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子伟丨我与苏东坡

 金秋文学 2020-07-25

我与苏东坡

作者:宋子伟

我认识苏轼,是在初中读书时。到1978年,读大学时,学友称我为宋东坡,也有学友戏谑宋东皮。煞是有趣。

读初中时,我得到一本《古文观止》,信手翻阅,“浩浩乎,平沙无垠,迥不见人”,虽不甚解其意,但那文势足以使人心旌摇曳。当读到“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时,不由拍案叫绝。一看是苏轼写的,就感到特别亲切。于是,就恭恭敬敬抄录了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张贴在书房里,晨观夜诵,便觉神清气爽,心灵受到妙文佳句的滋润,便对文字有了一种特殊的喜爱。

仿佛似有神助,我写的作文受到语文老师的青睐,每篇作文都当堂评讲,还张贴在优秀作文的专栏上,从那时起,就植下了“发表欲”的种子。20多年后,这颗种子终于破土而出。

到了高中时,就当上了语文科代表,梦想当作家,常常一边吃饭一面看长篇小说。高二时创作了一个剧本,班里的同学登台演出,司仪报幕时,还特别强调该剧本由宋子伟同学创作。演出后获得全校一等奖。当时,我坐在台下比演出的同学似乎还要紧张,双手冒汗,头上也汗涔涔的。同学看到以后,就笑我“紧张得头上冒出冷汗”。我想,这是我的处女作,作为编剧,怎么能不紧张不激动呢?

现在回想起来,如果我能继续做我的作家梦,手不释卷,挥毫不辍,或者也能成为魏明伦、余秋雨。可惜,在高二就遇到了那个“史无前例”的“文革”,大学不能考了,知青下乡了,到“广阔天地去大有作为”了。生活和劳动的重担过早地压到了稚嫩的双肩上,不看书,不动笔,一晃就10多年过去了。人生中最珍贵的读书年华随风飘去,每想到此,生命就会隐隐作痛。

忽然平地一声春雷,复出的邓小平高屋建瓴,决定恢复高考。身处穷乡僻壤,不知道1977年“老三届”可以参加高考。到了1978年,也许是那本《古文观止》传来了生命的密码,抑或是苏东坡的“大江东去”在召唤着我。当时就吟诗一首:“十年颠沛似灰冷,一声惊雷热血腾。仰天大笑赴考去,吾辈岂是蓬蒿人。”颇有李谪仙的遗风。

于是,我就考取了大学,那一年,已经31岁了,已为人夫,又为人父。但一回到那窗明几净的教室,一看到那久违的课本,一股豪情便油然而生,发愤学习,立志成才,追回逝去的光阴,抓住青春的尾巴,成为大学生活的主旋律。

一次夜自修,我忽然心血来潮,给古文老师写了一封信,说要潜心研究苏东坡,要老师推荐介绍相关的书籍,将来打算写一本《苏东坡传》,请老师指教云云。古文老师获此信后,得知辍学十余载重返校园的学子,有如此抱负,十分欣赏,格外兴奋,把信直接交给右派改正后复出的老校长。老校长也兴奋异常,竟在一次全校师生大会上,当众表扬,说是“精神可嘉,值得大家学习”。于是就有学友戏称我为“宋东坡”,也有学友说:“将来如果看不到你写的《苏东坡传》,我就喊你‘宋东皮’。”

后来,我果然看到了《苏东坡传》,那是林语堂写的,还阅读了不少苏东坡的诗文,编写了苏东坡的年谱。虽然写不出《苏东坡传》,但教书之余,笔耕不止,每年发表的作品都能超过百余篇。1999年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了我的第一本散文集,开篇之作就是《白堤苏堤的启示》,这对戏称我“宋东皮”的学友也是一个委婉的答复吧。

也许是因为我得到了老校长的表扬,同时也由于自己在大学里勤奋好学,所取得的成绩也不俗,我就被分配到母校玉祁中学当语文教师,而且还在高三执教了10多年,至今已出版了5本书,还被中国教师文学网评为“中学教师作家18家”之一,又被《中国作家》聘为签约作家,也是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而这一切,我想是与苏东坡有内在的联系,是从小就崇拜苏东坡的结果。

/宋子伟

编辑/王孝付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宋子伟:男,1978年考取江苏师院,1981年在无锡市玉祁中学任教。玉祁中学高级教师,中国教师文学网18名教师作家之一,《中国作家》杂志签约作家、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无锡市作家协会会员、无锡市语言学会会员。1999年担任江苏省心理教育委员会《校园生活》杂志编委。2000年,在华东六省一市(上海市)中学生作文竞赛中,无锡市(包括宜兴、江阴)有5名学生获一等奖,玉祁中学就有2名学生获奖,辅导并推荐的学生作品在各级各类报刊上发表和获奖的有300余篇。出版《三月三》、《芙蓉花开别样红》、《落在宋词里的雨》、《卷起千堆雪》、《润物细无声》《方桥柳影故事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江苏卷《礼社村》。《礼社村》一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在新民晚报、文汇报、人民代表报、合肥晚报、海口晚报、新华日报、中国土地报、杂文报、中国教育报、教师报、作文报、无锡日报、江南晚报、《代表与人民》、《人民与权力》、《太湖》、《现代农业》、《自由撰稿人》、《福建科学》、《江苏教育》、《教书育人》、《吴文化》等报刊发表的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随笔、杂文等有1000余篇。一些文章还由文摘报转载。又在语文报、中学语文报、现代教育报、作文报、作文周刊、中学生学习、教育周刊、《语文天地》、《语文知识》、《中学语文》、《语文学习》、《语文教学通讯》、《作文》、《初中生》、《语文世界》等几十家报刊上发表教育教学论文,教学随笔300余篇,并多次在全国及省市征文比赛中获奖。并有多篇论文被资料型刊物转载。

《金秋文学》微信公众号(微刊)是开放性纯文学电子刊物,守住文学最后一片净土,留下心灵最后的精神家园。因所刊发的内容优质,2018年7月16日正式应邀入驻自媒体《趣头条》平台,2018年9月18日又应邀入驻百度旗下百家号,凡在《金秋文学》平台刊发的作品均有可能同步到《趣头条》和百家号平台。现面向全国(海内外)华人作家、诗人、编剧、评论家等文学爱好者征稿。

《金秋文学》™ 授权发布、转载请注明来源及作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