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187 有凤来“匜”

 昵称7563359 2020-07-25

元 青花满池娇纹匜 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藏

上一期介绍维多利亚州国立美术馆,里面有一件造型很奇特的藏品。有读者朋友问我这是什么器物,为何是元代的,这一期正好介绍一下。

匜(yí)是一种很古老的青铜器,早在商代晚期就有发现。最早的匜和觥差不多,不太好区分,因为它们功能相似,都是盛酒器。到了西周的时候,盛水器突然增多,酒器渐渐减少。匜也变成了一种盛水器,具体来讲,是用来洗手的盛水器。

周朝有很多繁缛不堪的礼仪制度,其中经常提到“沃盥”,即为洗手。孙诒让在《周礼正义》里解释“沃盥”时说:“沃盥者,谓行礼时必澡手,使人奉匜盛水以浇沃之,而下以槃承其弃水也。”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讲行礼之前要洗手,用匜将水倒在手上,同时用盘子在底下接着。周人礼制下的活动,仪式感非常强。

春秋时期 匽公匜 台北故宫藏

西周中期一直到东周早期,或者说是春秋时期,匜都是礼制下的重要礼器。造型有一些地方性的变化,咱们不是研究青铜器的,就不仔细介绍了。大概样子类似这只匽公匜。

但是到了战国时期,周朝的那一套礼制文化渐渐衰落,匜也脱离了礼器的规范,大量成为诸侯的实用器。发展到最后,甚至简化成了没有柄没有足,只剩一个流的造型,有点像是个瓢。

西汉 鎏金铜匜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藏

西汉南越王墓出过一组像瓢一样的匜,造型已经有些类似后世的瓷器。虽然它和西周时的样子完全不同,但名称依然没变。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里对匜的解释是:“似羹魁。柄中有道,可以注水酒。”翻译成大白话,就是说匜长得像个勺,把上面有个槽,可以用来倒酒水饮料。许慎看到的汉代的匜,大概就和南越王墓出土的这组器物造型差不多了。此时的匜,早就不再是洗手的礼器,而是倒酒水的实用器。那个倒液体的嘴,既是把,又是流。

至此,匜的造型和功能发生一百八十度转弯后基本定型,我们的主角陶瓷器,马上就要登上历史舞台。

唐 鎏金鸿雁纹银匜 何家村窖藏

名动天下的何家村窖藏,出土过几只唐代的鎏金银匜,造型和汉代类似。至于是源自汉代的造型,还是像许多唐代金银器一样,是西亚的造型,我不得而知。它的官方称呼仍然是匜,我们也不妨盲从一下。有趣的是,同样的造型,破天荒头一次出现在了唐代的瓷器上(很可能是模仿金银器)。可以说是“匜”这个造型在瓷器上的早期试用。

唐 巩义窑白釉弦纹匜 北京故宫藏

每次聊到一件器物、一种造型的起源,都是个让人头疼的事。像这种带一个短流的陶器,早在春秋战国就有,没有人称其为匜。甚至再往前推两千年,古埃及也有这样的造型(下图)。它和中国唐宋时期的匜也好,石铫子也好,造型都很像。我想不会有人脑洞大开,说吕大临家煎茶的石铫,灵感来自三千年的古埃及。不同文明发明出来的器物,有时候可能高度类似,尤其是这些符合人类本能的设计。

Spouted Bowl 古埃及第四王朝 公元前2573-2454年 克利夫兰美术馆藏

北宋 骊山石铫 陕西蓝田吕氏家族墓出土

所以,唐代带个嘴的器物是不是真的应该称其为“匜”,没有必要深究。就像现代人给唐代外黑内白的器物起了个奇葩名字叫“缁素瓷”一样,虽然每次听到我都浑身难受,但能一下子明白指代对象是谁,就是好名字。

言归正传。匜第二个辉煌的时期是元代。

2017年6月22日,北京故宫举行了一场追思会,追念一位来自河南的农民捐赠者何刚同志。1985年何刚同志在自家盖房的时候,挖到了一个装满银器的大缸。后来他辗转三次上京,将这批十九件银器包括大缸捐献给了北京故宫。这批银器全部来自元代,从功能看是与酒有关的文物。因为是装在瓷缸里埋藏的,当然是元代的窖藏。

这缸银器里,就有一件非常典型的元代银匜。它的中心錾刻了一对金光闪闪的凤凰,如果清理一下,一定美得很。我不禁想起了一个成语“有凤来仪”,真是再形象不过了。

鎏金錾刻双凤纹匜 北京故宫藏 何刚捐赠


银鎏金錾刻六方杯 北京故宫藏 何刚捐赠


银鎏金錾花双凤穿花玉壶春瓶 北京故宫藏 何刚捐赠


同一批窖藏还有几件杯子、玉壶春瓶、梅瓶、花插等器物,很清晰是一套酒具组合。陕西蒲城的一处元代墓葬壁画,画出了和这批窖藏相似的器物,以及它们日常的使用场景。学者推测,元人用匜将酒从酒缸里舀出来,倒到玉壶春瓶里,然后再通过玉壶春瓶分到酒杯里。

元代蒲城墓葬壁画局部

合肥孔庙旧基也出土过一只银匜,器身刻有“至顺癸酉”、“庐州丁铺”、“章仲英造”的铭文,是个有明确纪年的标准器。

银匜 至顺二年(1333年) 合肥市孔庙旧基出土 安徽博物院藏

元代瓷器的匜,和金银器的匜造型完全一致,甚至流下面的小圆环都会模仿出来。而且有意思的是,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有发现它们的踪迹。基本上元代瓷器常见的品种,在匜上都有体现,包括青花、釉里红、蓝釉、蓝釉描金、蓝釉白花、青白釉、卵白釉等等。景德镇以外的窑口,比如龙泉窑、钧窑等,也有制作。

