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位创业妈妈的自我成长故事,内含5条职业发展建议 | 真人书NO.25

 果妈阅读 2020-07-24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30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2019年2月21日,果妈阅读真人图书馆迎来第25位分享人:董晓薇

她是4岁孩子宝妈,同时也是一个内心坚定的家庭教育创业者。

从职场小白到辞职创业,从焦虑失眠到淡定从容,她不断地自我探索,追求成长,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还总结出了职业生涯的建议。

下面就一起跟随董晓薇一起,听听这个创业妈妈的自我成长的故事。

大家好!我是董晓薇,非常荣幸能够在果妈阅读真人书图书馆为大家分享。先来介绍一下我自己:

我的家乡是河北邯郸,现居住在北京,是一位4岁多男孩儿的妈妈,今天的分享主题是个人职业成长,所以先和大家说说我的个人职业生涯。

个人职业生涯

我现在的身份是一名家庭教育创业者,2018年完成了5项专业资质认证,包括正面管教家长讲师、学校讲师、国际鼓励咨询师、如何说孩子才会听课程讲师、ACI国际心理咨询师。

另外我共完成9期线下培训、成立自己直播间,上线了60节精品网课,覆盖受众6000人次以上。

2019年起,我成为果妈阅读书友会带领人,顺利举办两场书友会,马上要开启第三场。

目前的新事业,让我感到强烈的归属感和价值感,虽然我也没有明确的时间表,到什么时候能够做大,但是内心十分坚定,认定它就是我下半生的事业,无论结果如何,我一定会坚持到底。

我在企业人才管理咨询行业从业8年,经历了一次跳槽,3次转岗,历经产品、顾问、市场。从初毕业时经常犯错误的懵懂小白,领导频繁约谈,被要求“主动辞职”,到后来独立负责一个部门,成为上下信任的职业经理人。

从传统意义来看,我并非是站在金字塔顶端的人,同龄人里不少已经担任核心高管职务。

我想说的是,收入和职级只是职业发展的一个维度,除了身居高位,也可以成为一个热爱本职工作,做到极致,享受工作带来的快乐和成就感的人,我就是这样的。

8年间我的转变

咨询行业经历让我成为一个逻辑理性的人,然而那种高压的环境下的我始终有些不自在,对专业理性的过度强调,让我也少了几分诗意。

2019年在果妈的带领下,我为自己定一个新的目标,成为一个“内心淡定、外在多情”之人,用理性让自己淡定,用诗意让自己多情。

和妈妈们聊的时候发现,许多人对于自己的职业选择充满困惑,家庭教育的落脚点在于父母的个人成长,而“职业发展”是个人成长中最核心的一点。

因此当宁邀请我做真人书分享时,我首先选择了“个人职业成长”这个话题。工作原因,我系统研究过各行业从员工到高管的成长路径,学习过哈佛领导力“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并且应用各种经典测评工具来深入自我了解。

因此希望结合8年人才管理咨询行业的专业学习梳理自己的成长经历,给困惑中的妈妈们一些启示。

如何选择职业

有妈妈会问:到底应不应该凭借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选择职业。

我的观点是当然要了,想一想,我们一个人一天至少8个小时都在面对工作,比老公相处的时间都要长,如果不热爱自己的职业,那生活将多么的索然无味。

然而问题来了?那么我是不是现在就要辞职去做我喜欢的工作呢?到底该怎么选择呢?带着这些疑问,结合我自己的思考和经历,我想分享以下几点:

1.  搞清楚自己真正的兴趣点是什么

由于受教育、社会环境的影响,很多人在早期是没有机会思考这个问题的。即使思考了,我们也很少有机会真正的去选择和尝试,因为我们要顾虑的太多。

我们要考虑收入,户口,社会地位,家长,配偶意愿等等。这些因素的束缚之下,我们不愿意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稀里糊涂选择了要陪伴自己一生的职业。工作多年,根本不知道自己的兴趣是什么。

然而,在大学期间,我喜欢读成功企业家的自传,他们在提到自己之所以能成功的原因时,都不约而同提到了一点:“所选择的事业,是能够让自己兴奋的。”

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我很幸运,一毕业就找到喜欢的领域,因此充分体会到那种感觉:工作起来不觉着累,每天期待上班,不需要老板要求,也自主加班,没人提要求,自己主动想把工作做得更好,一种充分的“自燃”状态。

