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

 榆城古风 2012-09-29
 

元青花篇

元青花,以矿物钴料为着色剂,在瓷器坯胎表面绘制所需纹样,再罩以透明釉,约在 1270左右高温氧化焰气氛中一次烧成。釉下钴料在高温烧成后,呈现出青翠艳丽的宝蓝色,于是将其俗称为“青花”。青花瓷由此而得名。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基本完整的元青花瓷器大致为300多件左右,相当一部分存于海外,如伊朗、土耳其、英国、法国、美国、印度尼西亚、新加坡、菲律宾、日本、印度、等国。尤以土耳其托普卡比博物馆和伊朗国家博物馆收藏最多,前者收藏40件,后者收藏32件。国内收藏约有120件左右,江西省高安市博物馆收藏元青花瓷19,在国内各大博物馆收藏元青花名列第一,全世界第三。

元青花如此受到世人的钟爱和追捧,始于2005712伦敦佳士德举行的元青花拍品,一件元青花(鬼谷子下山图罐)以1400万英镑拍出,加佣金为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3亿,创下了当时中国艺术品在世界上的最高拍卖纪录。同时也掀起了元青花研究和收藏的高潮。该作品面世后有鼎鼎膜拜者,也有持疑议的人,尽管如此,这并不足以影响到它对中国艺术品所引发的收藏热潮,从此中国古代艺术品在国内外拍卖市场也屡屡拍出亿元以上高价位,引来国内外收藏界对中国古代艺术品的极大关注和追捧,这其中既有理性的一面,同时也造成了社会上一些非理性的负面影响。一些负面因素与目前业内专家道德行为不规范、鉴定水平高低、拍卖行业行风存在问题、新闻媒体不负责任的炒作等社会现象密不可分。这一问题早在2004年之前就已经凸显了出来,在当时没有得到及时扼制和正确引导,所以导致我国文物市场“媒体专家搭台——赝品唱戏”的尴尬被动局面。这一局面有的甚至影响到国有博物馆文物征集收藏品,其行为远远触及了法律底线。还有的国有博物馆把关不严,为所谓收藏家收藏的赝品举办个人收藏展提供展览场地及平台,而这些高仿赝品又没有标识来源说明,似乎要通过这类的手段进行巧妙运作,有误导民众使赝品走向“事实化、合理化”的倾向。在高仿品不断“混”入拍卖市场屡屡得手、甚至爆料出个别博物馆用千万元征集的假文物也“钻进”了博物馆的藏品序列,如此现象相信不止是发生在这个博物馆,其它博物馆也应高度重视,因为我们是传播民族文化脊梁的场所,有责任和义务守护好这块“净土”不容玷污,让后世看到博物馆保护下来的是数千年以来中华民族所创造出来的、真正的“国宝珍品”。

高安馆藏元代窑藏出土的元代青花瓷器,在特征、造型、钴料、釉色、绘画等方面为我们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而且元青花大件器物均采用多段抖接成型工艺,痕迹明显。从绘画装饰、运笔等工艺上对照分析,高安窖藏元代青花的牡丹纹、龙纹以及青花高足杯纹饰分别由两人以上绘画创作完成。高安的元青花馆藏为我们在今后研究元青花、收藏元青花、鉴别元青花等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借鉴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在研究元青花过程中,专家对其成型工艺存有分歧,主要体现在拉坯与印坯上。有专家认为是拉坯,有专家认为是印坯。印坯专家系根据现在仿制元青花所采用的印坯成型工艺为依据,且较为简洁容易。但在景德镇窑址考古发掘过程中,出土元青花瓷片的窑址发现有窑钵、垫饼等其它装烧窑具,元青花瓶及罐大件之类的器物成型过程中的模具在窑址上至今尚未发现。由此以现在工艺套元代制作成型工艺就缺少实物依据,笔者在之前曾多次在景德镇进行走访调研,又根据高安馆藏元青花的成型工艺的特征进行反复比较,认为大部分元青花有拉坯成型工艺的痕迹存在,但也不否认如大件梅瓶的瓶口、底足则采用印坯成型的可能。如一些元青花和釉里红小件器物的绘画与印花相结合装饰的器物均采用印坏成型,工艺痕迹明显,这一现象毋庸置疑。不管是拉坯还是印坯我们需对元代陶瓷制作工艺仍然要作进一步深入的调查研究,才能得出科学和更准确的使人信服的答案。

兽耳盖罐

元代典型器物造型之一,主要见于景德镇窑的青花产品。洗口,束颈,溜肩, 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偶见带盖及铺兽口中穿铜环者

高安(原江西第二电机厂)元代窖藏出土兽耳盖罐1件。

尺寸:通高46.5cm,罐高38.7cm,腹径32.6cm,口径14.6cm,底径18.5cm

造型工艺:该盖罐采用五段抖接成型。盖呈盔状,直壁,莲苞钮,内带子口。罐洗口,束颈,溜肩,肩部两侧各贴塑模印铺首一只,铺首口中穿铜环各一,鼓腹,腹下渐收,广底浅圈足,涩胎见旋纹、积釉斑。内壁荡釉法施釉,内底见刷釉痕。

绘画装饰:以钮尖为中心青花绘向心式弧线,盖面饰变体覆莲纹,花瓣内绘杂宝纹,盖沿绘卷草纹一道,外壁饰回纹一周。口沿绘回纹一周,颈部绘缠枝菊纹一周,罐身纹饰分为四段,中间两段为主体纹饰依次为云龙纹、缠枝牡丹纹一周,首尾两段为辅助纹饰,罐身首段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花瓣内填绘杂宝纹,末段绘变体仰莲纹一周,花瓣内绘变形花头和垂珠纹。

小结:该罐造型新颖古朴,高大雄浑,借鉴兽首贴塑于罐身。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伴有橘皮纹,纹饰繁密多达12层,繁缛有序,青花色泽苍翠浓艳,积料处有结晶斑,纹饰运笔酣畅有力,属国内外元青花中的佳品。值得一提的是,该器莲苞钮青花花脉在高温氧化作用下,一笔绘画的青花呈现青翠、青灰两种色差。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荷叶盖罐

元代典型器物造型之一,常见于景德镇窑和龙泉窑产品。器型有大小之分,盖作覆荷叶状,置有子口,大罐的盖作卷曲莲杆状把柄,小荷叶盖罐大多无实用把柄钮。荷叶盖罐均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素胎多见积釉斑。

