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他是论文偷盗行业的鼻祖,身为首辅却不作为,被人骂作刘棉花!

 无风起念 2020-07-25

刘吉,字佑之,祖籍河北,为河北省博野县大程委村人,正统十三年(即1448年)考中进士,于成化十一年(即1475年)成为明朝内阁成员。可能单看“刘吉”二字让人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若与“刘珝”、“万安”并列,奇妙的线索可能已经若隐若现。

举个牌子,咱聊聊题外话,这刘珝、万安是何方人士?成化年间,刘珝、万安、刘吉共同就仕于明朝内阁,为明宪宗效力,可这“效力”含有大量水分,可谓是现代的豆腐渣工程。

三人虽居高位也毫无建树,刘珝是悠哉悠哉,做个闲散逍遥官,倒是艺术造诣颇高,万安是沽名钓誉,胸无点墨,朝政之事乃瞎掺和白忙活,刘吉则爱干些偷鸡摸狗之事,偷盗他人谏言,强加己名。三人皆因“无所作为”被人们戏称为“纸糊三阁老,泥塑六尚书”。

后明宪宗薨,明孝宗继位,臣子姜洪力等人纷纷上书弹劾,参刘吉一笔,职责刘吉、万安、尹直为小人,不配为官,不配为朝堂树榜。

当是时,万安和尹直皆被罢黜,唯有刘吉抵死狡辩,否认控告,他死死握住手中权力,抵抗姜洪力等政敌愈演愈烈的弹劾。明孝宗放弃了一纸废滞诏书,仅仅只是将其贬职。弘治元年,这场小闹剧给刘吉留下了一个贻笑大方的绰号——刘棉花,不怕弹。刘吉为官,怕是锻炼了一副好脸皮。

起初,刘吉和万安、刘珝同在内阁,时值帝君昏庸,沉迷房中之术,失职失德,龙颜萎靡。正所谓上梁不正下梁歪,三人名声在外,连同明宪宗被打“昏庸”之标签。

君王更迭,弘治年间,刘吉与徐溥、刘健共事,这二人皆为品行端正、忠实正直之臣,而刘吉权力不小,居于内阁之首,徐溥、刘健分管于他手下。这二人在政事上颇有建树,每有热点,表达自身观点,而刘吉偏要盗来二人观点,署己名,再上谏呈递明孝宗。

每每帝君让刘吉论述“观点”时,他不能自圆其说,便找些漂亮的借口美其名曰地糊弄过去。屡次如此,徐溥、刘健防不胜防,怕是忠厚老实的二人活了一大辈子也没遇上这号死皮赖脸之人。

相比万安的恬不知耻,刘吉尚不好房中之术,可啼笑皆非的是,此人为官,怕是捞到的天大好处,除了脸皮厚了几寸,别无他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