我们把这种能让人“兴奋”的工作内容,称为蛋糕顶上的“甜奶油”,很多小朋友吃蛋糕,只喜欢吃上面的奶油部分,因为那是最甜的,在工作中同样如此。

世界上并不存在一份“纯奶油”的工作,这样的工作如果每天吃,也会成为负担。我们要做的是,了解自己的“甜奶油”在哪,不断的提升“甜奶油”部分的占比。

然而,真正要知道自己热爱什么,只靠想是不行的,需要做,需要不断尝试。只有在做的过程中,不断觉察自己的感受,才能真正明确自己想要什么。

虽然我选择自己喜欢的行业,但是不幸的是,因为各种原因,一直都没能到达自己最喜欢的岗位。然而,也就是在做自己不喜欢的工作的过程中,我才更加确定了我喜欢什么。

初入职场,我没有能力选择,领导安排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但是我发现每当我在做一些琐碎、重复性工作的时候,我总是会焦躁不安,要付出很多精力,却总是没有成就感。

相反当我能够发挥自己的创造力、想象力、专业能力,去解决一项复杂挑战性问题的时候,虽然要加班加点,消耗很多脑力,我依然会享受其中。

我会觉察,会反思,为什么会这样?这和我的性格有哪些关系?我还会不断的尝试新的工作内容,在尝试的过程中去感受。

通过专业测评工具来印证自己的猜测,从上大学到现在,基本上市面上的经典测评工具我都做过了,最早的MBTI,到后来的九型人格,PDP,Hogan,盖洛普优势测评,还有我们公司自己开发的职业锚等。

每次测评结果我都会仔细研究,和实际情况来对照,分析感受,加强对自己的了解,同时寻找更多自己可能感兴趣的点,了解自身优势在现有岗位上能如何发挥。

职业方面,最受益的是MBTI的测评,是很多大型企业入职筛选人才的测评工具,结合心理特质分析,职业发展方向建议非常详细。

给大家发的是我的MBTI性格类型,我截取了一部分,其中很多地方直击我心,大家可以通过下面这个MBTI测评链接来测试一下:http://www./lab/mbti/

虽然测评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自己,但是切忌的是因为测评结果,给自己设限。真正的自我认知是在不断尝试、实践中完成的。虽然我很早就看到了自己的职业方向,根据这个结果选择了研究生专业:教育学。

但是在研究生毕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像其它同学一样直接进入学校,或者继续读博,而是坚定的选择了进入商业社会,测评结果来看,商业社会不适合INFP。

首先是因为当时的我希望能够收入更高一些,其次我不想自己这一辈子都留在学校里,我想去外面的社会体验更加丰富多彩的生活。现在,非常感谢自己这段职业经历。

因此,我觉着,虽然有时候我们会通过测评来了解自己,但是关注当下内心真实的需求,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也许因为选择了咨询行业,是在商业社会里最讲专业和情怀的,所以还是很适合我,所以后来我跳槽有机会进入互联网,互联网金融,我都觉着没有太大吸引力,最终还是留在了我喜欢的咨询行业。

曾经有半年,我半只脚踏入投资行业,当时整个人的状态就是觉着非常的陌生和不适应,压力非常大,几近崩溃,就是因为我自己对这个领域不感兴趣。

平时几乎不会主动的来了解,所以半路转行,一切都非常陌生,但是这半年让我极大程度上打开自己的视野,了解到资本世界的运作方式,未来创业也会有所帮助。

所以还是果妈那句话: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我做过很多个测评,不同的测评工具从不同角度来帮助我们了解自我,也是相互印证。工作关系,每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测评,帮助我深入立体的了解自己。

我在做盖洛普职业优势测评时,发现首个优势能力是“联系”,我的大脑天生最爱做的事儿就是从不同的事物之间找到内在相关联系。

因此“寻找联系”是我的一种内心诉求,当我能够从繁杂的万物中提炼出来某种联系和规律,并且能将规律用于指导实践时,我会异常的兴奋。

因此我喜欢研究,喜欢理论模型,喜欢梳理逻辑,喜欢用不同的方法去做一件事儿,以印证这些方法带来的不同后果,从而找到某些成功的关键因素。

就像我今天所做的,我将我所学到的职业规划理论用于自己的职业中,然后自己经历一遍后,提炼出来我认为重要的核心要点,分享给大家。

这既是我认为能够满足大家需要的,也是我喜欢做的事情。而我现在所从事的家庭教育讲师&顾问的身份,让我每天都在做这样的事情。

2.让兴趣成为“优势”,继而成为“天赋”

当我们发现兴趣之后,就可以依据它来选择我们的职业了么?错!

