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跟着西贝,3步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 真人书NO.35

 果妈阅读 2020-07-24
公众号回复“书单
获取30个妈妈主题阅读书单

2019年5月23日,果妈阅读真人图书馆迎来第35位分享人:西贝

参加过亲子英语营的朋友们对西贝都不陌生,因为她就是亲子英语营的老师。

其实身为心理咨询师的她,也曾焦虑、没安全感。借由育儿,还原过去的自己,建构新的能力,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在果妈阅读学习的这3年,她从普通会员到果妈阅读书友会太原站带领人、非暴力沟通践行者、叙事疗愈爱好者和正面管教认证家长讲师。

回顾过去的经历,她总结发现活出真实的自己并不是件很难的事情,下面就走进西贝的故事,听听她是如何3步活出更真实的自己。

亲爱的会员朋友们,大家好,我是西贝。敲出这句话时,脑海中浮现出了2016年6月4日我在果妈阅读会员群的一场分享,主题是《儿童敏感期,看见孩子,表达爱》。

当时,也是以这句话开场。时光飞逝,三年过去了。很自豪地说,我是果妈阅读的元老级会员,从没想过退出,而且会永远追随。

先介绍一下我自己吧。官宣中有很多标签:高校英语教师,二级心理咨询师,正面管教家长讲师,iEnglish特聘讲师,果妈阅读太原书友会带领人,果妈阅读高级推广人,手工达人,美食达人(最后这俩是自诩的哈)

我自己做的饰品,都送给我的亲朋好友啦。 

褪去标签,我是11岁男孩的妈妈,是个敏感细腻、善良温和、爱阅读、爱美食、爱手工、爱臭美的80后,典型巨蟹座。 

看到我的标题,大家可能会好奇,焦虑、没有安全感的我是什么样的,因为有些会员对我比较熟悉,在她们印象中,我一直是个正能量、有亲和力、内心强大的西贝(我姑且这么认为哈)。 

接下来我就讲讲我的故事,那个从无处安放、跌跌撞撞、到平和笃定的西贝。 

一、回忆曾经的自己(仙女也疯狂) 

1.我害怕被抛弃 

这要从我的童年说起。小时候的我被寄养在姑姑家,七岁才回到爸妈身边。

在我的记忆里,姑姑姑父特别疼我,特别细心地照顾我,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可我还是很敏感,我知道我不是他们的孩子(就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即使亲人再疼爱他,也无法取代心中的爸爸妈妈)。

其实,爸妈也特别爱我,对我们姊妹仨一视同仁,而我还是没有安全感,察言观色,身为老二,更是姐弟关系的协调者,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 

在家里,我是父母眼中的乖乖女,听话乖巧懂事,不需要家长操心,不表达自己的想法,不惹他们生气。

在单位,我是领导眼里的好下属,认真负责勤快,该做的不该做的统统揽过来,不争不抢。

这种讨好的个性让我事事替别人着想,处处为别人考虑,为了某种和谐委屈自己。很讨厌这样的自己,却无力改变。我知道,我害怕被抛弃。 

2.焦虑无处不在 

我的焦虑是在生完孩子之后。因为自己妊娠高血压,豆出生时只有4斤半,45公分,在保温箱里呆了半个月才回到我身边。

当时的我很自责,也很焦虑,买了很多育儿书,照着书中的参数喂养豆,却发现他的指标对应不上,坐得晚,爬得晚,走得晚。我发现自己越来越焦虑。 

因为豆脾胃弱,喂奶都是定点定量,我准备了一个本专门记录他每天的吃喝拉撒,几点喝奶,几点大便,一天小便几次。你可以说我很细心用心,但我知道,我其实是焦虑。 

也因为豆出生时瘦小,免疫力低,毫不夸张地说,基本隔一个星期就得去医院,去一次我崩溃一次。担心他长不高,我特别在意他的饮食,写下很多食谱,变着花样做。

谁曾想豆无比挑食,喝奶过敏,不喜欢吃鸡蛋、水果、蔬菜,当时的我真的好无力,3岁了还会不时地喂饭。 

而且,老公忙于工作,育儿参与度很低,我把所有的怨气都撒在他身上,一直和他暴力沟通。 我慌了。我的心慌了。

二、成为更好的自己(女神style)

