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子伟丨“屋漏”“雨脚”及“麻”

 金秋文学 2020-07-25

“屋漏”“雨脚”及“麻”

作者:宋子伟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出自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高中语文第6册课本仅对“雨脚”作了注释:“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对此,笔者总感不妥。“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在黑夜里是看不见的,而且落到屋里,这和屋外何异?

《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一书的译句是“床头打湿了,到处在漏雨,家中没有一块干燥的地方,雨脚密密麻麻,好像越下越长。”这样的译句更是漏洞百出,“到处漏雨”就不仅仅是“床头打湿”,床上的“布衾”也全湿了。试问,杜甫的茅屋在雨天还能住人吗?

《中学古体诗词评点译释》的译句显然是不对的。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这句诗看似平常,要解释清楚却很不容易,望文生义是不行的,一定要下苦功夫。

古人住的房子称为室,室有四角,也有四隅。《尔雅·释宫》曰:“西南隅谓之奥,西北隅谓之屋漏,东北隅谓之宦,东南隅谓之窔。”《辞海》对“屋漏”的注释是“古代室内西北隅设小帐处”。可见,“屋漏”在古代是个专有名词,而不是“屋子漏雨”。“床头屋漏无干处”中的“床头”和“屋漏”都是名词,指代屋内特定的地方。此句可译为“茅屋内的床头、西北隅的墙角等地方没有一处是干的”。

“雨脚”,查《汉语大词典》“肉”部“脚”字条四:“残余的滓末。如酒脚、下脚料。引申为末端,如日脚、雨脚。”引杜甫诗《羌村》“日脚下平地”。“雨脚如麻未断绝”,可以推想即使屋外雨已停止,但茅屋内顶上的雨水成为残雨,屋内残雨的滴水声一直没有断绝。课文把“雨脚”注释为“指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现代汉语词典》注释是“指像线一样一串串密密连着的雨点”,《汉语大词典》“雨脚”条①:“密集的雨点”。但是,杜甫诗中的“雨脚如麻未断绝”是雨夜的事,在黑暗中是看不到“像线条似的密集的雨”的。

“麻”字查《辞海》,“麻”条四“古代乐器名”。《尔雅·释乐》“大鼗谓之麻,小者谓之料。”《辞海》“鼗”(táo桃)条“乐器名,即长柄的摇鼓,俗称拨浪鼓”。可见“麻”不能译为“密密麻麻”。“雨脚如麻未断绝”应译为“茅屋屋顶的残雨落在地上和家具上发出像拨浪鼓的声音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解释才能体现诗人的本意,符合诗中特定的情景。从“娇儿恶卧”可知,杜甫一家睡在床上,正是这像拨浪鼓一样的漏雨声,才使诗人难以入眠,“长夜沾湿”,推己及人,想到天下寒士,发出“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感慨。

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写得平实易懂。可是,如果不对“屋漏”、“雨脚”、“麻”作深一层的了解,难免会犯望文生义的错误。因为随着时间的推延,语言习惯的渐变,一些当时人们熟知的词语至今已经变得较为冷僻了。如果不作深入细致的探究,仅仅望文生义,就会违背诗人的本意,经不起推敲,出现一连串的错误。 

/宋子伟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宋子伟:男,1978年考取江苏师院,1981年在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作为学校代表参加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成立大会,担任该会《校园生活》杂志的编委。在中国教育报、文汇报、新民晚报、江苏教育报、《教书育人》等报刊上发表作品。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礼社村》等书。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