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朝灭亡后,他不剪辫子,还曾帮溥仪复辟,为何溥仪却说他粗鲁?

 无风起念 2020-07-25

1912年2月12日,北洋军阀袁世凯逼迫清王朝末代皇帝溥仪逊位,隆裕太后同意接受优待条件,于是清帝颁布了退位诏书,延续了二百多年的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就此结束。

然而,中国自古以来的“忠心”文化的教育,使得一些人,养成了忠于君主而不顾历史环境的思想,顽固地坚持自己的理念,但他没想到的是,最终换来的却是君王的不屑,而这个人便是张勋。

张勋在清朝灭亡之后,一直不愿意剪辫子,同时还尽心尽力帮助溥仪复辟,但是令世人不解的是,溥仪对他的评价却是“粗鲁”。

张勋早年便成为了孤儿,孑然一身的他,选择了参军这条道路。由于坦白直率且敢作敢当,张勋从众位士兵中脱颖而出,一路升迁,并在溥仪登基后,当上了江南提督的职位。武昌起义后,张勋奉命镇守南京,抵抗革命军队,并被清政府授予江苏巡抚兼署两江总督、南洋大臣的职位。

然而张勋的势力终究敌不过浩浩荡荡的革命军队,最终清朝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走向了灭亡。1913年,袁世凯任大总统,按照当时的“剃发令”,军队之人需要剪辫子,但是张勋却驻守兖州,表示仍效忠清室,禁其部卒剪去发辫,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的存在。

袁世凯去世后,黎元洪和段祺瑞展开了一系列的明枪暗斗,张勋以“和事佬”的身份假意为二人调停,其真实目的则是坐山观虎斗,坐收渔翁之利。最终,张勋集结了十三省联盟,并且于1917年6月30日率领刘廷琛、康有为、沈曾植、王士珍、江朝宗及几位辫子军统领共50余人潜入清宫,决定当晚发动复辟。

然而,仅仅过了十几天,在7月12日之时,张勋便被皖系军阀段祺瑞的“讨逆军”所击败,逃入荷兰使馆,溥仪退位,被通缉,继逃到天津德租界地区,“张勋复辟”行动宣告失败。

1923年9月12日,张勋因病在天津逝世,终年69岁,溥仪赐谥“忠武”。然而不久之后,溥仪却又评价他“粗鲁”,而这大概是基于对张勋性格的一个客观评价,毕竟军人出身的张勋文化水平确实不高。

纵观张勋的一生,他的所为大概是对得起自己的,他深知自己的一切都是溥仪给的,而溥仪又十分重视自己,这样的一份恩情自己应当涌泉相报。

倘若按照古时候的“愚忠”思想而言,张勋可以说是一个忠臣,然而这种不辨是非的行为并不能给百姓带来好处,因此没有被世人所认同。

参考资料:《历史大观园》、《我的前半生》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