高安(原江西第二电机厂)元代窖藏出土荷叶盖罐2件。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1

尺寸:通高36.8cm,罐高29.3cm,腹径35cm,口径21.3cm,底径20.2cm

造型工艺:该盖分三段抖接成型。盖呈覆荷叶状,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足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绘画装饰:该罐纹饰构图疏朗,别出心裁,有别于众多元青花布局繁缛的特点。盖面的四向分别绘有鳜鱼、青鱼、鲶鱼及螃蟹一只,穿戏叶脉之中。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仅有三段纹饰,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盖罐整个造型新颖,纹饰布局合理,蓝白相间,赏心悦目。纹饰绘画娴熟流畅,两条三爪龙呈追逐状,遒劲有力,青花发色青翠,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质肥厚光润,釉色白中闪青,底部涩胎,胎质洁白细腻。此器釉面呈现冰裂纹,腹部与底足均见有接胎断痕。

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2

尺寸:元青花云龙纹荷叶盖罐 通高32.7cm,罐高27.5cm,腹径34.7cm,口径21.8cm,底径20cm

造型工艺:该盖罐采用三段抖接成型。盖呈覆荷叶状,作卷曲莲杆状把柄,置有子口,该荷叶盖罐为广口,溜肩,鼓腹, 腹下渐收,胫部略外扬,浅圈足,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呈内凹状,圈足修胎工艺欠规整,胎呈浅黄色,见积釉斑。该器内见刷釉痕。

绘画装饰:该件盖罐的盖面纹饰与前者不同,单以荷叶叶脉为装饰。其它纹饰与前罐相同,构图疏朗,盖罐口部绘二方锦地纹一周,罐身绘有三段纹饰,且间距布局恰当。腹部为主体纹饰,绘两条云龙纹,肩部、胫部为辅助纹饰,肩部绘缠枝牡丹一周;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盖罐造型新颖,但约小于前者。纹饰布局合理,蓝白相间,赏心悦目。纹饰绘画娴熟流畅,两条三爪龙纹呈追逐状,遒劲有力,青花发色青翠,略带晕散,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质肥厚光润,釉色白中闪青,底部涩胎,胎质洁白细腻。釉面布有粽眼,并有多个5毫米大小不等的釉泡呈破裂状。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梅瓶

梅瓶始见于唐代,盛行于宋元时期,为当时盛酒之器。北宋赵令畤《侯鲭录》记载:“陶人之为器,有酒经焉。晋安人盛酒似瓦壶之制,小颈,环口,修腹,受一斗,可以盛酒。凡馈人牲,兼云以酒器,书云就一经或五经焉。他境人有游于是邦,不达其义,闻五经至,束带迎于门,乃知是酒五瓶为五经焉”。这种可装酒一斗、名为“酒经”的小口修腹瓷瓶,是宋代人对梅瓶的称谓,因此梅瓶也称作“经瓶”。到了元明时期,从古人的诗文分析,此时的梅瓶又被称为“酒樽”、“酒瓶”。清末寂园撰《陶雅》曰“器皿之佳者曰瓶、曰盂、曰罐,而以瓶之种族为最多,瓶之佳者曰观音尊、曰梅瓶”。这就是梅瓶最早的称谓。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梅瓶共6件,造型雷同,只是口颈部分有“短颈型”和“马蹄型”之分,小口平折,宽沿,短颈,丰肩肩以下渐收,胫部稍外扬,平底涩胎浅圈足。6件梅瓶均带盖,元青花梅瓶带盖者甚少,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内壁素胎,盖内分锥管和无锥管两种结构,呈锥管状结构的盖使得瓶盖套合后不易脱落。

梅瓶底部和盖内壁上,分别用墨书楷体“禮”“樂”“書”“数”“射”“御”儒家六艺编号,6件梅瓶盖内壁墨书字体均在,瓶底部的墨书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 仅“書”字款尚存,余者不复。六艺为中国古代儒家要求求学者需掌握的六种基本才能,由此能看出窖藏主人在品味上力求高雅,有意崇尚儒学,有异于俗见的“x宅置用”,“x记”等标识。高安窑藏的6件梅瓶不是偶发性的,而是窖藏主人在拥有时就有意而为之,儒家六艺编号成组就证明了这一点。

六艺出自《周礼?保氏》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礼:礼节即今德育五礼:吉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

乐:音乐。

射:射箭技术。

御:驾驭马车的技术。

书:书法,书写,识字,文字。

数:算法、计数。

墨书“禮”“樂” 2件梅瓶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构图繁缛,属至正型元青花构图, “書”“数”“射”“御” 墨书款梅瓶主体纹饰为云龙纹,在器物的整体构图上别出心裁,使之出现蓝白相间的立体空间效果,与牡丹纹梅瓶布局繁缛的特点形成鲜明的对照,主题突出,层次分明。

高安(原江西第二电机厂)元代窖藏出土青花梅瓶共6件。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 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通高48cm,瓶高42cm,腹径23.9cm,口径6.4cm,底径14cm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有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子母口套合结构,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字,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绘画装饰:以瓶盖花苞钮尖为中心,青花绘花苞脉弧线,外壁绘覆莲纹一周,莲瓣内填云头托垂珠纹。梅瓶主要纹饰大致分三段,腹部为主体纹饰绘缠枝牡丹纹一周;肩部绘四如意云肩纹,内以海水纹地、蓝地白花荷叶及荷花纹为饰,云肩纹间以折枝灵芝纹;胫部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段与段之间,分别用卷草、菱形纹、纹、双纹相间。该梅瓶主次纹饰多达十层。

小结:此器造型优美,雍荣华贵,纹饰繁缛而不乱,主题突出而层次分明,绘画运笔粗中有细,显示出元青花成熟期产品绘画创作的时代特征。该梅瓶青花色泽略显青灰,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 釉面失透,莹润度欠佳。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呈浅黄色。梅瓶烧成温度也稍许偏低。

元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樂”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肩牡丹纹带盖梅瓶 通高48.6cm,高42.6cm,腹径24cm,口径6.4cm,底径14.2cm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该梅瓶小口,唇口平折,短颈,丰肩,圆鼓腹下收,矮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出现跳刀痕,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型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子母口套合结构,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壁上墨书一楷体“”字,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几乎无存。

绘画装饰:以瓶盖花苞钮尖为中心,青花绘花苞脉弧线,外壁绘覆莲纹一周,莲瓣内填云头托垂珠纹。梅瓶主要纹饰大致分三段,腹部为主体纹饰绘缠枝牡丹纹一周;肩部绘四如意云肩纹,内以海水纹地、蓝地白花荷叶及荷花纹为饰,云肩纹间以折枝灵芝纹;胫部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段与段之间,分别用卷草、菱形纹、纹、双纹相间。该梅瓶主次纹饰多达十层。

小结:此器造型、纹饰等均与前者一致,两件牡丹纹梅瓶从造型工艺来看,应是一个工匠拉坯制作;从纹饰布局和运笔分析,两件梅瓶是由一人绘画创作完成的。该梅瓶青花色泽略显青灰,积料处有结晶斑,梅瓶烧成温度也应偏低。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2件牡丹梅瓶应是6件一组梅瓶中的对瓶。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書”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通高47.7cm,高44.1cm,口径5.6cm,腹径23.09cm,底径13.5cm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底足中部有一支钉点,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内壁素胎,盖内无锥管,壁上一侧墨书楷体“”字与底足墨书楷体“”字相对应。