元代是中国陶瓷史的一个重要分水岭,匜作为元代最经典的一种器物,给了我们一个很典型的视角,可以一窥高古风格和明清风格在那个特殊时代的融合和割裂。

元 青花人物纹匜 张达夫墓出土


元 青花花卉纹匜 关善明旧藏


元 青花莲塘鹭鸶纹匜 天民楼旧藏


元 青花一束莲纹匜 首都博物馆藏


元 青花兔纹匜 大英博物馆藏


元 青花双凤纹匜 临洮县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芦雁纹匜 高安窖藏出土


元 釉里红花卉纹匜 费城艺术博物馆藏


元 釉里红一路连科纹匜 玫茵堂旧藏


元 蓝釉描金折枝花、朵云纹匜 北京故宫藏


元 蓝釉白花匜 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点褐彩匜 巴斯东亚艺术博物馆藏


元 青白釉模印匜 弗利尔美术馆藏


元-明初 白釉匜 台北故宫藏


我最早上手看过的一只匜,是龙泉窑的,现在记得还很清楚。那是五年前,在一个英国大古董商处,他神秘兮兮地捧过来一只光素的龙泉窑器物,就和我说了一个字:“yí”。我一直都很文盲,知道这个东西写作匜,但当时以为读音是“yì”,心想这老外是不是中国字发音不标准。后来发现原来是我不识字,深感惭愧。他在图录里介绍说,匜这种器物在元代叫做“马盂”,可能类似英国人给骑手出发前喝践行酒的杯子,又好像是放在桌上的酒具。《金史》里的确有记载:“凡镇防军,每年试射,射若有出众,上等赏银四两,特异众者赏十两银马盂。”所谓“十两银马盂”,不知道是不是何刚同志家挖出来的那样的银匜,重量也许差不多呢。

不过英国人的这只元代龙泉匜,去年看还在他手里,估计不如南宋龙泉或明初龙泉官窑之类的火热品种好卖吧。况且又是市面上基本碰不到的稀罕物,价钱可能很高。我不知道他准备卖多少钱,从来没问过,因为问了也买不起。台北故宫有几只清宫旧藏的龙泉匜,可以想象几百年前它也是很受重视的品种。

元 龙泉窑点褐彩匜 台北故宫藏


元 龙泉窑点褐彩 新安沉船出水 韩国国立中央博物馆藏


元 龙泉窑青瓷匜 台北故宫藏


元 龙泉窑青瓷匜 汪世显家族墓出土 甘肃博物馆藏 (看着有点像是耀州窑?)


明初 龙泉窑青瓷刻印花龙纹匜 台北故宫藏


其它窑口像钧窑、定窑等也偶尔能见到匜,或者与匜类似的造型,年份有些早到金代。相比元代龙泉窑存世量要小一些。

金 钧釉匜 山西博物院藏


金 钧釉匜 叶县文集遗址出土 河南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金 酱釉鱼藻纹匜 吉林省博物馆藏


金 白釉瓷匜 东营市历史博物馆藏


元代以后,瓷器的匜就很少见了。汉族的生活方式和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有很大差异,匜作为短暂流行的酒具,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景德镇御窑厂出土过几只青花、红彩、绿彩的匜,都是空白期的产品,完整器没见过,大概是偶一为之的创造性产品。

明 正统-天顺 青花云龙纹匜 景德镇珠山御窑厂出土

倒是其它材质比如玉器、犀角等,有过很多仿古的作品。它们的造型明显是模仿早期的青铜器,发一些怀古之幽情,和金元之际的匜没有任何关系。

明 玉匜 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 玉匜 台北故宫藏


清乾隆 犀角雕梅枝仿古纹四足匜式杯 北京故宫藏


清十八世纪 青花描红单把匜 台北故宫藏


最后这件“单把匜”可能很多人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不妨唠叨两句,以防大家做出些奇怪的事(偷笑)。

首先要说明,这件东西属于清宫旧藏。熟悉清代瓷器的朋友应该知道,它是典型的“伊万里”风格外销瓷。当年清宫善后委员会为何会在宫里找到它,我们不得而知。“单把匜”大概是当时起的名字,也有人叫它“单把杯”,听上去像是个时髦的餐具。

可是,既然是外销瓷嘛,一定是外国人用的。外国人真的拿它吃饭吗?

事实好像并非如此。老外给这种器物起了个名字,叫“Bourdaloue”,音译成布尔达卢。十七、十八世纪时,欧洲贵族妇女们衣着很繁琐,尤其裙子又大又厚。为了解决她们上厕所的难题,欧洲人搞出了这款布尔达卢,具体使用方法请见弗朗索瓦·布歇的大作《La Toilette intime》。

弗朗索瓦·布歇 《La Toilette intime》

这个清宫旧藏的、中国人叫“单把匜”的东西,实际上是欧洲妇女的夜壶。据说名字来源于一位名叫Louis Bourdaloue(路易斯·布尔达卢,真有其人)的牧师,他布道的时候,演讲又臭又长,台下妇女们为了上厕所,发明了这种便携的夜壶。当然也有完全相反的说法,说是路易斯·布尔达卢的演讲太动听了,听众们不忍离开上厕所,所以发明了这个夜壶。

如果你家也有这样一把海外回流的十八世纪的“单把匜”(可能性很大,因为它存世量巨大,有的还带个盖子),千万别摆在餐桌上当咖啡杯。咱们都是天朝上国的文明人,怎么能拿夜壶当茶壶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