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51正月五日,郭威登基称帝,建国号为周,史称后周。 郭威于澶州黄袍加身 曾经的肱股之臣如今却成了亡国之贼,命运真的是爱与人玩笑,但郭威目前恐怕也没功夫唏嘘感慨。后周建国后最先摆在这个新立之国前面的是是如何度过当前的“内忧”与“外患”。 “内忧”主要来自于一个人:泰宁节度使慕容彦超。此人是郭威南下取代后汉时总领后汉禁军的主帅,刘子坡一战被郭威打的抱头鼠窜逃回根据地兖州。回到兖州听闻郭威代汉建周称帝后便惶惶不可终日生怕郭威秋后算账。为探明郭威的态度,慕容彦超耍了个心眼,上书说自己想要离开地方入朝为官。如果郭威同意了,那就说明他不放心慕容彦超,如果不同意,证明也许还暂时相信慕容彦超。这招不新鲜,石敬瑭当初就这么用过。 对于慕容彦超,郭威已经失去耐心。这家伙自从逃回兖州就一直在那上蹿下跳的闹腾。自己为安其心,不仅不计较他之前帮着隐帝一块对付自己,还给他加官进爵。他倒好一个劲和南唐、北汉、契丹搞串联,现在还搞这种小动作试探自己,既然不想活,那就死去陪刘承祐吧!郭威面无表情在奏章上批个准。消息传回兖州,慕容彦超又以'境内多盗,未敢离镇'为借口赖着不走,不过此时双方都知道和解再无可能。 刘子坡之战 慕容彦超敢反,肯定不是因为他那被郭威一战打得满地找牙的军事能力,他的信心来自于后周的各位好邻居:后蜀、南唐、北汉和契丹。这些国家就是后周所面临的外患。其中后蜀、南唐、契丹都是郭威在后汉时期的老对手了,而特别的是在这个北汉。 且说在后汉尚未被周取代时,后汉宗室刘氏在地方上最大的支持是河东节度使刘崇。河东是哪?后汉开国皇帝刘知远的发家所在,也就是所谓“龙兴之地”。刘知远当上皇帝定都汴州后,便把此地留给自个弟弟,也就是刘崇。而这河东十二州也成了后汉刘氏宗室的一道保险,谁要想动刘氏帝位,也得看看刘崇答不答应。当初听闻隐帝身死,郭威入主汴州后,刘崇立刻调兵遣将、磨刀霍霍准备杀向汴州,然后他就停住了,因为一封来自京城汴州的一封诏书,诏书上面写着要让他儿子刘赟当皇帝。这可把刘崇高兴的当场笑出猪叫。心情大好之下便停住脚步安安心心等着儿子到京继位,随便把那几个劝谏他早日发兵莫中郭威计谋之人的脑袋给郭威送去,以表明自己心意。 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没有来倒是郭威称帝的消息把他一下打到冬天。自己儿子压根就没进京城,直接在宋州就被人给扣下了,郭威这老小子玩了自己。刘崇没想到自己一时的贪心居然让兄长辛苦建立的后汉刘氏一朝国灭,自家儿子也被扣在郭威手里生死未知{在刘崇称帝后,其子刘赟被郭威密令处死}。被巨大愤怒与愧疚冲昏头脑的他在郭威继位后不到一个月时间内也据河东十二州称帝,仍用后汉的乾祐年号,史称北汉,刘崇也改名为刘旻。北汉自成立起就和后周不共戴天,是反对后周统治的急先锋。刘崇称帝后即刻发兵攻打后周晋州与隰州,但却失败而归。这次的失利让头脑发热的刘旻清醒下来,他明白凭自己目前的实力肯定无法和郭威匹敌,因此他学了把石敬瑭,认了辽国皇帝耶律阮为叔,自称侄皇帝。自此后汉与辽国联盟成为后周北部巨患。 南边的占据江南繁华所在的南唐也不是什么安分的主,开国之主李昪自称是唐宪宗第八子建王李恪之玄孙,真实性无法考证,但是南唐在其治理下蒸蒸日上,不过后周建立时李昪已死,在位的是其二子李璟,李璟此人虽无甚才能,却有野心,听闻中原有乱自然乐意掺和一手。 