绘画装饰:以钮尖为中心,绘花脉纹,外壁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如意云头卷草纹。瓶身纹饰以弦纹分为三段,腹部主体纹饰三爪双云龙纹一周,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梅瓶属4件龙纹梅瓶中的1件,造型优美,主题突出,层次蓝白相间,立体感观效果强,龙纹梅瓶一改元青花牡丹纹饰繁缛之常规,以上下空白突出双龙追逐天空般的艺术效果,可谓匠心独具。青花色泽略显青灰,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 莹润。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窖藏包浆明显 。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数”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通高 47.1cm,高42.4cm,口径5.6cm,腹径23.7cm,足径13.5cm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内壁素胎,盖内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数”字。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绘画装饰:以钮尖为圆心,绘直线花脉纹,外壁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莲瓣内绘云头纹。瓶身纹饰以弦纹分为三段,腹部主体纹饰四爪双云龙纹一周,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梅瓶属4件龙纹梅瓶中的1件,同其它4件梅瓶一样造型优美,主题突出,层次蓝白相间,立体感观效果强,绘双龙追逐遨游天空。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 晶莹剔透。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窖藏包浆明显。该件梅瓶烧成温度偏高,致使青花晕散明显。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射”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通高48.5,瓶高43.5,腹径23.9,口径5.8,底径14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盖内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射”字,涩胎圈足,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侵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绘画装饰:以钮尖为圆心,绘“S”花脉纹,外壁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莲瓣内绘云头纹。瓶身纹饰以弦纹分为三段,腹部主体纹饰四爪双云龙纹一周,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梅瓶造型优美,主体纹饰为四爪双云龙纹,龙纹上下处留白,似行走在蓝天白云之间,画面构思融合了我国民间传统寓意“龙凤呈祥”。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 晶莹剔透。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窖藏包浆明显。该件梅瓶在窑内处于最佳位置,烧成温度偏高,致使青花晕散明显,梅瓶下腹并有两处爆胎点。

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御”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元青花云龙纹带盖梅瓶 通高48.8cm,瓶高43.2cm,腹径23.7cm,口径5.2cm,底径14cm

造型工艺:该梅瓶采用五段抖接成型。小口,宽唇平折,马蹄形颈,丰肩,圆鼓腹下收,浅圈足稍外扬,修胎规整,配覆杯形盖。盖呈盔状,花苞宝珠钮,盖内子口呈锥管状内壁素胎,一侧墨书楷体“御”字。涩胎圈足,瓶底由于年代久远,土壤附着等诸多因素墨书字体无存。

绘画装饰:以钮尖为圆心,绘花脉纹,外壁绘变体覆莲纹一周,莲瓣内绘云头托宝珠纹。瓶身纹饰以弦纹分为三段,腹部主体纹饰四爪双云龙纹一周,肩部绘凤穿牡丹纹,胫部绘仰莲纹一周,莲瓣内填绘变形花头及垂珠纹。

小结:该梅瓶在造型上与其他3件龙纹梅瓶一致,尤其是四件龙纹梅瓶马蹄形颈与两件牡丹纹短颈成型工艺差异巨大,龙纹梅瓶应出自一个工匠成型之手;从纹饰布局和龙纹及其它辅助纹饰的绘画风格来分析,4件龙纹梅瓶为一个绘画工匠创作完成。该青花色泽青翠浓艳,积料处有结晶斑,釉色白中闪青, 晶莹剔透,有“冰肌玉骨”之感。胎质洁白,坚致细腻,底足窖藏包浆明显。由于该梅瓶在窑内处于受温条件较佳位置,烧成温度偏高,致使青花晕散明显。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足杯

高足杯最早作为酒具使用,有陶瓷、金属、玉石等诸种材质。元代高足杯俗称马上杯,在草原文化及农耕文明的共同作用下,产品质量提高,数量增加,特别是元代青花和釉里红高足杯,成为历代高足杯的最高典范。元代,自从成吉思汗西征时(12191260年),将西亚的“哈剌吉技术(阿拉伯语的蒸馏酒)”引进我国后,拥有高档酒和酒具是一种地位和权利的象征,高足杯和梅瓶作为一种高雅酒具,受到古代人们极力推崇和重视。它们作为酒文化的衍生产品,既反映了酒对中国陶瓷文化的影响,也深刻地揭示出蒙汉两个民族的文化在特定条件下,从激烈碰撞逐渐走向相互交融的历史物证。

高安市博物馆馆藏的元代窖藏出土的元青花高足杯,上部为碗形,口沿微外撇,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绘画装饰纹样题材有文字诗句、月梅、花卉以及具有古西域伊斯兰文化的装饰题材。高安瓷器窖藏出土的高足杯是元代高足杯中的精华。

青花高足杯共9件,造型雷同,胎质洁白细腻坚致泛微黄,釉色白中泛暗,青花料发色均呈灰黑,积料处多见褐色铁锈斑。从这9件高足杯烧成后氧化钴料所反应出来的色彩效果分析,不排除它们在当时与窖藏元青花大件均使用一种钴料绘画,而并非有国产料和进口料之分,只是在窑内所处的位置受温条件差,造成青花料氧化不到位出现灰暗的装饰效果。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青花诗文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 通高9.4cm,口径10.7cm,足径3.9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口沿处卷草纹一圈,杯底心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十四字,外绘双旋纹。

小结:该高足杯胎质白色,釉汁肥厚光润,泛灰色,青花发色呈灰黑,积科处见褐色铁锈斑,足端素胎,微泛黄。内底草书“人生百年长在醉,算来三万六千场”的诗句,应典出唐代著名诗人李白《襄阳歌》中“百年三万六千日,一日须倾三百杯”的诗中内涵,诗人也故被人们称做“酒中仙”。元青花诗文高足杯书法字体秀美,笔触酣畅,一气呵成,气韵生动,颇具名家风范。以文字诗句为装饰题材,在元青花中可谓凤毛麟角,高安窖藏高足杯中也仅此一件。

元青花一束莲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9.8cm,口径10.8cm,足径3.8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近口沿处卷草纹一圈,杯心绘一束莲纹,外绘双旋纹一周。

小结:其造型、胎质、釉色及青花发色与其它8件青花高足杯相同,只是绘画纹饰存在变化。一束莲绘画装饰最早应出现在元代青花纹饰中。如该件器物绘画布局得当,纹样生动,青花色泽灰暗,积料处见铁锈斑痕。该件器物因在窑内偏离了受温条件较好的位置,造成烧成温度偏低。