“兴趣”是我们的需求,“职业”是我们赖以生存的手段,从“兴趣”到“职业”之间,还差着山路十八弯。

我第一次跳槽的时候,想从市场岗位切换为我喜欢的咨询顾问岗,当我表示我想做心理测评顾问的时候,有一位前辈非常温和的问我:“你说你对这个感兴趣,那么请你告诉我,你在这个领域读了哪些书,做了哪些研究,有哪些项目经验呢?”。

一句话把我给顶回来了,是啊,在过去的几年,我并没有付出时间在这个领域里,我又有什么资格真的来谈兴趣呢?

可是我也并没有因此否定自己,相反我发现了我身上的另外一个特点。那就是专注,我之所以没有做,那是因为我过去的工作不是这个相关的呀。

我花很多时间去研究怎么做好我自己的本职工作呀,我研究了怎么做培训项目设计,怎么做市场推广呀,在这些领域积累了经验,如果去找工作,一定是找这一类的工作更有优势啊。

当我们开始了解自己的兴趣,要想办法把自己的“兴趣”变成“优势”。只有当我们能够在这一个领域里做到足够好,好到不仅仅是在满足自己的需求,而是能够创造价值,甚至独特价值时,我们才有能力,真正的把它变成自己的“职业”,为我们赢得收入。

如果我们能够真正了解自己的兴趣所在,并且持续投入,使其成为“优势”,久而久之,它也会成为自己的“天赋”。

果妈在“只管去做”这一主题的分享启发了我,天赋是什么?天赋和兴趣有什么关系?天赋并不是指我们生下来就擅长某个领域,而是体现了一种天然存在的心理需求。

在这种心理需求的驱动下,我们会不自觉的去重复完成某个动作,从而通过不断的练习让自己在某个领域里达到超出一般人的卓越水平,当然我们也常常忽略自己这种心理需求,去追求外在的东西,比如成绩好、技能特长,反而却埋没了自己的天赋。

我在做市场经理的时候,组织过上百场活动,每次都要在上一次基础之上改变一些,我的领导甚至都对我说:咱这次不要创新了,好不好?

然而也就是这么多次的尝试下来,让我总结到做一场高质量的活动或者课程,所需要的关键因素有哪些。

因此当我辞职后,能够以很快的速度转型成功成为一名不错的讲师,开发出自己的课程,同时在带领书友会时很快就能够抓住核心,用较少的时间付出获得非常好的效果。

同时职业塑造人,我们并不必要等着自己把“兴趣”变成“天赋”之后才选择这份工作,相反,只有当我们选择一份感兴趣,能发挥我们独特优势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的刻意练习,才能真正挖掘我们的潜能,使之成为“天赋”展现出来。

有一本书《卓越的秘密》经过对上百个再各领域都做出突出成就的人研究发现,一个人要想在某个领域做到“卓越”的水平,并不是因为努力,而是因为把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挥到最大程度。

这也是我最终决定从原来的市场部门经理转型为职业讲师&顾问的最重要原因。

3.  让自己有能力选择

虽然我很早就开始了自我探索,了解了自己的兴趣,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我是没有能力选择的。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兴趣”还没有成为“优势”,另一方面是因为“人在组织,身不由己”。

在企业中往往是组织需求第一位,个人需求常常是不被考虑的,所以一般而言,我们只能是成为“组织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然而两者正好匹配,能够在组织需要的地方,做自己最喜欢做的事儿,那真是皆大欢喜了,但很多时候,这两者是很难完全一致的,尤其是在我们初入职场的时候。

这个时候有的人会选择忽略自己的内心需求,为了收入、晋升等等服从组织的需求(很多时候是老板的要求),也有的人为了找到自己的内心,会不断的通过各种途径来努力争取,甚至放弃晋升的机会。

这个过程往往不是那么顺利,对于我们在职场的经验、能力表现、人际关系等各方面都有较高的要求。

这些既是我们作为职业人需要具备的核心能力,也是我们做出选择的基础条件,我们在这些维度所拥有的能力和资源越多,我们对职业的选择度就越高。

我们长期努力的工作,也是在提升自己选择能力的过程。我特别认可有一句话:“如果你不成功,不是因为你天分不行,而是因为努力程度还不够,还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天分。”

所以,做出选择之前,我们要先衡量一下自己选择的筹码有多少,这是因人而异的,有不少人能够叱咤职场,切换自如,当然更多人选择安于现状。

然而也有时候,即便你的筹码再多,也很难如愿,因为组织有组织的大目标,也许你感兴趣的工作在组织里根本就不重要,或者不存在,比如如果一个人对“社会价值”要求比较高的人。