有南北两大靠山在手,慕容彦超才有胆子向郭威拔剑。后周新立不稳,只要南唐,北汉、契丹联手攻周,郭威定然应接不暇,自己在率军出击定然大有作为 。 对于慕容彦超的小算盘,郭威自然清楚。慕容彦超猜得不错,郭威正是出于对南北两患的顾及才没有立刻拔了兖州这颗钉子。要打兖州一定要先将边疆稳定,否则一旦兖州战局胶着,边疆突然不稳,那可是要命的事儿。而拔除兖州机会也没有让郭威等待太久。 慕容彦超对于南唐、北汉、契丹寄予厚望,可后来的事实表明他的期望有些想当然。 公元951年9月北汉联合辽国再度进犯后周晋州等地,被郭威所派遣的王峻领军打得大败,成功回到河东的后汉军队不足一半,经此一役,后汉国力大衰。若不是王峻过于谨慎错过追击良机,恐怕太原城上插着的就是后周军旗了。最要命的是在此一战中,辽国发生军事政变,刘旻的叔叔辽国皇帝耶律阮带队出征时被手下人耶律察割和耶律盆都联手组特了,辽国内部局势不稳,没个一两年腾不出手。通过这一战,后周北疆一年以内再无大战。 而彼时南唐对南楚的征伐已经达到关键时刻,哪里有过多精力关注北方的后周。接到慕容彦超的书信后派出了士卒5000驻扎于下邳,用于支援兖州。听到消息慕容彦超都要抓狂了。老大当今天下大战随便拉出来都是万把人的大战,你就来五千,敷衍我呢?不久之后南唐驻军遭到后周军队围攻,大败后一溜烟跑路了。 至此,慕容彦超得以凭借的两路援军皆没,只剩下他自己满脸凄凉领着兖州军队做着最后抵抗。 对慕容彦超的征伐早在王峻打败北汉与辽国联军后便开始,只不过这时的周军主要目标不是歼灭而是围困与牵制。待到南唐退兵之后,郭威知道除掉慕容彦超的机会来了,没有犹豫 ,郭威当即命令奉命进攻慕容彦超的侍卫步军都指挥使曹英围发起进攻。 曹英这边本来也是一路势如破竹直接打得慕容彦超就剩下兖州一座孤城。兖州得慕容彦超多年经营,城高墙后、兵多粮广一时间曹英也打不下来。 既然打不下来那我们就慢慢耗着吧。曹英学起郭威当年对付李守贞的办法,在兖州城外筑起长墙,想要困死慕容彦超。人家当然也不是傻子,数次派兵出城阻止长墙修建。到底是慕容彦超这胳膊拧不过曹英这根大腿,兖州最终还是被围死了。接下来就是慢慢磨,等什么时候城里粮食没了,兖州也就破了。 慕容彦超看到兖州城外长墙建成那一刻就明白自己大势已去,可他并不打算认命。“只要自己继续坚持下去,定然会用转机。”这大概是慕容彦超困守孤城时心里唯一的念头。他知道如果城破郭威绝不会轻饶自己。而郭威没有给他时间继续等下去 公元952年5月,郭威见兖州久困不下于是亲自亲征兖州。皇帝亲自到兖州前线,自然军心大振,士兵士气高涨,兖州守军日渐不支。七天后兖州城破,郭威斩慕容彦超,夷其族。 纵观这场兖州之乱,从战略规划上看,慕容彦超的打算很合理两大外患在加上自己这内忧,定然能够使郭威不稳。可他高估了他的那群盟友,也高估了自己。后周虽然新立,但是中原民心军心都在郭威一方。南唐、辽国眼看占不到便宜沾之即走,北汉倒是卖命,可国小兵少无以为继。最终慕容彦超只能成为郭威巩固皇权权威的枯骨。 处理完慕容彦超,后周国内明面上的反对力量已无,南北边疆也暂无战事,中原地区得到了唐灭后少有的平和之年。 作为皇帝郭威和他的前任们的区别在哪?治理天下的方法。石敬瑭、刘知远这些人得到中原后都干了一件事:军人主政。