元青花一束莲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0cm,口径11.2cm,足径4cm,足高4.8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近口沿处卷草纹一圈,杯心绘一束莲纹,外绘双弦纹。

小结:釉色肥润发灰,釉面似有“吸烟”般效果。青料灰黑色泛铁锈斑,底心绘一束莲纹,整体绘画笔触均显粗拙。该件器物因受温条件差,烧成温度偏低。

元青花“岁寒三友”一束莲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 通高10.2 cm,口径11.1cm,足径4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外壁在上下二组弦纹之间绘松、竹、梅、月纹一组。内壁近口沿处绘青花卷草纹一圈,内底内绘一束莲纹,外绘双弦纹。

小结:该高足杯白釉光润,釉色偏灰,青花料色灰黑,积料处见褐色铁锈斑。足端素胎,微泛黄。此杯以一束莲和松竹梅为装饰题材,松竹梅间一轮弯月浩然当空,好一派月夜静思般诗意,寓意深刻品位不俗,也是我们目前见到最早的以“岁寒三友——月弯弯”绘画装饰瓷器的题材,儒家传统文化深厚。该高足杯烧成温度也偏低。

元青花菊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0cm,口径11cm,足径4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近口沿卷草纹一周,内底绘折枝盘菊纹一朵,外绘双弦纹。

小结:该高足杯白釉光润偏灰,青料呈色灰黑,积料处见铁锈斑,足端无釉,微泛黄。我国古代流传“陶渊明爱菊”之故事,“爱菊”是古代文人雅士崇高之美德,以菊为装饰题材,表达了作者洁身自傲的内心世界以及在绘画艺术中重在写意的美学观点。该高足杯烧成温度也应偏低。

元青花菊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寸:通高9cm,口径11cm,足径4cm,足高4.4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近口沿处卷草纹一圈,内底绘折枝盘菊一朵,外绘双弦纹。

小结:该高足杯白釉光润偏灰,青料呈色灰黑,积料处见铁锈斑,足端无釉,微泛黄。画意应与前菊纹杯相同。该高足杯画工粗略,烧成温度偏低。

元青花松梅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0.2cm,口径11.2cm,足径3.8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岁寒三友”图一组,内壁口沿处绘青花网纹一圈,内底绘折枝菊一朵,外绘双弦纹。

小结:该杯釉汁肥润泛灰色,青花料色呈灰黑,积科处多见铁锈斑,足端素胎,微泛黄。该“岁寒三友”图无弯月衬托,绘画独特,松针平齐向上,竹叶婆娑下垂,梅枝横斜丰腴,通景式画工生机盎然,变化多姿,极具节奏韵律美。该高足杯以岁寒三友及菊纹为装饰主题,使这件看似不起眼的高足杯增添了深邃的文化内涵。该高足杯杯身稍有蹋胎变形现象,烧成温度偏低。

元青花牡丹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0cm,口径11.1cm,足径4cm,足高4.9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二方连续折枝菊纹一周,内壁口沿处回纹一周,内心绘折枝牡丹纹,外绘双弦纹。

小结:该杯釉质肥厚光润,浅灰色,青花发色呈灰黑,积料处褐色铁锈斑较为明显,足端无釉,微泛黄。底心折枝牡丹在绿叶衬托下似含笑傲放,姿态艳丽,惹人喜爱。此器画法是9件元代高足杯中唯一的牡丹装饰,新颖给人以另类的美享受。该青花高足杯烧成温度偏低。

元青花“岁寒三友”蕃莲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9.8cm,口径10.8cm,足径3.9cm,足高4.4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稍外弧,杯心平坦,下承喇叭状、竹节型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杯外壁在向下两组弦纹之间,绘“岁寒三友”即松竹梅纹一组,内壁口沿下画卷草纹,底心在双弦纹组成的圆圈内绘一枝蕃莲纹图案。

小结:此杯釉面光润泛黄灰色。青花料发色呈灰黑,积料处见褐色铁锈斑。足端素胎,微泛黄。该高足杯以一束蕃莲和松竹梅为装饰题材,蕃莲是古代从西域移植过来的新品种,而“岁寒三友”图则是我国古代传统文人画常用之素材,因此这件高足杯是中国传统文化与异域文化相融合的代表性作品。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圈足杯

元青花菊纹小碗(杯)

尺寸:通高3.9cm,口径7.7cm,足径2.7cm

造型工艺:此器为一次性拉坯成型,口外撇,深腹,底心略下凹,圈足稍外撇,足底平切露胎,挖足较浅,中心有一小乳突。

绘画装饰:内壁口沿线绘一圈螺旋纹。内底心绘兰草一枝。外壁绘折枝菊一圈。

小结:人们习惯将它称之为小碗,从该件器物大小来分析,实则是元代汉人用来饮酒的小杯,它与前面9件元青高足杯用途相同,但在造型上前者是适用于草原民族在游牧、迁徙、征战过程中用来饮酒或喝奶茶,而该青花小口杯更多符合元代汉人围坐八仙桌精酌细饮的生活习俗,该青花酒杯在80年代由高安博物馆从邻县的丰城征集入馆收藏。该酒杯胎白细腻泛微黄,釉色肥润泛青色,青花料发色呈深青色,积料处见褐色铁锈斑。此器绘画流畅,纹饰装饰在元青花中常见,属元代青花瓷中期的成熟产品。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嗷ㄆ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卵白釉篇” 刘金成 著

 

 

青白釉篇

青白釉创烧北宋年间的景德镇,又有影青、映青、隐青、罩青之称。宋蒋祁《陶记》中:“江、湖、川、广器尚青白,出于镇之窑者也。”印证了宋人把现在所说的“影青”瓷器叫做“青白瓷”的史实。“影青”是人们对宋代景德镇烧制的具有独特风格的瓷器的俗称,由于它的釉色介于青白之间,青中带白、白中闪青,加之瓷胎极薄,所刻划的花纹迎光照之内外皆可映见,因此又被称作“影青”。

青白瓷的釉色主要分为两类:一是白中显淡青色,厚处闪深绿色,莹润精细,晶亮透彻,有“假玉器”之美誉;二是器物釉色显淡黄色,这种釉色的青白瓷产量较大,青白瓷应产自众多窑口。青白瓷的纹饰主要是刻花、划花、印花、堆塑等。早期器物多为素面,既使器物上出现纹饰,也少量刻划极为写意的花纹,如兰草纹、水波纹等。中期以后纹饰多样繁缛,并大量出现印花工艺,常见的有菊瓣、莲瓣、折枝纹、石榴花、芙蓉花、萱草、云龙纹、龙穿缠枝花、缠枝莲纹、缠枝菊花、缠枝牡丹、风穿牡丹、婴戏牡丹、海浪水波鱼纹、贴塑等,构图考究,给人以雅俗共赏之美感。还有婴戏牡丹纹,刻划双童嬉戏于牡丹之间,妙趣横生,形象逼真。总之青白瓷工艺精湛,刀法娴熟,纹饰流畅。