豆2岁(2012年)时,因为工作带娃没法协调,我把豆送去了一所蒙特梭利理念的园所,那一天,接待老师的讲解为我打开了一扇门。

原来我们可以命名接纳疏导情绪,原来我可以拒绝别人,原来这才是爱与自由,我一见倾心,定了这所幼儿园。 

借由孩子,我开始了自己的成长之路,积极参加幼儿园的各种沙龙,买了孙瑞雪的所有书籍,去吸收书中的理论,再放到生活中践行,原来我之前买了一堆假书呀。 

同时,买了很多绘本,和孩子一起亲子共读。对孩子多了一份看见和接纳,少了很多评判和要求。 

2014年,考取了二级心理咨询师,随后考了正面管教家长讲师。之后又接触到了非暴力沟通(NVC),在大小工作坊和读书会里浸泡了两年。 

2016年1月1日,我成为果妈阅读首批会员,果妈鼓励我开创自己的公众号,发出自己的声音。大量输入的同时需要不断地输出。除此之外,我创建了自己的微信群,每天语音分享各种书籍,转播各种大咖的微课,人数从几十人涨到满群。 

2016年9月,我成为线下书友会带领人,每月组织会员一起读书、交流、做手工。2017年带领大家线上学英语,第一本英文词典、日常口语、亲子英语营,特别充实。

生活中,开始有自己的界限,开始学着说“不”,开始踏实有安全感,不会为了孩子上不上奥数纠结,不会为孩子上哪个初中焦虑。貌似我越来越强大。 

在大家眼中,我伊然成了那个有专业知识、可以答疑解惑、陪伴倾听的正能量西贝。我觉得这就是成长,我就是在成长为更好的自己。你看,多么有成就感、价值感。 

有一天,在某个群里,我发现有人三番五次不遵守规则,群主发出最后警告:再不遵守规则就踢出群。当时,我还对群主嗤之以鼻:好粗鲁啊。如果是我,我会说抱出群。 

真的是想抱出群吗?不是,当一个人屡次挑战我的底线时,我是愤怒的(太讨厌了,赶紧踢出去),而我发现自己一直在压抑:我怎么可以发火?我怎么可以在大庭广众下发火?我是大家眼中的正能量西贝,怎么可以粗鲁?

而且,我的底层逻辑里,我还在无意识地讨好他。多么痛的领悟。我只是为了变好而变好,我掉入了一个成长的陷阱:学了很多知识,会用很多技巧,被所谓的头脑中的“更好的自己”所蒙蔽和牵绊

三、活出真实的自己(老娘就这样)

要活出真实的自己,那种“老娘就这样,爱咋咋”的姿态,说难也难,其实也很简单。我会从三个方面(觉察、接纳、创造)分享我是怎么做的(中间加了一点对感受的理解)。

1.觉察当下、觉知身体

发现自己焦虑、无助、讨好、没有安全感的一些时刻,也想过要调整。但这种状态就像高山地区的WiFi,时有时无。

我清晰地记得15年我朋友圈的一次记录:因为孩子写作业有情绪,我自己带着觉察的正面的感受想法和行动。每每想起来,我会很欣赏那个当下的自己。除了发脾气,真的有很多选择,如果我们时刻保持觉知的话。

某天上学的早上,快迟到了,走到楼下车里,豆发现自己忘记拿红领巾了,非要回家拿。我说你去了学校找同学借一下吧,豆不同意,开始发脾气,我也跟着生气。

过后我写倾听日记时,开始觉察那个当下的自己需要什么。原来我很看重豆的灵活。

豆爸是个钢铁直男。某天,他在外地出差,我需要半夜去火车站送豆和他同学。我给他打电话说我害怕,豆爸说那没办法,害怕也要去。当时的我生气地挂断了电话,心里还有些伤心,我老公一点儿也不关心我。那个当下,我需要他的关心和支持。

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次是17年底我因为胃难受做了一次胃镜,管子插入胃里那种恶心、痛苦、恐惧、孤独的感觉到现在还记忆犹新,也让我更深刻地感觉自己的身体。

我还有一个特质,一紧张就想上卫生间。我会慢慢去觉察,自己紧张的时候,眉头紧锁,肩膀收着,会向上耸,手容易握成拳。此时,我会告诉自己:你现在紧张了。意识到了就会去调整,做几个深呼吸,活动活动身体,紧张感会消失不少。 

美国培训师罗伯特迪尔茨曾说过:“你的身体有一个症状,这个症状有没有藏着一个想法?你可以问它,如果它可以说话的话,它会说什么?” 