这么做无可厚非,毕竟他们本身就是武将出身,加上天下不太平各国分裂。如此环境下,军队的作用自然被放大,随之而来的便是武将的权力也被放大,取代文臣成为朝堂上的主要政治力量。可武将懂得治国的终究只是少数,大多数只是想着法子用权力捞钱。 郭威草根出身,认得民间疾苦,对于军人主政的弊端他自然也明白。当今天下乃乱世,军队的力量必不可少,但郭威也开始着手限制武将在行政体系里的地位,任命了一大批包括冯道、王溥、魏仁浦、窦仪在内的能臣干吏填补空缺,由唐末开始的军人主政的局面开始向文治天下的方向发展。 随着郭威统治不断稳固,他发现了一个威胁:枢密使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王峻。 王峻这个人可不简单从刘知远时期开始就在郭威门下,隐帝刘承祐时同郭威南征北战,两人是一块扛过刀的老战友郭威黄袍加身未来得及返京时,就是此人派人将当时指定的后汉继承人刘赟囚禁,使其不得入京继位,给郭威返京争取到了时间。后周建立后他又领着军队把在北疆肆虐的北汉、辽国联军打的大败而归。郭威能够顺利走到今天这一步,王峻有大功。 但王峻此人有个毛病:自负。 本来嘛,像他这样上马可平乱,下马能治世的能人自然也有自负的资本,可问题在于你就是摆谱也得看对谁吧。郭威是何人?皇帝,你对皇帝摆脸色,那不是茅坑里摸石头——找屎(死)嘛。 与郭威议论政事时,往往只坚持己见,哪怕是郭威提出反对也大声反驳,丝毫不给面子。不过郭威也不是什么心胸狭隘之人,对于王峻冒犯也未放在心上。郭威对于王峻的不满源于王峻的一次装病。 郭威称帝后自然要提拔重用自己那些心腹,比如李重进,张永德等人。这可引起了王峻的嫉妒心,不满于郭威决策,王峻便向郭威请起病假,甚至还上表说自己年老体衰请求告老还乡,以这种方式来向郭威抗议。郭威自然也知道王峻的目的是什么,他当然不可能点头同意放王峻回乡,但是又不可能让王峻在朝堂一家独大,他的方法是和稀泥,一面该提拔的提拔,另一面又派使者安抚王峻。王峻还是不满,连带对使者都恶语相加。郭威还是选择容忍。可这时候王峻下了一步蠢棋。他让各地节度使上书给郭威,内容大致就是王峻乃国之栋梁,不可轻换。 郭威看着这些由节度使们发来的奏章反而沉默了。郭威能够容忍王峻一次又一次冒犯,原因有三。其一是因为王峻对后周有大功,其二乃是王峻乃是天下少有的实干之臣,第三王峻本身就是郭威一派的人,其权势全在中央,地方上面反而没有节度使之职支持。郭威放心王峻也是因为第三点,地方上面没有节度使支持,那就是再闹腾,那也是只徒有其表的老虎。但是现在,这么多节度使上书支持此人,郭威隐隐有些担忧。他不是在担心自己,对于王峻,他自信还是能够掌控的,但是他的后继者能够压得住?郭威不会因为这样一个虚无缥缈的担忧而杀王峻,但这件事估计已经在他心里埋下疙瘩。 任凭郭威怎么安抚,王峻依旧称病不上朝,王峻身负重职,他不上朝,朝廷的运转也会受到影响。郭威没法子,只能使出杀手锏。行吧,你不来是吧,我去你府上看看你总可以了吧。这里注意一下,在古代,皇帝不能随便看望得重病的臣子,通常来讲如果皇帝去看望这位病臣,只能是这人快断气的时候去。郭威作为皇帝,要去看生病的王峻,意思很明显,告诉外边人王峻快病死了。可王峻这病是装的,一旦郭威亲临,那就是没病死也得死。王峻一看郭威来这套,无奈之下只能上书表示自己身体渐好,不日便可上朝。 