调,但同样代表典型重庆生活的地区。

南山上

小的时候对南山的印象大概就是,不知道要去哪里郊游的时候的选择。

问过很多人都有类似的集体记忆,比如说去南山上开同学会吃烤全羊;小时候跟着爸妈上山,看着大人在农家乐打麻将啦;或者是吃火锅一条街吃火锅,还有那种一大群人都用筷子在辣椒里面翻找着鸡肉的泉水鸡……就是这是些很典型重庆气息的活动。

许多来重庆的游客上南山,往往是为了从一棵树观景台俯瞰全城夜景。南山是他们眼睛背后的事物。并不是看南山,而是站在山上看城市。

文艺南山

这几年开始,慢慢拾起对南山的兴趣。因为从南之山书店开业起,南山上就不只有花椒鸡和火锅的味道。

好奇怪哦,谁会去呢?一开始人们都这么觉得。书店不开在市区,反而在只有开车才能去到山上。山路曲折,狭窄,书店门口连停车的位置都不好找。

但它也偏偏就改变了南山。废弃的红砖房和简陋的农家乐,慢慢变成了充满设计感又和青山和谐相处的独立书店、精品民宿、咖啡店、私房菜……文艺青年们越来越多地聚集在南山。这座山的气质也开始改变,更多元化的形态逐渐产生。

很欣喜这座城市有一座理想中的书店,低头看书,抬头望远山。

🏠南之山书店小森林

📍南山公园北路99号

📝建议自驾或打车前往,或乘坐384、335、337等公交车到南山站,然后步行。

有了青山的加持,如果正好还是个好天气,那么去南山上挑一间店,坐一下午发发呆,是南山最好的打开方式之一。

🏠山鬼Mont Mirage

📍南山公园北路24号

📝离南之山书店很近,附近还有很多店。

植物园

每年初春去南山植物园看花,几乎是我在重庆的春日定番。

「只要想起一生中后悔的事,梅花便落满了南山」

张枣写下这首脍炙人口的诗时,正在川外念书。我想,他一定到过重庆南山,或者看到过梅花落满重庆南山的场景。

大约是前年,刚过完年,还是冬天的时候去了植物园。樱花、桃花都没开,但门口有许多卖梅花的小贩。买了一束带回家,记忆中冬天家里的花瓶常常插着腊梅。

最热闹的时候当然还是春天,樱花、桃花……还有大片的郁金香。春日的山城美好而短暂,温度也刚好合适。看到一切都生机勃勃绽放的样子,有谁还会不开心呢。

🏠 南山植物园

📍南山公园北路101号

📝建议自驾或打车前往,或乘坐384、335、337等公交车到南山站。

黄桷古道

有一阵子,爸妈周末总是去爬南山锻炼身体,也跟着去爬过。上南山的路很多,毕竟山上山下到处也都是相通的,又每次都跟着人走,所以一直都不记得是哪一条路。

于是,今年终于又爬了一次南山,没有开车上山,而是徒步行山路上去。从上新街出发,经过前驱路,从黄桷古道正式开始登山,最后到黄桷垭老街。

上新街联通各个方向,是热闹的市井。皓月广场前一些已经不再年轻的棒棒军或坐或立,等着接活。

往上走,人烟逐渐稀少,意识到开始上山了。房子也越来越破旧,远处的内环高速路仿佛架在楼顶,背后是青山。

路边有人摆摊,身前是普通的水果摊,但背后挂满了一大排花花绿绿的小布包,还贴着红纸。走近看才看清楚上面写着的都是些「川穹」、「甘草」、「骨碎補」……原来还是个小小的中药铺。

登山的步道叫黄桷(葛)古道,一直弄不清楚是哪个字,不过在重庆话里面都是同音的,大概都可以。在重庆,许多老社区的院子、或者是学校里面都有一棵大黄桷树。也有好多带「黄桷」两个字的地名。

在城市里呆得太久,走在山林里,看到眼前都是绿色,心情也畅快起来。走完步道大约一个多小时,对于不常锻炼的人来说有点累。

周末登山的人不少。阿姨大叔辈的一看就是常客,装备齐全,走起来驾轻就熟,一边与同行朋友谈笑风生。年轻人更多的是偶尔来“打卡”(像我们一样),到处走走停停,充满好奇地四处拍照。