在一些盈利机构,尤其是一些看重短期目标的机构里,会找不到归属感,比如他想把一个项目做精做透,让客户满意,而组织的要求是快速复制,实现销售业绩,这就产生很大冲突。

文化和价值观也是职业选择要考虑的非常重要的部分,每个人内在追求的价值都不一样,有的人追求舒适的生活,有的人追求体面的外在,有的人追求是充盈的内心……

究其根本,这些内在追求引导着我们的一生,这就是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要了解自己的价值观,这也是我们选工作时要考虑的一个核心要素。

同时不得不说的是,作为成年人,作为孩子的母亲,家庭经济基础和家人的支持程度,也是我们能否做出选择的一个重要能力基础。

我们身上有很多社会角色,这些是我们的责任,我们是孩子的母亲,是家里的支柱,我们有房贷,要养家,要承担孩子的教育经费。

我们需要稳定的收入,当我们做出选择时,是否愿意牺牲现在的收入水平,是需要和家人一起协商决定的,另一半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在新事业的道路上能不能走的稳,走的远。

我和老公恋爱10年,结婚8年,他陪伴着我经历了职业成长历程,我所经历的那些挫折,那些不为人知的哭泣,半夜失眠以及获得成功后的自信和喜悦,他都看在眼里。

我也经常和他探讨我的职业兴趣和理想,也常常对他的职业发展给出建议。基于我们多年的相互信任和理解,他支持我的选择,愿意在几年内独自承担起养家的责任。

4.除了兴趣,我们还有其它不可忽略的需求

哈佛职业生涯管理课程提到,对于职业,除了兴趣之外,我们还有很多其它方面不得不考虑的需求。

包括:收入、团队、工作环境、社会地位、文化氛围、发展前景、时间自由灵活程度、职业技能培养……在中国还会考虑户口等因素。

对于不同的人,在不同年龄阶段,这些需求的占比是不一样的。

在初入职场时,我们迫切需要一个体面的工作,对收入起点有期待,但是不会太高,但是我们需要一个有良好增长空间和学习氛围的平台,我们需要大量的培养职业技能的机会。

成为职场老手之后,我们拥有成熟经验和行业资源,代价而沽,需要通过高薪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再过几年,当我们有了房子、车子和孩子,家庭经济基础稳固,我们需要有更多自由的时间照顾孩子。

很多全职妈妈选择辞职或者兼职,或者选择相对轻松的岗位,放弃高年薪,花更多时间陪伴孩子。等孩子大一些,妈妈们会选择重新回归职场,开启一份新的事业。

很多人会因为收入、户口而选择自己一份并不是自己真正喜欢的工作,也有人会把兴趣放在第一位,哪怕收入低,也因为热爱而坚持下去,这都是衡量之后的选择,无所谓对错,只是最终的结果需要我们去承担。

我们要了解自己的需求,我们常常容易忽略某种很重要的需求,比如说金钱,如果我们本来很需要钱,却一定要表现出一副“佛系”的样子去选择情怀,那么一定也很难持久。

还有的人始终不肯面对自己的内心,虽然工作稳定,收入不错,但还是常常会郁郁寡欢,这是因为他做的不是自己喜欢的事儿,但是又不愿意付出努力来让爱好变成优势,让自己有能力做出选择。

我很清楚,自己所作出的选择就是为了满足自己长期的职业理想,我更加看重的是5年、10年后我的状态,因此我肯为此牺牲暂时的稳定收入。

5.  到底要不要转行做家庭教育,或者成为正面管教讲师?

这是很多妈妈问到的问题,我是确定了要辞职创业之后,选择了家庭教育的领域,进入家庭教育领域之后选择了正面管教讲师这条道路。然而这条道路好不好走,恐怕只有选择的人自己知道。

我并不建议各位不考虑自己现在的行业、职业经历、经验积累就凭着热情辞职空手来做这件事情。

原因以上内容讲的很清楚,所谓兴趣真的是只有做了才知道,而且我们需要在某一个方向上持续积累才能形成优势,而只有我们发挥自己的优势领域,才能更加容易获得成功和自信。

在选择这个领域之前,我也详细分析了自己身上的优势和经验,在创业之前,我一直从事的都是咨询&培训领域工作,所做的事情都是聚焦在人才的测评、发展和成长,我自己的研究生专业是教育学,在学习和工作中也在教育学、心理学等领域的理论有一定积累。