这件事情虽然最终过去,但是君臣之间终究还是出现裂痕。 可王峻依旧是没有半点改进依旧我行我素。郭威赏他一座豪华官邸他不要,偏偏要在官署修一座楼阁以供休息,郭威见了也不吱声,偷偷在皇宫修了一座宫殿。等到王峻看到批评郭威:皇宫之内宫室这么多,为何还要再建。郭威也不紧不慢回应:枢密院的屋子也不少,为什么要新建阁楼?这个大嘴巴子打的王峻有点疼加上理亏,王峻只能闭嘴。从这可以看出,王峻确实不知深浅,但是郭威对王峻的偏爱依旧很深。 之后王峻又要求封藩镇,郭威允了。封其平卢节度使。 公然插手皇位继承,不同意继承人后备只有的郭荣(柴荣)入京,郭威还是忍了。(这里说一句,柴荣后来还是入了京,郭威趁着王峻巡视黄河把柴荣调入京城) 公然插手科举,把刚正不阿的考官时任礼部侍郎赵上交贬到商州做司马,郭威还是忍了。 眼见郭威一步步忍让,王峻真的是飘上天了,但他一次次胆大妄为却把郭威内心对他的偏袒消磨殆尽。 王峻最后干了一件蠢事,他要求郭威把李谷、范质这两位宰辅换成自己的亲信。宰辅,也就是宰相,国之重臣也,这个级别的官员换一个都会引起后周庙堂动荡,更何况王峻要换的还是两个实权宰辅,这么巨大的变动郭威当然不会同意,且先不说如此之后后周朝廷会成为王峻一言堂,王峻此举如果成功那么郭威花费数年建立起来对抗武将的文官集团也会分崩离析。可王峻还是不依不饶,两人的争论持续一整天,眼看日落西山,王峻还是不肯罢休,大有一副你不同意,今晚我就睡这的架势。最终郭威以“兹事体大,寒食节过后给其答复”将他打发回去。志得意满的王峻没有看到他转身后郭威眼中的冰冷。 王峻的狂妄无礼与不知满足终究引起郭威的怒火,还没等到下一次朝会,他便被郭威派士兵控制,随后郭威下旨,王峻被贬为商州司马。这个他给别人的惩罚最终落到他自己头上,也的确够嘲讽的。王峻到了商州不久之后便得病身死。 王峻之死只能说是他咎由自取,他没有意识到眼前的郭威已经不再是当初那个在邺都与他把酒言欢无话不谈的邺都留守,而是后周江山的皇帝,他的所为放在别人头上够死十回了,纵观郭威一生,也只有对王峻如此宽容过,可能他也没想到自己的容忍反而把这位老友最终推向死亡。 王峻死了郭威的的统治也快迎来尽头,别误会,不是说他在之后荒淫无度、骄奢淫逸,而是他人快不行了。郭威建立后周时已经是快五十的人了,当了皇帝,又勤于政务,身子骨自然不行了。皇帝临终前大多疑神疑鬼,看谁都想造反,郭威亦不例外。他瞄上了一个人:邺都留守、天雄节度使兼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同平章事王殷。 王殷同王峻一样都是从龙之臣,郭威称帝他也功不可没。和王峻留在中枢不同,他被派往北方防边。当王峻被贬去商州的消息传来,王殷兔死狐悲之际深怕步了王峻后尘,连忙上书表示要入朝为官,言外之意就是愿意放弃自己的地盘和军队,以免遭到郭威忌讳。郭威没同意,因为他摸不清楚王殷的意图,到底是真心臣服还是和慕容彦超一样拿这招试探自己。最终郭威趁着王殷回都之时将其拿下,流放登州。王殷没能活着到登州,刚出京城汴州便被杀了。王殷之死至今仍然存在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王殷在郭威病重时骄横且拥兵地方,已有反意,当杀。而另外一部分人却觉得王殷不过是被王殷牵连,恰逢郭威病疑,被无罪而诛。 