在路上还看到有大叔用扁担挑着两个铁桶上山。朋友眼尖,搭讪问他里面是不是鲜牛奶,果然得到了肯定答复。

🏠 黄桷古道

📍 上新街前驱路——黄桷垭正街之间

📝 上山的路很多,文中我走的这一条,从上新街天桥出发,沿着前驱路一直往前,在路的左边会看到上山的台阶,有明显标示。

上去之后是新修的黄桷垭老街。「新」修的「老」街,这几年重庆真的修得太多了,难免想稍微吐槽一下。好在大家其乐融融,都玩得挺开心。玻璃观景台和小竹楼很上镜,远处的青山更是加分不少。

三毛是在黄桷垭老街出生的,她的故居就在街上,是一座两层小小的木屋。很小的时候,在妈妈的书柜里找到了三毛全系列,是八九十年代泛黄的旧书,爱不释手地看完了。

老街到了夜里会更好看。虽然只是普通的商业景区,但身在远离都市的山中,突然海市蜃楼般出现了一条金灿灿的街市,不免让人觉得有点飘渺。

🏠 黄桷垭正街

📍 上新街前驱路——黄桷垭正街之间

📝 上山的路很多,文中我走的这一条,从上新街天桥出发,沿着前驱路一直往前,在路的左边会看到上山的台阶,有明显标示。

山脚下

在南山脚下有一片狭长的区域叫龙门浩,它背靠着山,另一边朝着长江。

枯水季时,长江里会露出两条石梁,石梁中间的缺口叫做「浩」。那浩口有江鱼出入,逐渐被叫做「龙门浩」,明月升起时,会倒映在龙门浩的水面上,成了「龙门浩月」的美景。

涂山路

龙门浩片区的主干道——涂山路,被夹在山和江的中间,算是在半山腰,虽然曲折但还算平坦。而两边的支路都很陡,一侧是山上的路,另一侧弯弯绕下去,是长江边。

在从涂山路绕到江边的必经之路,总能看到司机小心翼翼地拐过这个150度的回头弯,而摩托车就游刃有余地冲了下去。

拐角处的墙上画着龙门浩以前的样子,旧时山城常见的石板台阶,人们住在台阶两边。从远处看,有点儿分不清真假,差点以为是真实的场景。雾都难得的晴天,画中的人也像是真的坐在路边晒太阳。

临街都是陈旧的老房子,底楼的铺头无非是面馆、家常菜、麻将馆或者各类杂货。居然也藏了两家评价颇高的咖啡店。

一家叫「傍民」、一家叫「悟饮门」,颇有涂山路双子星的 feel。傍民在老社区里绕来绕去的在最高处,一般人都不会想到这里有一家咖啡店。去到要爬上好多排梯坎,每次走去店里坐下来都气喘吁吁了。

🏠 傍民咖啡

📍 龙门浩涂山路前进村174号

📝 乘地铁到上新街站,2号口出后前行,马路对面,或公交车304\318\320\321\354\376路到龙门浩站。从上图的拱门进去,进去后有指示。

🏠 悟饮门

📍 龙门浩涂山路前进村81号

📝 乘地铁到上新街站,2号口出后前行,或公交车304\318\320\321\354\376路到龙门浩站。有两家分店,一家和傍民在同一边的坡上,有挂招牌。另一家就在马路右侧的街边。

涂山路连着东水门大桥。她和千厮门大桥是孪生姐妹,分别从渝中区连接江边和南岸。长得也太过于相似,所以总是被人弄混。其实千厮门大桥中间只有一个索塔,而东水门大桥有两个。

夏天的傍晚站在桥上,太阳刚好会从索塔里渐渐落下,然后隐入解放碑的高楼背后。

在这时,以大桥为界,桥左侧的世界是蓝紫色的,而右侧则染上了一层金黄。

我在桥上看过许多场日落。

龙门浩老街

从东水门大桥边,往下走,可以走到新修的龙门浩老街。

南滨路上的新兴商业街,弹子石长嘉汇、新修的龙门浩老街、东原1891……由北到南,在这几年快要连成了片。开埠时期过去一百多年后,南滨路沿岸又迎来了高光时期。

对都市商圈多少有些厌倦了之后,南滨路逐渐成为了约朋友小聚的首选。好不容易有个地方又能看到宽敞的长江,吹吹江风;还能找家舒服的店坐下来慢慢闲聊。

视野开阔,不像是在商圈里逼仄得只能看到房子,所以重庆人才这么执着于江景吧。

夏天天黑得晚,直到晚上八点多,最适合拍照的蓝色时间都还没有结束,建筑的灯也刚刚亮起。坐在龙门浩的西餐厅或者小酒吧室外的景观位,周围的色彩丰富,氛围朦胧,觥筹交错间人也容易变得恍惚起来。