刚开始创业的时候,我也曾经考虑过做“人工智能”这个领域,因为这是一个非常有前景的热门行业,但是被我老公提醒中止了,因为他觉着这并不能发挥我的专业优势,要从最初级的销售开始。后来,我才选择了教育培训这个领域,最后锚定到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一个刚刚兴起的行业,长期来看发展的前景我认为非常乐观,然而短期之内,可能依然需要我们付出更多艰辛的努力来教育市场,回报投入比非常之低。

进入这个行业之前,要对自己的经济基础和家人支持程度有充分心理预期,如果是希望通过这个快速挣钱,可能就要慎重考虑一下了。

自由讲师,是一项有着多方面能力要求的专业身份,需要人具备非常高的学习热情,对课程设计、演讲、运营、市场推广能力都有较高要求,即便是做正面管教讲师,获得证书不难,但是要想把这个事业做好真的不容易。

如果您之前的工作和这个职业完全不相关,您需要完全放弃自己多年的经验优势,再去培养新的能力点,我认为是非常可惜的。

如果您真的觉着自己对这份事业感兴趣,可以先通过利用业余时间学习来深入了解,可以读书、听微课、上家长课,这些都是成本比较低的方式,了解的同时自己受益。

重要的是,我们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因为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正面管教,都是一门实践的学问,只有在用完了,我们所学的那些工具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自己的。

很多时候,我们感觉工具好像不好用,但实际上并不是它不好用,而是我们没有用心的去体会工具背后的原理,依然还带着固有思维和评判,带着目的在使用。

当我们真的理解“错误是学习的好机会”,用接纳的心态来看待我们的一次次尝试之后,你就会真的理解到这套工具的真谛。

当我们自己能够通过在实践中的尝试,对正面管教有了比较深入的理解之后,我们可以在社群里和其它妈妈们分享,也可以通过“果妈阅读书友会带领人”的身份来传播和影响更多人。当然,如果时间、精力允许,也可以去认证讲师,自己组织家长课。

这个职业的好处是,不需要你全职来做,所以完全可以把它作为一个业余的兼职身份,就像气球一样,成为一个斜杠青年之后发现自己更爱本职工作了。

说到家庭教育,这是一个更广的领域。正面管教只是其中的一个产品,它的体系很庞大,虽然现在处于发展中,每个父母都有自己的实践经验,看上去门槛不高,但是我认为它的专业度其实非常深。

一旦进入这个行业,就需要我们付出努力持续学习和研究,一旦成为讲师,基本状态就是不是在讲课,就是在上课,要么就是在上课的路上,一年的收入里,有一半花在提升自己上。

看看果妈2018年的复盘就知道了,在我眼里,她是一个在学习方面拥有自己非常突出优势的人,所以她能够把果妈阅读社群经营的这么好。

虽然如此,但是如果您真的感兴趣,而且有相关经验背景,有自己的发展目标,家人又支持的话,那么您就大胆的做出选择吧!欢迎加入我们一起来开拓一个新的领域!

最后有一些在我脑海里萦绕的总结句子分享给大家:

  • 一个人最终都是要成为自己的,也只有成为自己,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独特之处,不为外在世俗标准所累,不嫉妒不羡慕,并且有能力影响他人。

  • 当我们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面对外界众多纷繁杂乱的信息时,就不会感到无所适从,难以取舍。

  • 真正的职业兴趣是在实际工作中做出来的,不是凭空想出来的,职业测评是帮助我们来了解自己的,然而如果不去做,这些测评结果也会只停留在文字层面,所以先不要想那么多,去做吧,去尝试吧,去找到自己的蛋糕甜奶油吧!

  • 要敢于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焦虑、郁闷、失望、沮丧,这些都是信号,如果这种感觉长期萦绕在你的心头,那就意味着你的某种需求没有被满足,静下来,好好和自己对对话,到底是怎么了?

  • 作为母亲,只有我们能够勇敢的面对真实的自己,活出自己,我们才能够引领孩子,允许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所以,还是那句话,育儿先育己!

  •  “做”是成长的一条腿,而另一条不可或缺的腿是“觉察”,没有反思,没有觉察的做,很难形成累积效应,怎么养成良好的觉察能力?

思考,学而不思则妄,读书是必备的,本人2015年加入果妈阅读,果妈的声音是开启我持续读书之旅的一道大门,感谢果妈~~

好了,以上就是我关于个人职业发展的一些思考,期待能给大家带来启示。

听完董晓薇的分享,她的创业成长故事感动了很多会员。对于她给出的建议,会员们也觉得字字珠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