王殷或许罪有应得或许含冤而死,但是慕容彦超、王峻、王殷这些人一死,后周内再无可以威胁皇权的势力,郭威后继者得以继承一个稳定统一的后周王朝。 郭威能够成为五代明君当然不是只靠着排除异己来巩固统治。郭威是个好皇帝。好在他知道百姓之苦、民生艰难。军人出身的他反而明白武将执政之弊端,所以他在位时期并未如前几朝皇帝那般一经称帝就横征暴敛、骄奢淫逸。 称帝之初其便将宫内价值连城的奇珍异宝当着文武百官面砸烂,并说道:“皇帝需要这些吗?(凡为帝王,安用此!)”对于出身平民的郭威而言,这些珠宝黄金说不爱那是不可能的,但作为一名皇帝,他更爱的是这个后周天下。他的这个举动当然不会是告诉天下这个有多有钱,他的目的是向整个后周朝野宣布其治国的一个方略:节俭。 不节俭不行啊!没当皇帝以前,郭威只管领兵打仗,没钱没粮只管向朝中要。他面子广,有所求,朝廷方面自然竭力满足。可等自个登位,算了个账才发现,他接手的是个是个千疮百孔,只剩下三斤钉子的破船。 先说一下后周初立时候的版图约为今山东、河南两省,陕西的大部,河北、湖北、安徽、江苏的一部分。这些地方大部分也就是所谓的中原,五代十国中的五代就是指的占据中原的五个政权。从朱温代唐到后周建立前这46年里这片土地上先后经历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个政权的变跟,改朝换代能以和平手段实现的终究还是极少数的,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两边打到从人脑子到狗脑子。对一个地方造成毁灭性破坏的除了天灾就是人祸,人祸即战争。 五代乱世,连年征战,民不聊生 中原历来是人口集中的富饶之所在,但这地儿再富饶,你先后经历三场王朝革鼎之战也会破败,更何况还有契丹时常突入中原来打打牙祭,唐未灭时黄巢又领着人把中原给洗了个遍。 后汉那些个管事的也不是啥子好鸟,贪官污吏都恨不得把中原百姓身上最后一滴血给吸干净。 总结一下,郭威得到的是一个被嚼了四回,上边还布满了各种细菌的烂肉,偏偏旁边还有几头狼垂涎着这块肉。开局难度实在是比单狗徒手捡装备还难。 不过郭威何许人也?白手起家到如今九五之尊,自然有他的办法:既然现状难以维持,那就改革吧。 郭威所实行的改革自然没法同张居正、商鞅这些人的比,后周的条件也不具备进行这种根本性改革的基础。他所实行的只能是在不改变当前节度使自治的前提下,对各个不合理的制度进行改变。 举个例子。前朝曾经有过一个各地进贡奇珍异宝给中枢的制度,郭威给免了,因为他知道这些光鲜亮丽的宝物背后流淌着各地百姓的血汗。郭威是有志向、仁心的皇帝,他对这一个个微小的、几乎不可见的进行改良或废除来实现减轻对百姓的剥削,使其休养生息。 除此以外郭威还在在不改变当前官僚制度的基础上对各个尸位素餐的贪官污吏进行清理减少对百姓的盘剥,提升政府效率。能够做到这一点实属不太容易,首先要明白当时朝廷内的官员都是报团取暖、派系林立,你要收拾一个人时,也代表着你要对抗的是这个人背后的利益集团。后周完全是从后汉接手而建立的国家,其内部的利益团体也沿袭下来。后汉朝是什么朝?开国皇帝刘知远除了打仗啥也不行,手底下人个个都是贪官污吏,二代皇帝刘承祐继位前就是个光知道吃喝玩乐的纨绔子弟,继位后也没干什么好事。