是啊,如果我的胃会说话,它会对我说什么?亲爱的主人,最近的你是不是情绪不佳?我发现你心情不好的时候,特别能吃辣椒。

可你知道吗?每次你吃很多辣椒的时候,我会很难受,要花很长时间去消化、吸收和转化。我有一个提议,下次想吃辣椒的时候,摸摸我,咱们聊会儿天,说不定你会有新的选择和决定哦。

嗯嗯,好的,亲爱的胃,谢谢你看到我。

一行禅师说:“当进食时,细细地品尝每口食物,充分地觉察它,觉察自己正在吃东西。”

这个练习我刻意做了很长时间,提醒自己专注地吃饭。

对于每口入嘴的食物,在口中咀嚼二十下,再下咽。你会感受到你的牙齿如何运作,你的舌头如何辅助,食物是什么味道。

这就是一种觉知,大家可以练习试试看。同理,我们的日常站立、走路,我们都可以时刻保持觉知,看看肩膀是否放松,背部是否挺直,呼吸是否自然。不用着急,我们从不知不觉,到后知后觉,再到当知当觉,慢慢来,一步步来。 

2018年,我时时在练习觉知,花开时的清香、木头纹路的质感、玻璃的光滑、棉麻衣服的舒适、新抽出的柳树嫩芽、苹果的甜脆、粽子的软糯,充分动用我们的五感去体验去发现。去年年底写了一篇题为《2018,我的50个美好定格》的文章,记录了生活的点滴瞬间。(点击蓝字即可查看文章)

2.面对感受,接纳感受 

有了觉知,我们要做的就是面对自己的感受。感受是个老掉牙的话题,现在的育儿中、心理学中也一直在强调,我们要正视自己的感受。 

我之前在公号写过一篇关于感受的文章《贺涵说:婚姻幸福不幸福,就看这两个字》,介绍了感受是什么,描述感受的词汇,以及做些什么就会有好的感受。大家可以看看,在这儿就不赘述了。(点击蓝字即可查看文章)

这也是果妈常说的,感受好才会做得好

在清晰自己的感受之后,我们就能接纳自己吗,那些我们身上自己都不喜欢的特质,尤其那些负面的情绪,比如我之前说的(不易察觉的)焦虑、(害怕被抛弃的)恐惧、(压抑着的)愤怒、(处处讨好的)疲惫、(孩子瘦小的)内疚、(读书会不成功的)挫败,等等。

或许,有时能,有时不能。没关系,时时观照自己,如果可以,你就会生出新的智慧。如果不行,继续觉知不能接纳的是什么。即使我们不喜欢自己身上的某些东西,也不要刻意压抑它们,甚至直接否认它们的存在。

有时,遇到一些重大的问题,我会不面对,认为不处理它、跳过它,它就不存在,我就会很快乐。其实,这快乐是表面的,那个问题被自己埋进了潜意识里,是个随时会爆炸的炸弹。

不如,直面它。有次带豆买衣服,导购说:“小朋友啊,怎么那么瘦,可得多吃点,得长大个”,豆平静地说:“个子小有什么不好”。哇,好淡定的豆。

那个场景给了我莫大的力量,我坦然接受了豆的瘦小,是的,豆确实个子低,教室做第一排,站队第一排,不过你知道吗?篮球老师说他特别灵活,班主任说他个头小能量大。 

于我,我清晰看到自己的不安全感,接纳自己的讨好人格,在着急生气的时候也会粗鲁,朋友圈不再是一片岁月静好,不再为了人设去雕琢,会吐槽、示弱,会展示自己的挫败,会真实呈现自己的粗心和丢三落四,书友会不再纠结自己给的不够多,因为我做好了款待别人的真心实意。