青白瓷的造型也非常丰富,主要有盘、碗、洗、盏、钵、盒、瓶、壶、罐、枕、注子、博山炉、动物、堆塑人物等等。到了元代,青白釉瓷器釉色与宋代相近而略青,器胎不如宋代洁白,透光度稍差,器壁比宋代渐厚,形状由轻巧、挺拔变得厚重饱满。纹饰也不如宋代的繁缛多样,既使刻划纹饰变得简洁明了,更多采用了素面或印花来装饰器物。也许元代的景德镇在进入中期以后,主要注意力放在青花和釉里红色釉瓷器的研发,而忽略了传统的青白釉瓷器。


青白釉碗

宋青白釉刻花花卉斗笠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溓喟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5.1cm,口径13.7cm,足径3.3cm

造型工艺:此碗为一次性拉坯成型,敞口,斜壁,深腹,呈斗笠状。足端露胎,挖浅圈足,底足无釉,碗底中心点修胎几乎与底足通透。

绘画装饰:内壁以刻、点、划的方式,刻划蒲形花、球形花、点形花卉等。

小结:该斗笠碗通体施青白釉,胎质洁白,薄胎有通透感,底足涩胎微黄。此器造型形如斗笠,与宋代建窑、吉州窑所产的黑釉斗笠碗相似,属景德镇窑烧制的品茶名器。据唐冯贽《记事珠》记载,斗茶源自福建建安民间,宋代是个极其讲究茶道的时代,上到皇帝,下至文人雅士,无不好此,并且著书立说,将其理论化。据宋、明人写的笔记记述,斗茶内容大致可包括:斗茶品、行茶令、茶百戏。从该碗反应出宋代不仅用建窑、吉州窑所产的黑釉茶盏用来品茶,景德镇也大量生产高档品茶瓷器。该斗笠碗20世纪90年代中期,在高安城区桥北路人民医院旁宋代房屋遗址中出土。

元青白釉印花芙蓉纹葵口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溓喟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6.2cm,口径13.6cm,底径4.4cm

造型工艺:此碗为碗模印坯成型,碗口呈菱花形状向外撇,弧腹,涩底,浅圈足,碗内印开放的芙蓉花一朵。碗胎体较薄,有别元代胎体厚重的特点,

绘画装饰:该碗采用印花装饰,整碗内为一朵盛开的芙蓉花,中间为花蕊,内壁装饰花瓣两层,脉线阳纹装饰,花脉清晰可辨,外壁光素无纹。

小结:此器造型新颖,构图巧妙,独具匠心,一改宋代以刻划纹饰为主流的风格,碗体与印花融为一体,属元代青白瓷器中的精品。器内外均施以青白釉,釉层薄而透明,釉色莹润光亮。口沿均有金属包口痕迹。此器制作工艺精湛,印纹疏密有致,美观大方。在肥润的釉汁与纹饰的相互映衬下,整器宛如出水芙蓉,美轮美奂,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价值。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溓喟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 青白釉刻花花卉斗笠碗(正面)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溓喟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 青白釉刻花花卉斗笠碗(底部)

 

 

釉里红篇

釉里红瓷是釉下彩绘瓷器的一种,与元青花同时期创烧出现。它以矿物质中金属铜元素为着色剂在瓷胎上绘制,再施以透明釉在高温还原气氛下一次烧成。釉里红与青花的共同点是:创烧在元代、成熟于元代。二者分别以矿物质化学元素中的铜和钴为装饰材料。元代釉里红的创烧成功,是景德镇窑工在吸收消化长沙窑、宋代钧窑彩绘装饰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的再突破创新。标志着中国陶瓷烧造从此进入釉下彩瓷烧制的发展阶段,并进一步推动和促进着景德镇陶瓷生产装饰工艺改造与升级,使陶瓷装饰艺术更加日臻成熟,从此享誉海内外。

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4件釉里红瓷器,是元代釉里红瓷器中的杰出代表,标志着我国古代陶瓷制作工艺出现质的飞越的同时,造型上也更为丰富多样,成型上更加力求巧作。其精湛程度在中国古代其它窑口中极为罕见,有的造型在元青花中也从未出现过。尤其是辘轳机械工艺就是在目前的陶瓷产品中也不多见,甚至于还在影响到我们今天的陶瓷产品研发。高安窖藏4件釉里红在装饰绘画方面,主题鲜明,表现力强,主要分:线条绘画装饰;涂抹绘画装饰;刻划、印花与绘画相结合的装饰等,它们之间相互作用和映衬。这些装饰的显著特征,在努力表现中国古代传统色彩的同时,力求器物在釉里红渲染的作用下与其它装饰手法融合具有更强的艺术感染力。4件釉里红其中芦雁纹匜、蟠螭龙高足转杯、菊纹高足转杯是出自一人绘画之手,元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应属另一位画工创作。

釉里红瓷器被视为瓷器中的“贵族”,从古至今人们均给予极大的关注和喜爱。这不仅是创烧后其数量与青花相比珍贵稀少,无比“娇气”的她,就是现今技艺高超的窑工们在烧制时也是百般呵护“珍品难求”,使其仍然不失视为瓷中珍品而经久不衰。若元代青花藏量所谓为凤毛麒角的话,元代釉里红藏量更是寥若晨星,高安博物馆藏元代窖藏釉里红,其造型多样,装饰各异涵盖了釉里红装饰的诸法,为研究元代釉里红瓷器提供了不可多的实物资料。

釉里红

元 釉里红线绘开光花鸟纹罐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罐高 25.4cm,口径13.2cm,底径15.2cm

造型工艺:此器为多段抖接成型,无盖。唇口,短颈,丰肩,鼓腹下渐收至底部,广底矮圈足,涩胎、见旋纹。底足中间有一绿豆大小的支钉痕。

绘画装饰:此器颈部饰弦纹三道,肩部绘变体莲纹一周及双线菱形纹一周。腹部主体纹是在四个对称的菱花开光内饰鹤穿菊纹、孔雀栖牡丹图案,四开光之间则饰对称三角灵芝云纹,腹下部和圈足处则各绘双线弦纹二道。

小结:此器胎质洁白细腻坚致,胎底略带火红色。釉色青白中略闪乳色,釉里红呈色艳丽,稍显暗红,略带绿斑点,个别开窗轮廓处有晕散现象。该罐造型规整,构图严谨,主题突出,层次清晰,开光图案极具民间剪纸艺术效果,线绘细腻,代表了元代釉里红瓷烧造水平。由于釉里红烧成温度偏高,少量线绘出现浅绿或“烧飞”现象。