🏠 龙门浩老街

📍 南滨路105号

📝 地铁到上新街站,2号口出。出站后往桥的方向走,穿过高架桥底,可以看到向下的小路,有指示。

马鞍山

马鞍山老社区很隐秘,即使经常去南岸的人也从来没听过。与外界只有几处不起眼的小路相连,但进去之后别有洞天。作为老社区,我在马鞍山看到许多旧时的影子,像是连绵的台阶、石板路上的青苔、有着蓝色雨棚的旧式居民楼、还有楼下搭起的火锅桌子……

另一方面,这里也保留了许多开埠时期的西式建筑,像是英国协会医院、亚细亚火油公司,还有各式旧时别墅、洋房。他们不起眼地和其他建筑混在一起,早已褪色成了普通民居,但留心的人仍然可以发现他们的与众不同。

刚好大晴天,气喘吁吁地终于爬上一大排长台阶。往上走的时候,我总在看路边的旧房子,小黑板、煤气灯。想象会有小朋友在这里不知道疲倦,跟小伙伴跑上跑下。老爷爷老奶奶笑呵呵走在后面,叫孩子慢点儿别摔了。

重庆城这里那里都总有这样的长台阶,我小时候也是。

本来在密集的建筑里,但爬到山顶后转过一个角落,视线就开阔了,长江出现在眼前。

站在山坡上,身旁的旧楼是90年代的样子,平房旁有、空地种了菜,没让土地荒着。但更远处的南滨路上,能看到喜来登的双子塔,还有连绵的摩天楼;另一边的渝中区,来福士宛如电影里的邪恶组织总部,从楼与楼的缝隙里刚好漏出来。是现代都市的模样。

居民楼有蓝白相间的雨棚,外墙贴了瓷砖。火锅店把桌子搭在楼下,远处能看到江景。时间还早了些,没开始营业。但想象到和朋友坐在家楼下这样的火锅馆促膝把酒,天色渐渐暗去,桌旁的小串灯亮了起来。

重庆的夏天,日落总是很晚。

🏠 马鞍山

📍 南岸区马鞍山

📝 上新街天桥旁,从上图烧饼摊处台阶上去。里面很大容易迷路,多问街坊。

那马鞍山到底在哪里?天黑之前回到大路上,前面是上新街的天桥。往路边仔细看,那条向上的台阶,不起眼到一般人都会忽略。但路口有个卖烧饼的小摊,烧饼摊就是进入马鞍山的标记,从这里复行数十步,就豁然开朗了。(如图)

去江边

乌龟石

今夏,嘉陵江水位骤降,到了多年的最低点。在南岸,东水门大桥桥底,江中露出了一块形似乌龟的巨石。在乌龟石的背后,还有几尊刻于石壁上的佛像。消息不胫而走,人们纷纷涌向河滩,长枪短炮呈半圆形包围了巨石,占领了乌龟石拍摄最佳角度。

“(好久)没看到过,我们当娃儿的时候才看到过!”面对闻讯而来的本地媒体采访,附近居民激动地表示。

汉服妹妹、小红书少女、中年摄影爱好者(with 钓鱼背心和 70-200 长焦镜头)、丝巾嬢嬢、赤裸上身的游泳大爷、蹦蹦跳跳一不小心就在乱石堆上摔一跤的小孩……我脚踩着鹅卵石,小心翼翼从这样的人堆中穿过,走到巨石面前。

石龟的身体菱角分明,鼻子仰得很高,露出满意的表情。

佛像刻在龟背上,面朝着江心。背后全是凌乱的大石头,一条条的,许多年来被水流冲刷而成。只能沿着一条狭窄的路手脚并用爬过去。终于走到头,不知道谁点了香烛,供奉起在江底沉没已久的佛像。

在石龟前拍照的人群很热闹,但佛像那里没什么人。我靠着石头,努力维持着平衡,找角度拍照,挎包和裤子都难免蹭上泥土。前面有一个中年人努力辨认字迹,读了些什么出来已经不记得了;另一个中年人默默看着佛像,不讲话。

