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甘岭43天,每天重复同样的战斗:白天美军占,夜晚志愿军夺

 战旗视界 2020-07-24


浴血三八线系列4:真实的上甘岭之重复

作者:德衡术

19521015日,快临近中午的时候,15军关于45师在上甘岭与美联军血战一昼夜的战报,终于送到了三兵团代司令员王近山的面前。

王近山并没有因为战报的迟到而生气。虽然在此之前,1014日整整一天他都在焦急等待着前沿哪怕是一星半点的消息。王近山知道,如果不是因为战况紧张,15军军长秦基伟、45师师长崔建功一定会第一时间上报战况的。

【开国中将王近山(1915-1978)】

这份战报很全面。在字里行间中,王近山基本作出判断,此次美联军的主攻方向是1545师防御的五圣山方向。1014日一昼夜,前沿部队从拼死抵抗、被迫丢失阵地,到入夜反击英勇夺回阵地,至少损失了2个加强连。现在,美联军又在发起第二天的进攻,敌人没有善罢甘休。

关于这份战报,王近山给15军、45师的指示并不多,浓缩起来,就是一句话:我不管什么口号,我要的是千方百计保住阵地。

于是,在接下来的不到3天时间里,上甘岭阵地上几乎重复上演第一天的战争:白天,敌人在猛烈的炮火准备后,疯狂进攻,占领阵地;夜晚,45师组织反击,恢复表面阵地,替换退守坑道的部队……

【美军火炮阵地】

打到10月17日,美联军的进攻近乎疯狂,仍然没有拿下五圣山阵地前这两个不足3.7平方公里的小高地,45师付出了成百上千战士的鲜血和生命。4天时间里,45师有15个连队轮番上阵,无一例外遭受严重伤亡,最少的连队只剩下几个人。由于兵力越打越少,指战员不仅发扬“轻伤不下火线”的精神,甚至很多重伤员也坚持在一线战斗。

崔含弼,1927年出生,四川西充人,1951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军入伍,随15军45师入朝作战。崔含弼作战勇敢,很快当了班长。值得一提的是,崔含弼身材不高,动作灵活、反应敏捷,很善于在敌人眼皮底下破坏铁丝网和障碍物,开辟通路,所以很受15军45师134团8连连长李宝成的信任,被任命为尖刀班班长。

【1951年,热血青年响应“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参加志愿军,挺起了时代的脊梁】

在上甘岭反击作战时,8连的任务是夺回597.9高地。虽然是在夜间,但连续几天的作战,敌人早就知道志愿军晚上肯定要反击,所以他们不仅不间断地打照明弹,将阵地照成白昼;而且敌人的炮兵也早已计算好了射击诸元,用炮弹封锁志愿军反击的路线。

8连的冲击出发阵地,是597.9高地的一号坑道,接敌距离约有1000米。李宝成为了减小部队接敌时被炮火炸伤的可能,决定采取“小群多路”的方式行进,即以排为单位,拉开间隔前进。这种方式虽然降低了连队通过炮火封锁区的伤亡,但由于在夜间行动,很多小组根本找不到坑道的入口,所以需要有人充当向导,引领各排进入坑道。作为尖刀班班长的崔含弼,毫不犹豫地受领了这一任务。结果在战斗打响前的8个小时里,他冒着生命危险在敌人炮火封锁区里来回爬行20余次,出色完成了带领连队进入坑道的任务。

等所有人都进了坑道,崔含弼停下来休息时,大家才发现他手肘和膝盖部分的军服已磨破了洞,内衣还渗着血迹,人非常疲惫。李连长想在接下来的战斗中,想换一个人顶替崔含弼担任尖刀班长,以便让崔含弼稍微休息一下,但崔含弼坚决地拒绝了。

终于,志愿军的炮火准备开始了。8连官兵知道马上就要发起冲锋,全部都抖擞精神,做好战斗准备。崔含弼作为尖刀班长,站在了坑道最外面。当炮火准备结束后,他第一个跃出坑道,带突击组冲向敌人的阵地。

【战士在夜间反击美军】

狡猾的敌人很快发现了突击组的行动,阵地上几个火力点朝他们扫射。崔含弼还没跑几步,就被子弹击中了右手,而跟他一个组的2个战士,一个牺牲了,一个不见了。3人突击小组,就剩下受伤的崔含弼一个人。他没有停下冲锋的脚步,继续向敌人的阵地接近。