元 釉里红芦雁纹匜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4.9cm,口径14.4cm,底径9cm

造型工艺:此匜为印坯成型,器身呈钵状,敞式芒口,有一槽形短流,流下贴有一卷云形系,平底略往上凸,涩胎。胎色白中闪黄,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

绘画装饰:匜内胎心上刻划一羽大雁衔芦苇,匜内壁刻划水波纹一周。窑工在着色时以刻划纹为基准,上面平涂釉里红,留白处素面没留有任何刻划纹饰。

小结:匜为古代盥洗用具,瓷匜始烧于唐代。该器胎白中现黄,涩坯现浅黄色。釉色白中闪青,釉质莹润。此匜着色铜在还原焰作用下,覆盖在胎体上的红色有深有浅,刻有纹饰的釉里红呈现出鲜红线纹,其余为灰红色。刻有纹饰的釉里红所到之处轮廓鲜明、线条清晰,好比国画中的分水着色,浓淡相宜。尤其是匜中的大雁,翎羽清晰可辨,这也是我们发现元代釉里红在刻划纹饰上的又一妙用。也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釉里红在刻划纹饰之上使用效果最佳的器物。

元 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2.6cm,口径10.6cm,足高6cm,足径5cm

造型工艺:杯身印坯成型,将杯身与把柄分为两段制作。撇口,斜壁,深腹,高足呈喇叭形,竹节状,圈足与杯身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足中空,圈足露胎。杯身底部在成型过程中预留出所需“公卯榫”,粗细约小于把柄上部中空0.2mm,长度约为1.5cm。杯的把柄为“母榫”,上下通透,上部中空内修坯呈倒漏斗状。抖接之前的“公母榫”制作技法就此基本结束。然后在公卯榫处裹上一层草纸或棉布,并将其插入把柄中空的上部预留位置,在坯未干胎之前,用一枝大小适中的木棒从杯把柄中空处自下而上顶住公卯榫部位,用适度均力顶压公卯榫使之与杯把中空形成相等圆椎状,致上小下大而无法脱臼。转杯在窑内高温作用下,瓷胎已高强度硬化,裹夹在公母榫之间草纸或棉布已被1200°C以上的窑温所灭失,而公母榫之间裹夹预留下来的空隙,就是釉里红高足杯所需要的辘轳效果。

绘画装饰:此杯采用釉里红涂绘、模印花纹、贴捏塑相结合的手法。口沿内绘红色带状一道,下覆模印回纹一周,杯内壁依次模印有折枝梅和缠枝菊纹;杯心涂洒红斑数块;外壁贴捏塑蟠螭龙一条。

小结:此杯施青白釉,釉色泛青,湿润光泽。釉里红呈暗红色。此高足杯设计奇巧,装饰别致,胎薄型美,工艺精湛,不受传统装饰工艺的约束,以涂抹、泼的技法结合器物造型,创造出震撼的艺术效果。被专家誉为元代釉里红瓷绝品、国内外釉里红瓷器之最。当杯身旋转时红色彩斑好像天边的晚霞,映衬着杯身上的堆塑龙,似蛟龙在落霞中翻滚。综合装饰技法的效果表现的淋漓尽致,无比震撼。螭龙,中国古代传说中龙的第二子,一种无角的龙,形体似兽,可袪灾降福,原形是现实生活中的壁虎。该高足转杯还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蟠螭龙穿孔纽应属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是草原民族用来招待最尊贵客人礼仪中的酒器。

元 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9.6cm,口径8.9cm,足高4.6cm,足径3.9cm

造型工艺:此杯为印坯成型,直口,弧壁,深腹,高足中空呈喇叭形竹节状,足端露胎。圈足与杯底结合处无釉,涩胎一周,采用湿胎泥接,杯与杯把皆可自由转动,造成工艺过程与釉里红彩斑贴塑蟠螭龙纹高足转杯相同。

绘画装饰:该杯内光素无纹,外壁上部一侧贴饰一捏塑卷云,杯身外壁绘釉里红减笔折枝菊二枝,以菊瓣点缀其间。

小结:此杯造型精巧轻盈,纹饰疏朗洒脱,釉质温润光泽,釉里红呈色基本到位,釉色白中闪青,釉汁晶莹光润。釉里红梅菊纹高足转杯借鉴了藏族手摇传经筒的造形和结构,杯身上的穿孔纽推测用来穿系彩带以带动杯身转动,它是一件迎接尊贵客人时所用的一种礼仪酒具。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岳锖炱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卵白釉篇

卵白釉瓷器创烧于元代的景德镇,卵白釉色白微青,恰似鹅卵色泽,故名卵白釉。卵白釉为石灰碱釉,即在釉料中掺入适量的草木灰,由于釉的黏度提高,釉质紧密,烧成后釉面失透,光泽柔和。卵白釉器物上常印有“枢府”字样,是大元帝国中央枢府密院在景德镇所定烧的瓷器,故又称“枢府瓷”。亦有在器物印有“太禧”或“福禄”文字。在高安元代窑藏出土的卵白釉瓷器上还发现印有“真福”的文字。卵白釉器物以碗、盘和高足杯为多见,也有壶、折腰碗、碟等之类的器物,大都为小圈足。从纹饰上看,高安窖藏卵白釉分别有龙纹、芦雁纹、菊纹等。釉色为乳浊状,不甚透明。在纹饰上主要以印花装饰为主,很少有宋代那种飘逸的刻划纹饰。

目前考古发掘发现元代烧造卵白釉瓷地点大致有两处,它们是景德镇的湖田窑窑址和市区中华南路的窑址。史料记载元代枢密院对其在景德镇定烧的专供瓷把关效严、档次效高,但它又有别于景德镇的明清官窑。明清官窑所烧产品专供皇帝使用,而元代枢密院除定烧产品外,其余大量瓷器可对民间销售。从此可以分析出枢密院不代表皇帝,是部门需求行为。高安窖藏出土的不仅有卵白釉五爪行龙高足杯,还有三爪四爪行龙高足杯,并伴有大量的印花菊纹、芦雁纹等,这些卵白釉器物也许它证明了不专为皇宫控制而烧制。

 

元 卵白釉印花梅月纹斗笠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5cm,口径13.9cm,底径3.2cm

造型工艺:此碗为印坯成型,碗呈敞式,盲口,斜壁,深腹,呈斗笠状。挖浅圈足,底足施满釉。

绘画装饰:内壁上层印回纹一圈,下印有梅纹2枝,弯月一轮。

小结:该斗笠碗通体施卵白釉,乳足状,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造型如斗笠,虽然它没印有枢府、福禄等字样,但淡淡的乳白色如浩瀚夜空,衬托着一轮弯月照射在梅稍之间,如此诗情画意、风花雪月般,或许也是枢府瓷的魅力之一。此碗系采用元宋时期典型的覆烧法。