3.真实中创造

接纳了,真实自然而然呈现。18年参加周志建工作坊的时候,让我对真实有了更深刻的体验。朵拉魔法卡中我抽到的也是真实的琴妮,她说让我的感受指引我。她说我应当自爱,想让别人明白真实的我,只有通过分享真实的感受才能得以呈现。

我特别喜欢的一部电影《无问西东》中,梅校长对吴岭澜说:“人把自己置身于忙碌中有一种麻木的踏实,但丧失了真实。你的青春也不过只有这些日子。”在影片最后,他对学生这么说道:“希望你们在今后的岁月中不要放弃对生命的思索、对自己的真实。”

真实绝不是随心所欲,对于自己看不惯的人甩脸色,自己不高兴就破口大骂,这种状态是以自我为中心,一股脑儿释放自己的情绪,活在自己的世界里,看不到别人,也不想顾及别人。这不是真实,是我们的防御机制。

那什么是真实?我认为是身心合一的完整姿态。是带着觉知的自己,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能无条件接纳自己的不足,能自由选择,能坚定承担。

不妨,我们先撕掉自己身上的标签。我是老师,就得言语规范、端庄得体吗?我是女人,就得做个贤妻良母吗?

我们误把它们当成我们真正的身份了,其实这些都不是我们本来的样子,只是我们自我中的一小部分。我们比我们的角色更富有原创性,也更有趣丰富。

撕掉标签,不必迎合别人的期待,不需要通过取悦别人来实现自我,我们会更自由,更贴近自己。这就是创造的第一步。

接下来打破限制性信念,换个视角看待事情。因为我们惯性思维的力量太强大了,我们很容易深陷其中无法自拔。

记得小学时,数学老师经常说我很笨,久而久之,我真的觉得自己很笨,以至于我的数学一直都很差,也从不接受别人夸我聪明。 

我能做的,就是直面这个事情,清晰地认识这种表达确实对我造成了很大的影响。然后再换个角度看待问题,把心中的既定思维用积极的、全新的方式去解读。 

比如把我很笨诠释为:我只是对数学的理解要慢一些,而且,这只是数学老师一个人的想法,平时的她总是充满了各种负面情绪,不会好好表达自己,那是她的情绪和表达,和我无关。我知道,我很聪明。 

再者,表达自己的真正需要很关键。我会把“每天就知道工作,家也不回,微信也不回”调整为“我希望你早点回家陪我,回不来要及时告知我,否则我会担心”。

我会把“你就不能让我少操点心吗,作业也不写,书也不看”调整为“妈妈现在很累,你自己写作业,自己看书”;我会把“没眼力劲儿,也不知道给我开门”调整为“我需要你的帮助”。 

“反正你也没事,一会你陪我去超市吧”VS“很抱歉,我累了,我要回家休息”;“你的文笔好,这件事你来完成吧”VS“不好意思,我还有自己的文章要写”。 

去做你真正想做的事情。能让你喜悦、充满热情和活力、获得成就和安宁的事。人生苦短,不要把精力浪费在自己不感兴趣的事上,太耗能量了。我们无需向别人证明,只要听从自己的内心就好。

当旧有的人格模式逐渐消融,新的自我就会逐渐诞生,以上这几点就是我想说的创造。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带着这几个神器,重写自己的生命故事。像剥洋葱一样把自己展露无遗,把自己认回来,最终把自己爱回来。

这是我这几年的一些体验和发现,和大家共享。把我的故事说给你听,将我的真实展现给你,将我的脆弱暴露给你,我生出了勇气和力量,获得了支持和信任。在一辈子的人生旅程中,愿我们每一个人能看到自己的真实,活出真实的自己。

像荣格说的:“与其做一个好人,不如做一个完整的人。”

做一个好人,只是活出一半真实的自己,而做一个完整的人,则是活出全部真实的自己。

谢谢大家的陪伴和倾听。祝安。

谢谢西贝的分享,让我看见了不一样的你,如此坦诚,把自己最最脆弱的一面展示在我们面前,其实我也有过记录喝奶时间的本子,那段时间总觉得自己的奶水不够,不能做个好妈妈的魔咒太可怕了……谢谢你,不离不弃,我们长长久久走下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