很快,通往江边的铁门被再次锁上,栏杆加高,还有保安驻守。听说是水源地,不能破坏。和以往一样,江边恢复了安静。

也没有人再去给佛像上香了。

2020年,人们对异象的阈值被拉得非常高。六月,连日暴雨,水位也逐渐升高。石龟的出现也只在重庆人的茶余饭后停留了一周多而已。

……

🏠 乌龟石

📍 南岸区东水门大桥桥底

📝 龙门浩老街一楼过马路,下到江边。只有枯水季才能看到。

南滨路

重庆是山城,也是江城。住在嘉陵江和长江边,重庆人跟两条大江很亲近。江水会枯,会涨,哗啦啦流。就像花会开,树会落叶,人们都熟悉这样的时令。

“你看,上次涨水的时候就淹到那里”

陪朋友走在江边,我指着桥墩上有水浸过的渍印说。朋友露出些许惊讶。有些地方的河,水位好像一年间不怎么变。

城市一层层叠起来,江水在最底下,离人类太远了。

坐车的话,即使经过大桥,清楚“下面是江”,多半没有仔细去看看它们,大把重庆本地人也分不太清楚嘉陵江和长江。

走在经常滨江路上,有时候会以为已经到了江边。其实滨江路是江边架起的高架路,河滩还要从某些不好找的路走下去。不知道什么年代修起的台阶,或者干脆就是土坡。。

其实早在春天城市刚刚复苏,乌龟石也还没出现的时候,南南江边露出来的一小块草坪,已经成了热门野餐地。

女孩子们坐在野餐布上,叽叽喳喳拍照;年纪稍长的大叔沉默地坐在乱石上,太阳在水里泛出白光,下午的逆光把水边映成了和天空一样的蓝色。

往远处看,南岸的高楼在逆光下只剩深浅不一的剪影。视野里还有许多条平行线:首先是江面,偶尔有运沙船开过;江面往上则是索道的缆绳,从远处看起来开得好慢;相比起来,东水门大桥下层的轻轨,伴随着轰鸣一下就超过了慢悠悠的索道;也能隐约看到桥上的车还有行人,只是一个个小点。

夏天,随着雨季的到来,还有上游冰雪的融化,长江的水位也持续升高。江滩、礁石、草坪都不见了,只剩下浑浊的江水,好像快要溢出来。这时候就不能再去江滩上了,下去的台阶都被淹没了一半,但南滨路上仍然热闹着。

文字写到这里的时候,是六月中旬的一个深夜。突然就下起了暴雨,「巴山夜雨」,重庆的确总是在深夜下暴雨;雨声也总是白噪音一样,带给我一晚安睡。

每次下完暴雨,再路过江边的时候,就发现水位又升了一点,河里的那片浅滩变得更细小了,直到完全被淹没。

又一个夏天来了。

后记

一开始并没有想到会写成一篇南岸区生活体验。写着写着,意识到这一年新发现好多美好的地方都在长江以南。

坐在江滩的石头上发呆、去南滨路的西餐厅和朋友聚会、在黄桷古道徒步登山、从青山上远眺城市……不同高度的位面,构成了城市的不同形态。

大山和大江给重庆带来了立体的层次感,不同于只有X、Y轴的平面城市。因高度差而凭空生出来的Z轴,是重庆最独有的魅力。

重庆像树一样生长在山上;又像是在这里常能见到的,从悬崖或者墙壁上伸展出来的黄桷树根,茂盛而繁杂。这座城市不是理所当然地建起来,而是怪异又巧妙地卡出来一片生机。

有人可能觉得这样的城市形态很怪异,或者很魔幻。但我在没有章法的无序中,看到了透出来的和谐。

-

这几年由于我个人的种种经历,一不小心在家呆了很久。

但很快就要离开家乡了。虽然过年过节总还会回家,但呆在家这么久的机会确实很少。

所以在离家之前,写完了这篇下集,也算是拔了flag。

重庆还有好多东西没有写,有些太零零碎碎了,很难凑成一篇像样的文字。以后想到什么的时候再写吧。

过儿

设计| 拍照 | 城市

微博/公众号:雾都过儿

微信 348685290

会发关于重庆、城市探索、摄影、设计、以及其他自己个人化的文字。

欢迎关注公众号,

虽然并不知道下一篇什么时候会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