元 青白釉印花荔枝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10.4cm,口径8.5cm,足径4.5cm,足高5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外模印坯,抖接成型。直壁口,深腹下渐收,高足呈喇叭形状,中空,圈足,底足涩胎。

绘画装饰:内壁光素,外壁口沿模印二方连续回纹一周,腹部四菱形开光,内饰折枝荔枝纹;开窗间饰如意纹;高足外壁模印蕉叶纹一圈;近底处印卷草纹一周。图案精细,印花清晰,乃元代卵白瓷中的珍品。

小结:该件卵白釉高足杯印纹清晰,刻制工整,胎薄质细,釉面明澈莹润,色泽温润如玉,口沿处挂一厚釉呈乳青色。宋元时期印花大多采用内模工艺成型,该杯一反常态采用外模印花成型,此种工艺在当时少之甚少,另有一番韵味,属卵白瓷器中的佼佼者,系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元 卵白釉戗金暗刻龙纹玉壶春瓶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26.2cm,口径7cm,腹径13.8cm,足径7.4cm

造型工艺:四接成型,口成喇叭形,束颈,弧腹,圈足稍外撇,器底施满釉,颈、腹部均有一道较明显的接胎痕,胎体甚薄轻盈半脱胎状。底足稍凸。

绘画装饰:瓶身戗金铂,金铂成龙纹状,龙头朝上,龙身盘旋于瓶身至腹下部,近足端处作凸起弦纹一道。由于器物处于窖藏时间长久,大部分金铂遭遇腐蚀,脱落严重。

小结:关于“玉壶春瓶”一名的由来,一般的书籍都说是因宋人的诗句“玉壶先春”而得名,也有说是因“玉壶买春”而得名,但前者仅是四个字,完整的诗句是什么?什么人作的?题目是什么?都无从查考。从造型来看玉壶春瓶既是古代一种实用器又是观赏器,其造型根源于春秋战国之前的青铜礼器中的“觚”,觚是古代一种盛酒礼器,可当作酒壶使用。宋元时期用上等瓷土制作玉壶春瓶当作酒器使用,应是顺理成章的,这种酒器并长期盛行不衰,直至明清仍在使用。

该玉壶春瓶通体施卵白釉,白中闪青,釉质失透。以金铂刻行龙纹贴于腹部釉面,显得富丽堂皇。该器物戗金工艺独特,突破了元代“枢府瓷”印花的单一工艺,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和观赏价值。高安元代窖藏玉壶春瓶仅此一件。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13.8cm,口径13.8cm,足径4cm,足高7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外弧,下承喇叭状,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器外壁光素无纹,内心模印团花莲纹一朵,瓣内置杂宝,内壁模印两条五爪行龙,首尾相望,间饰火焰、朵云纹。

小结:该高足杯薄胎,质白细腻,通体施卵白釉,失透,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温润如玉,做工考究,瓷质精良,胎薄处仅1.5毫米,胎质洁白坚致,从逆光观察该器,内壁印花图案清晰可辨。圈足内素胎处有墨书“中和”二字。

“中和”一词看似简单,但是这个词来源于古代八卦术语。因为大家在八卦中上部要求和,下部要逢中,这是个口诀。在八卦六爻里,第2爻为逢中,是精神领袖的意思。上部第5爻为和,是皇帝的位置。处于上位但是恩惠下位和2爻呼应,假如和2爻不和,失去呼应,那么这个位置马上就会没有保证而跌落获赠亢进而群龙无首。“中和”二字结合高足杯上的“五爪龙”,说明它不只是一件简单的器物,应属皇宫或蒙古贵族所有,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对考证研究窖藏主人有着较大的应证作用。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12.4 cm,口径13.9 cm,足径4.2 cm,足高6.6 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外弧,下承喇叭状,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外壁光素,杯心印团花莲纹一朵,瓣内有填杂宝,内壁模印两条五爪行龙首尾相望。

小结:该高足杯薄胎,瓷质洁白细腻,通体施卵白釉,失透,釉色白中闪青,釉质温润如玉,做工考究,胎薄处仅1.5毫米,从逆光观察该器,内壁印花图案清晰可辨,造型、装饰、釉面等均与前器相同。内壁印花纹饰清晰,在莹润如玉的白釉衬托下,两条矫健的行龙似在云海中戏逐,给人无尽遐想,属一件难得的艺术珍品。

卵白釉印花龙纹高足杯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9.4 cm,口径11 cm,足径3.7 cm,足高4.2 cm

造型工艺:该杯采用印坯抖接成型。上部为碗形,口沿外撇,深腹外弧,下承喇叭状,高柄足,足中空,足端平切露胎。杯身与足部采用湿胎抖接工艺,有别于明代釉接。

绘画装饰:纹饰不甚清晰,杯内底模印一条三爪团龙,首尾间饰火焰云,外壁光素。

小结:该卵白釉杯与其它窖藏卵白釉高足杯造型工艺相同,不同之处龙纹为三爪。胎色白中泛黄,胎质细腻坚致,通体施卵白釉,白中闪青,失透,釉质温润。全器胎薄,逆光观看,器内三爪龙纹清晰可辨。应属元代“枢密院”在景德镇订做产品。

元 卵白釉印花云雁纹敛口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口径20 cm,高10 cm,足径6.6 cm

造型工艺:该碗印坯成型,敞口,深弧腹,圈足涩胎,足墙较厚,足端平切,圈足内乳状突起,胎露火石红。

绘画装饰:内口沿下凹弦纹一道,内壁模印两羽大雁,大雁间以6朵如意云相饰,两雁相对,雁旁各印有“福”、“禄”字样,外口沿下划水波纹一圈,腹部划莲瓣纹一周。

小结:云雁纹大碗胎质洁白细腻,通体施卵白釉,釉面呈乳汁状,温润。相对称印有“福”、“禄”二字,是卵白釉瓷中的上品,纹饰装饰合理,错落有致,尤其是两羽印纹大雁在莹白色的釉面衬托下,似飞翔在蓝天白云之间,并给主人携来吉祥如意的“福禄”喻意。器物造型墩厚,元代特征突出。该碗由于烧成温度偏低,釉面莹润度欠佳,瓷胎致密度不够,胎底也显露出砖红色。

元 卵白釉敛口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口径18.8 cm,高9.1 cm,足径6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敞式敛口,深弧腹,圈足,足墙较厚,足端平切,圈足内涩胎,火石红浓郁。

绘画装饰:外口沿划水波纹,腹部光素。

小结:该碗通体施卵白釉,釉呈乳浊状泛青,有缩釉点,釉面布褐色斑点,圈足处有窑渣。此碗素面无纹饰,以釉面为装饰效果,做工欠精细,尽管它其貌不扬,但底足墨书“中和”两字,说明它在下窖藏之前与墨书中和高足杯同属一人所为,被主人所珍视。值得一提的是,其釉面失透泛青是否与配釉有关,也值得研究。

