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士兵宁愿被俘虏,也不愿躺在地上装死?

 无风起念 2020-07-25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无论在什么年代,军队、士兵都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在战乱年代。我们经常可以在电视剧中看到各个朝代、国家在战时招兵买马甚至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

杜甫在《石壕吏》中写道:“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家中男子皆被抓去充军,连老翁都不放过,在词的最后,官吏们应允了老妪“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的请求,留得后人唏嘘。

我们可以看到,不管当兵之时是否出于自愿,在战场上都只有奋勇杀敌和逃兵两种人。不论我们是读书,还是看电视剧,总会发现一个奇特的现象,那就是几乎没有士兵躺在地上装死。古代打仗时,为什么士兵宁愿被俘虏,也不愿躺在地上装死呢?

这是因为真到了短兵相接之时,唯有一腔孤勇,才能给自己留一条不确定的后路。战争无非两种结局——输或赢。如果仗打赢了,士兵从地上坐起来,拍拍屁股跟着大部队去庆功,先不说将军看到会作何感想,身边那些真的是从鬼门关走一圈回来的人,又怎么会容忍呢?装死这样的举动无异于逃兵,这可真是“临阵脱逃”。如果打输了,恐怕下场会更惨,敌军清理战场之时,如果你演技过关,最多被搜刮一番,可如果不是,那少不了的就是补一刀,生死真的就只在敌人的一念之间。

其实这些士兵们心里都很清楚,伸脖子是一刀,缩脖子也是一刀,如果打赢了,还可以免去许多纷争,自己还有机会回家见见家中的亲人,继续生活,真的把人逼到战场上了,也就什么都想通了,什么都释然了。

话说回来,古代打仗时,常常数万人相互厮杀,士兵们又是如何分清敌我的?其实很简单,真正的战争并不是我们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见一个杀一个,见两个杀一双,既然是打仗,那必然是有章法的,不然要那些熟读兵书,运筹帷幄的将军有何用。

关于打仗,可能军旅题材的影视剧比古装剧更能给我们答案。所谓军队,必然是士兵共同组成,所谓阵法,必然是士兵共同操练,在战场上,同阵的士兵不管私下熟识还是陌生,在战术上,他们必然是心中了然,更何况还有旗帜。

古时打仗有人吹号,有人擂鼓,有人扛军旗,而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军心的象征,扛旗的人前仆后继,直至这一仗的最后一刻。加之士兵之间鼓舞士气的口号,几相应和,直捣敌窝。

战争年代用兵,和平年代更要用兵,一方国家的安宁都是靠这些军人,而他们的当兵之道也言简意赅,想活下来,就只有更勇敢。

参考资料:《这就是战争》、《中国史话》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