这两位说难听些就是昏君,中原会臣服于后汉完全是因为被之前契丹南下折腾的没力气,被捡个现成。两代昏君治下的臣子能是什么好官吗?如果郭威要清理扫清这些官员,那么他将要面对的敌人哪怕是他这皇帝都不一定压得下。但是郭威有着两个优势。其一,他在民间与军中深受拥戴,民心军心都在他那。其二,要感谢刘承祐把杨邠、王章、史弘肇等人都组特了,以上这几位主持朝政三年,贪官污吏大都是其门下,现在头头一死,各利益集团陷入内乱,力量减弱。 在以上两个优势之下,加之采取果断措施和任命贤明能干的大臣,郭威在位期间吏治整治一新。 而在经济上,安置因为战争流离失所的平民,分配与他们无主土地,组织生产,使百姓休养生息云云,这些都是老生常谈。 在我看来,郭威在政治上的举措、自己以身作则带动朝野节俭都只是方法,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恢复五代以来被摧残得不成样子的中原地区经济。 不过郭威在位时有一点尤其值得注意:他重新尊崇儒家。儒家文化最大的作用是什么?安定人心。五代这样的纷争大世自然是没有推崇教化和仁政儒家的舞台,各地的军阀藩镇都恨不得天下继续乱下去,因为只有混乱才能给他们创造机会。 五代之乱乱得不仅是世道,还有人心。郭威重尊儒家这表明了一个信号:因为战乱而被弃之如履的儒家思想已经在后周重新复苏,“儒教治天下”已经在后周治国方略里扎根,也因此后周成为当今并立诸国内最有希望统一天下的势力,一个以“治天下”之理念治国的国家怎么可能甘心于满足蜗居中原。 公元954年2月22日,后周太祖郭威于滋德殿驾崩,享年五十一岁。 如何判定一名皇帝好坏?集天下百姓之民脂于己,这样的皇帝只能用昏君来概括,用天下万民之赋税为公,这样的皇帝再差也能当得起人主。郭威便是后者。 郭威在位从公元951年到954年,四年时间不长,没有办法让后周在他手中一统天下,但四年时间也不短,让他得以令后周从虚弱中恢复,中原百姓得以从纷飞战火中恢复元气。 公元954年正月,郭威病逝,后世称其为后周太祖。 郭威死后根据其死前嘱咐:“陵所务从俭素,应缘山陵役力人匠,并须和雇,不计近远,不得差配百姓。陵寝不须用石柱,费人功,只以砖代之。用瓦棺纸衣。临入陵之时,召近税户三十家为陵户,下事前揭开瓦棺,遍视过陵内,切不得伤他人命。勿修下宫,不要守陵宫人,亦不得用石人石兽,只立一石记子,镌字云:‘大周天子临晏驾,与嗣帝约,缘平生好俭素,只令著瓦棺纸衣葬。’若违此言,阴灵不相助。”大意就是死后寝陵不要铺张,一切从简,瓦棺纸衣即可,就近挑三十户人家免其税周围守陵之人即可。一代明君节俭至此。 郭威的时代就此落幕,他的一生崛起于草根,却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步崛起。刘知远崩前他鲜为人知,李守贞反后他名动天下。效忠于后汉,却全家被杀,危难之间起兵反抗一举夺鼎。称帝之后勤政爱民、休养生息,哪怕死后依旧不肯劳费民力。五代之中能在其之上于他者恐怕只有后唐明宗李嗣源和其子柴荣。 郭威驾崩,但他应该对他的王朝并不担忧,因为他已经找了一个绝佳的继承人,他深信,后周将在此人手中走向辉煌。承其位者名为郭荣,本名柴荣。后世之人称其为五代第一明君,五代乱世的谢幕将在他手里开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