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欣赏 | 西南有嘉木

 相子诗生活 2020-07-25


长久远离树林的人少不了烦躁,身心是无法健康的。很多时候,我都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想象成一株可以行走充满思想的树。尤其是在夜晚,一个人静静地在黑暗中站立着,偶尔有微风从身旁走过的时候。就像今夜,凉凉的雨丝从西南大学的树叶间滑落在满地昏黄的灯光上的时候,我忽然觉得我是如此渴望逼近一棵树。

这样的渴望在一个飘着细雨的冬日的晚上成为了现实。在西南大学,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随便走到哪里都不会孤单。即便在去外事食堂的路上,台阶的两侧也少不了树的身影。树的相伴,让人有时间想想与树有关的话题。面对树,想起父亲,想起父亲第一次将我和树联系在一起时的瞬间。小时候,觉得自己受了委屈时,就一个人站在院子里一动不动,长时间这样一动不动地站着。话语不多的父亲便会说出一句让我记忆深远的话:“没出息,像个木头似的站在那里。”木头不曾经是树吗?我就这样一直倔强地站立着,心中对父亲那生气的话语感到不满。直到现在我才知道,那时候的父亲是为儿子的固执而生气,为儿子的幸福而担忧,也为自己的尊严被挑战而伤心。在父亲眼中,或许希望看到儿子不仅仅是停留还应该行走。在家乡,父亲是那个年代少数几个能够读完中学的人之一,他知道树人如同树木重要的不是站立而是行走生长,如果像个木头——曾经的树——那是多么没有出息的事情!木头已停止发展,树将继续行走生长。从那时起,我就渴望成为一株树,成为一株可以行走的树。

今夜,我行走在西南大学的校园里,注视着同样在行走生长着的那一株株大树,似乎明白了为什么在学校里,学生和大树都是校园里的主人。我拜访过中国许多著名高校,印象最深的始终是那些高高低低的树。它们与前来求学的学子一起生长,一起向上,一起抗争。来到满是树的西南大学,有一种特别亲切的感觉,仿佛回到十几年前在师范大学求学时的美好时光,那些在校园树林里晨读的每一个细节都清晰如昨。如果没有了那些树林,我不知道我的大学会怎样度过。

西南大学的树是需要仰视的。这里都是大树,静静地站在路的两旁或者小山的四周。站在大树下面,抬头看看头顶上参天的枝干,人在这里会知道什么叫做渺小,也会知道什么叫做宁静。树就这样每时每刻俯视着枝干下面来去匆匆的行人,来去匆匆的行人偶尔也会抬头看看头顶那些遮风避雨的向上生长的树。

在西南大学,你很少看到高楼、大楼,满眼的树是这里的主人。在校园一条主干道路的中间,并排生长着三株大树,校方为了保护大树,就在树的周围修建了一条宽阔的圆形道路,与周边的直线型道路显得极不协调。树总能让人产生敬畏、宁静的心情。进入树林,总能感觉到一种心理上的威严,一种对自然的敬畏,一种天地间的宁静。宁静的时候,我总会想,所谓大学,可以没有大楼,但是绝不可以没有大师,没有大树。大师使人充实,大树让人宁静。大师和大树总是相依相存甚至相辅相成的。季羡林先生就经常在燕园树林里散步,我不知道他的那些哲学灵感是否常常与阅读树林有关。但有一点我可以深信不疑,如果他生活在一个只是光秃秃的水泥现代都市中,噪音代替了鸟鸣,杂乱代替了静谧,你能再渴求他说出那些睿智明晰的哲学话语吗?树林能够让人稳重、深沉、内敛和肃穆,这不正是求学或者治学需要的一种精神状态吗?西南大学能够顺利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我想仅仅靠这满眼的大树而没有大师是不可能实现的。但我又想,如果只有大师没有这满眼的大树,那大师还可能成为大师吗?在一个真诚保护认真敬畏每一株大树的校园,大师的出现绝非偶然,也绝非个别。

这样想着,不觉来到西南大学的校门口,看到了西南大学的校训:特立西南,学行天下。这不正是西南大学那些需要仰视生机无限永远行走的大树的写照吗?树是可以行走的,甚至可以走得更远。

在布满大树的西南大学校园里,今夜,我心静如水,如依然在飘落的冬日细雨,在巴山蜀水间静静关注着每一株行走着的树,渴望着成为一株能够行走充满思想的树。

西南有嘉木,在缙云山下,嘉陵江畔。


(责任编辑:李相文)

转载请申请授权

注明:相子诗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