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美文原创 | 陈晓红:听取蛙声一片

 相子诗生活 2020-07-25

作者简介:陈晓红,阳新富川小学教师,爱在文字里飞翔。

 听取蛙声一片 

文/陈晓红  

 © 摄影:网络   

    年前搬到新家,新家位于新城区,我听到的第一声蛙鸣应该是冬天的时候。当时还不太相信,以为是幻觉,再仔细一听,一声两声,又似渐渐远去。但是第二天晚上的时候,真切地听到,也确信:就是青蛙在叫,不多,一只两只的样子。可这是大冬天呀,青蛙不是都要冬眠的吗?后来一想:也许是挨近水边,附近还有一口荷塘,青蛙都等不及要出来欣赏美景了,久不开练的歌喉早已迫不及待的蠢蠢欲动。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辛弃疾的这首词流传千年,脍炙人口,五岁的儿子都会背。所以我一直认为青蛙是到了初夏才开始呱呱叫的,在网上一查才知是自己孤陋寡闻了,原来在二到三月份的时候青蛙就开始叫唤了。宋代释斯植就有:久雨初晴睡正长,春蛙鸣遍旧池塘。

于是白天就关注起那口荷塘来。荷尽已无擎雨盖,真的是这样,没了赏心悦目的色彩,看不到一丝生机活力,只剩下满塘枯褐色的断枝残叶。枯枝横七竖八,干枯的荷叶杂乱无章的冻结在荷塘里,像浇注的雕塑,又似凝固的舞姿,全然没有出淤泥而不染时的柔软不涩和清正。
     遥想盛夏时分,这荷塘是多么的引人注目!那片片碧绿的荷叶,高低相间,相互簇拥着,掩盖住了水面。一只只青蛙就开启了奏鸣曲, 呱呱,呱呱,呱呱呱……”等你仔细寻它时,又无影无踪;等你继续散步时,冷不丁草丛发出一声响,池塘中似投进了什么,荡出一圈圈的涟漪。这幅情景都可以媲美朱自清先生笔下的荷塘。
    小时候,村庄里的水田里、小溪旁、田埂边……仿佛处处都住着青蛙小精灵。夏日雨后清凉的夜,它们总是扯着喉咙唱起了欢快的歌,摇醒我的清梦。我躺在床上,竖起耳朵安静地聆听。它们时而像歌者,激情澎湃地唱起大合唱,掀起整齐划一的蛙声一片;时而像鼓手,捣起富有节奏的鼓点;时而像朋友,错落有致一咕一呱地说着悄悄话。

那个时候物质匮乏,哥哥姐姐常带我去水沟边网鱼捞虾,附近经常会有青蛙跳来蹦去。一次,哥哥突发奇想,说我们来捉青蛙吧。说起捉青蛙来,也是很容易的事,首先找来小木棍,不过呢?上面栓的东西你肯定猜不到的,是什么呢?是一块团起来的红布,这是什么原因我也解释不清楚。它捕虫吃时,后腿蜷着跪在地上,前腿支撑,张着嘴巴仰着脸,肚子一鼓一鼓地等待着什么。我们把拴好红布的绳子在青蛙面前一晃,青蛙身子猛地向上一蹿,可能青蛙误认为是昆虫吧!呵呵,这个小东西就会一口咬住。这样就很轻易的捕捉到它了。可是幼小的我总是不忍心,又要哥哥放了它。哥哥把网口一张开,青蛙"呱呱"两声敏捷地跳出去,那悦耳动听的蛙鸣,给我的童年时光增添了一抹亮丽的色彩,带来许多的快乐。

     “何处最添诗兴客,黄昏烟雨乱蛙声”。月夜听蛙,应该是件极美之事。当日暮渐下,白日里单调乏味的晴空披上了夜纱,那些躲在白昼深处,不愿示人的千万双眼睛熠熠起来。举目遥望,穹顶之上星光点点,荧荧闪动,摇曳生姿,月如银轮,皎洁中透着几分清冷。远处的莲花湖大桥如巨龙般横卧,一道道蓝光夺目璀璨;桥两边火红的中国结映衬和谐。近处公园里林立齐整的树丛里,微风稍起,一棵棵挺拔的树木便迎风而舞,似舞者摩肩狂欢。夜幕轻笼,窗前的晚风习习,“大歌会”也慢慢拉开序幕,先是偶尔传来一两声汽车鸣笛,韵悠律长;继而池塘里蛙声渐起,极具穿透力的“呱呱”声洋洋盈耳,高亢辽远,转瞬间,整个公园就喧闹成一片。这欢乐的盛会,会从余晖西沉一直持续到次日晨曦初起,经夜不断,让人醉于其中。

有科学工作者指出,蛙们合唱并非乱唱,而是有一定规律,有领唱,合唱,齐唱伴唱等多种的,歌唱形式随时变幻,紧密配合。更有意思的是包含多种信息,响声嘹亮,能听到二三公里之外,以吸引更多的蛙们前来幽会,如此堪称绝唱。

今晚的蛙鸣尤其的响,可能是由于刚下过雨的原因吧。印象中青蛙在雨中是很惬意的,迎着清凉的雨滴,用尽自己的力量响亮地唱着歌。这时,我的文章已经基本完成,心情比较轻松,这些歌听起来也是快乐的。

原来,听这一片蛙鸣,是在听自己的心情。

 © 摄影:网络

(向上滑动查看内容)

作家刘富道为相子诗生活题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