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
做人若能如水一般,有包容万物之胸襟,便能够将身边的能量都汇聚成为汪洋; 做事若能像山一样,有无欲无争之心,坚韧踏实之力,便能够如峭壁一般,直冲云霄。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的学问,你读懂了,人生便也容易多了。 做人如水 老子曾言:
大意为,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从不与万物相争,处于一种最自然却又不引人注目的位置,所以最接近于“道”。 水,看似柔弱,无形无骨,却能有水滴石穿之力,广袤深邃之度,融会贯通之心。 做人当如此,柔软却不失力量,时常怀有一颗谦卑好学之心,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尽己所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不将心思存于争名夺利之上。 《桐城县志》里有这样一则故事,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收到来自家人的一封书信。 信中说,因邻居吴家修筑地基,占用到了张家的地界,双方因此发生了争执。 张家人因背靠大官,遂想要“修理”吴家人一番,便飞书京城,拜托张英处理此事。 张英看完信件后,很快给老家的人传去一封回信: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看到回信后,羞愧不已,便主动告知吴家,愿在原来的分界线上退避三尺。 吴家见到张家如此处理方式,更是震惊之余深受感动,于是也主动退地三尺。 至此,两家的地界线中被留出一道六尺宽的巷子,这便是古今广为流传的六尺巷故事的来源。 张英的为人处世广受称赞,不争不抢、包容忍让、心胸开阔的品德流传至今。 他在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上,如水一般的洒脱、随性,又不失分寸的方式,也为后人所敬仰。 大家都听过“鹬蚌相争”的寓言故事。 鹬和蚌产生争执,互相咬住对方,彼此谁也不愿松口,争持不下,结果被渔翁发现,顺手一起捉走了。 很多时候,我们便如同这鹬蚌一般,太过于固执、纠结、计较,反倒容易掉进坑里。 做人不能太“争”,为了一些小事计较,影响了大局,实在是不值得,唯有像水一样,能够让自己适应任何环境,包容万物,才能自在人间。 有时候,急流勇退也是一种智慧,心清净了,处境便也美好了。 做事如山 《道德经》有言:
峥嵘千峰皆由一粒一粒的石子汇聚而成,做事当如此: 稳扎稳打、坚持不懈,才能有扎实的基础; 信念坚固、不惧困难,才能踏实走好每一步; 不吹嘘不炫耀,沉稳前行,才能稳步走向成功。 曾国藩在给儿子的家书中写道:
熬过此关,便可少进。再进再困,再熬再奋,自有亨通精进之日。” 他这是告诫儿子,做事万不可太急于求成,只有一步一步,将基础打扎实了,将事情做稳了,再苦再累也不要怕,才能够有技艺精进的一天。 而曾国藩自己的一生,也是这样成就的。 他逼迫自己读书,不读懂上一句,就不能跳到下一句,要是完不成一天的学习任务,就不准睡觉。 从16岁开始参加科考,屡战屡败,直至第七次,才中了秀才,那时的他已经23岁了,在当时已经算不小的年龄了。 后来他到了翰林院,没有一心追名逐利,而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每一份到手的工作都尽力做到极致。 便是这份沉稳、不惧困难的态度,让他在10年的时间里,连续升迁7次,37岁时便成为二品级别的礼部侍郎。 刘昼曾说:
每一个平凡的普通人,都是在经年蛰伏,不断磨砺、持之以恒下,才迎来想要获得的成就。 他们从未想过走捷径,更不会浮于表面的“努力”,而是凭借自己的脚踏实地,所以才能满怀信心地走向成功的方向。 做人,刚柔并济 老话常说,阴阳调和。 山与水之间便是这样,一刚一柔,对立统一。 水柔软、不拘、纯净、随性;山稳重、恪守、踏实、坚韧。 静水流深,高山不语。 做人做事当如这般,有虚怀若谷之心,也有屹立云霄之志。 晚清名臣张之洞有句名言:
张之洞一生清廉,从不做行贿之事,坚守正义,虽位至封疆大臣,却连丧葬费都是由亲朋好友相助筹得的。 慈禧太后赏予他的钱,他用做老家办小学的善款;各地一旦发生灾荒,他便马上捐钱救济。 临终之时,他留下遗嘱:
张之洞做人,如水一般清廉纯粹,一心为公,不谋求私利,虚怀若谷,不与人相争。 而他一生作为,推翻东乡惨案、力阻崇厚卖国,扳回午门冤案,做的每一件事都如山一般,踏实可靠,格局宏大,令人敬佩。 就如曾国藩曾言:
做人,须刚柔并济。 过于柔软之人,做事瞻前顾后,唯唯诺诺,不容易将事情做成功; 过于刚强之人,虽有坚韧信念毅力,足已成功,但极易伤人伤己。 刚不是残暴,不是严厉,而是自强;柔不是软弱,不是无能,而是谦让。 刚柔并济,才是做人之真理。 ▼ 正如《孔子家语》所言:
水只有不自满,擅长往低处流,自谦且懂得退让,才能汇聚成为江河湖海; 山要稳扎稳打,不必劳心去攀比高度,因为高山本就是要直逼苍穹的。 自满者必会败,自恃者定要孤。 只有怀揣着一颗谦卑包容之心,戒骄戒躁,刚柔并济,才能成享湖海之誉,成苍穹之志。 与君共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