由于敌人正面的火力太猛,崔含弼悄悄地从侧面迂回接近。从小在四川大山里生活的崔含弼,善于在无路可走的山坳间找“出路”。很快,他从敌人意想不到的位置爬到了敌人阵地后面。当时,有一个地堡距他只有七八米,崔含弼匍匐在地上,可以清楚地听见地堡里机枪疯狂扫射的声音和美国大兵叫喊的声音。

突然,这个地堡里有六七个美国兵因为地堡射口太少,无法充分发挥火力,从地堡里跑了出来,背对着崔含弼朝山下冲锋的志愿军开枪。崔含弼立刻跳了起来,用冲锋枪朝这几个美国兵背后扫了三个来回,将这些敌人全部击毙。接着,他掏出一颗手雷,扔进这个地堡,将这个地堡以及地堡里的敌人全部消灭。

解决了这个地堡,崔含弼趁其他火力点的敌人还没反应过来,又跃进了几步,向第二个地堡扔手雷。手雷很准确地落在掩盖地堡的钢板上,一声巨响,里面的敌人也被消灭了。崔含弼一连串的动作被其他火力点的敌人发现了,三号阵地的机枪疯狂地朝他射击,崔含弼两条胳膊和左腿中弹。

此时此刻,崔含弼身负重伤,但他顾不上疼痛,两眼紧紧盯着前方不远处。距他只有十几米的阵地上,只剩下最后一个地堡。地堡里的机枪还在呼呼地射击,密集的子弹阻挡战友们的冲锋。崔含弼知道,只有把这个地堡也“报销”了,作为突击班长的任务才算完成,连队才能顺利向前进攻。于是,他艰难地爬向第三个地堡。

由于两个小臂都已经负伤,他没有办法用正常的匍匐前进姿势爬行,只能用两个胳膊肘支撑着前进。可是,这种方式不仅速度慢,而且非常疼痛。血不断地从他身上的伤口流出来,顺着身体流到了地上,流进了上甘岭的土地里。

十几米的距离,如果崔含弼没有受伤,他可能十几秒就爬完了,但现在他爬了好几分钟。当他忍着剧痛,艰难地爬到地堡跟前,受伤且疲劳的双手居然连手榴弹盖都拧不开。他只好两手夹住手榴弹,用牙咬住手榴弹盖旋转。终于,手榴弹盖打开了。崔含弼积攒了一下力气,而后拼尽最后的力气,将手榴弹扔向第三个地堡。他失血过多,甚至连手榴弹爆炸的声音都没有听见,就昏了过去。

手榴弹爆炸了,敌人第三个地堡被摧毁,8连战士成功拿下这个阵地,开始向三号阵地进攻。后面的战友找到了昏迷的崔含弼,给他进行了包扎。但由于进攻兵力吃紧,只能将崔含弼先放在阵地上,等战斗结束再将他送到后方医疗所。

【医疗兵在炮火中救治伤员,伤员简单包扎后继续战斗】

英雄之所以是英雄,是因为英雄的精神和生命力都是铁打的!崔含弼醒了过来,他望着自己刚刚浴血奋战的阵地上,已经没有敌人的影子,知道自己的突击任务算是顺利完成了。接着,他又听见三号阵地上传来激烈的枪声,知道后续部队正在进攻三号阵地。

崔含弼没有因为身负重伤而躺着休息,他继续朝三号阵地爬去,他还要继续战斗!在路上,他遇见了其他几个伤员,分别是吴新绪、陈光海和王芳明。他们有的腿上中了枪,有的是脸被弹皮击伤。他们原本都可以留在阵地上,等待战斗结束,但他们也选择了继续战斗。就是这几名伤员,不仅协助一排攻上了三号阵地,而且坚守在三号阵地,直到战斗结束,杀死了成百的敌人。战后,崔含弼荣立特等功。

对竞技体育感兴趣的朋友,可能有这样的体会:实力越悬殊的比赛,对抗双方往往越轻松,无论是实力强的一方,还是实力弱的一方,都如此。而最辛苦的比赛,是对抗双方旗鼓相当,这样的比赛往往容易胶着。

战争也是如此。在上甘岭的两个高地上,之所以重复着“坚守—反击—再坚守—再反击”这样的循环整整43天,是因为交战双方在某种程度上的势均力敌。不过,这种势均力敌不是兵力兵器的势均力敌,而是志愿军的精神意志与美联军的先进武器势均力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