元 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口径13.5 cm,高4.2 cm,足径4.5 cm

造型工艺:印坯成型,敞口,弧腹,平底,涩胎,小圈足,足墙较厚,足端平切。

绘画装饰:碟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内底印团菊纹,其中一菊瓣内印有“福”字,器外壁光素。

小结:该菊纹碟造型雅致,内壁印菊瓣纹,簇拥着碟心团菊,构思巧妙,整碟像一朵盛开着的硕大菊花,做工精细,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通体施卵白釉,釉质失透,温润如玉。菊瓣内所印的“福”字,说明它是系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元 卵白釉印花团菊纹深腹碟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口径13.4 cm,高4.4 cm,足径4.4 cm

造型工艺:印坯成型,敞口,弧腹,平底,涩胎,小圈足,足端平切,足底露胎。

绘画装饰:碟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内底心印团菊纹,内壁印菊瓣纹一周,其中在对称的两菊瓣上印“真”、“福”二字,器外光素无纹饰。

小结:该菊纹碟造型雅致,内壁印菊瓣纹,簇拥着碟心团菊,构思巧妙,整碟像一朵盛开着的硕大菊花,胎质洁白细腻坚致,通体施卵白釉,釉质失透,温润。从目前考古发掘出枢府瓷的实物看,用“真福”二字款的实属罕见,在高安元代窖藏中没有发现第2件,“真福”乃民间口语中的吉语,作者本意使主人讨个吉利。该碟具有较高的研究史料价值,系卵白釉瓷中的精品。

元 卵白釉印花缠枝花卉折腰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5.2cm,口径11.7cm,足径4.6cm

造型工艺:印坯成型,撇口,斜腹折腰,碗底平整,小圈足,涩胎,足墙较厚,胎白坚致。

绘画装饰:碗内底满印缠枝花卉,内壁印缠枝花卉纹一周,外壁近口沿处饰凸、凹弦纹各一道。

小结:该折腰碗一对,2002年出土于蓝坊镇蓝家水库一夫妻合葬墓,全器施卵白釉,釉汁乳浊温润,胎质白晰,质地坚硬,烧成温度高,口沿挂泛青釉一圈。此器造型别致,制作精巧,与窖藏折腰碗相比造型一致,但烧成温度高,器物观赏效果好,系景德镇湖田窑卵白瓷中的精品。尤其是出现在元代普通的夫妻合葬墓中(墓葬中还出土一件卵白釉敦式大碗,与窖藏出土芦雁纹大碗造型有别),这进一步证明,元代枢府瓷不完全受中央集权所掌控。

元 卵白釉葫芦形执壶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11.1 cm,口径1.2 cm,底径5 cm

造型工艺:该壶采用拉坯捏塑成型,壶呈葫芦形,小口,细长流,流口外扬略高于器口,如意形把,涩底,饼足,葫芦颈部、把柄及壶流均见有接痕。

绘画装饰:整壶素面,无纹饰,以乳浊釉装饰器身。

小结:该壶为景德镇元代执壶的典型造型,但不见有卵白釉壶常有的点褐彩装饰。此壶胎白坚致,通体施卵白釉,白中闪青,失透,胎釉结合处见火石红斑。为元代酒器。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溌寻子云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 卵白釉印花五爪龙纹高足杯(底部)

 
 
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元龙泉窑篇”  刘金成 著
 
龙泉窑因主产地在龙泉市而得名,始烧于北宋之前,烧造历史较长,是中国陶瓷历史上烧造年代最长的窑口之一,占有重要的地位。龙泉器物胎质坚硬灰白,釉层薄而透明,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而著称。石灰碱釉的运用和多次上釉技术的掌握,烧制出亮青、粉青釉等佳器,尤其是梅子青器享誉海内外。进入到元朝,龙泉青瓷精湛的烧造技术不仅经久不衰,而且产量宏大,窑址遍布浙江省瓯江两岸,如大窑、溪口、大白岸、小白岸、梧桐口、笔架山。在其精湛技艺和精美的釉色影响下,龙泉窑产量比宋代扩大了好几倍,1975年在韩国西南部的新安海底发现一艘元代沉船,打捞出l万多件瓷器,其中龙泉青瓷占了9000多件, 19801029日,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239件瓷器中,龙泉青瓷就占了168件。我们从中就不难看出,在元代已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龙泉窑系。

元代的龙泉窑与宋代相比仍然是极具影响的窑口之一,发现窑址达数百处之多,种类丰富,产品覆盖面大。在南宋时期有的窑口生产的精品佳作,曾作为宫廷贡品瓷器。元代龙泉窑产品除部分继承宋代传统以外,在器型和装饰上又有新作,并突出了时代特征。如创新品种有高足杯、菱口盘、荷叶盖罐等。

在传统的观念上,元代龙泉窑瓷器大多笨重粗劣,胎体随意性不修边幅,装饰简单效果平俗,胎质也显粗糙,难觅温润如玉者。质量上与宋代相比差距甚远。但从高安元代窖藏出土的168件龙泉窑瓷器中看,不凡精品力作。

在器物类型上,与南宋之前更是略胜一筹。如洗类有双鱼洗、蔗段洗、宝杵洗、印花洗等,都属元代龙泉青瓷中佳器。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与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的属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在装饰手法上尤以刻、划、贴众多。装饰题材有花卉、莲花、宝杵、水波纹及堆贴龙、贴鱼等。技法娴熟,刻画洒脱、豪放,与器物的浑厚融为一体,给人以一种朴实、粗犷美的享受。以大盘为例,盘沿平折,有的盘心堆贴有独龙戏珠,工艺惟妙惟肖,独具匠心,有王者风范。

在器物釉色上,釉面明澈温润,苍翠如玉。不仅出现了精美的粉青釉和亮青釉,还有极为罕见的梅子青釉佳器。

在造型上,出土的168件器物中,主要以盘、碗、洗、碟等为主。在器物成型修足过程中,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取了卧足、圈足、平足等工艺。足底无釉处均显现火红色护胎釉,胎体均显厚重,烧结坚致。这均是元代龙泉窑器物的主要特征。

整个窑藏元代龙泉器物之精美程度实属罕见,为我们研究元代龙泉窑器物提供了大量规范的实物依据,改变了我们对元代龙泉瓷原有的观点和看法。

高安窖藏出土的龙泉窑釉色主要以粉青釉、亮青釉两大类,有个别为少见的梅子青釉。在一些器物的整体造型上,布局合理匀称,装饰纹样线条优雅,其精湛的工艺和超凡的艺术效果密切结合,相得益彰,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地,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有的属国内难得一见的珍品。

 元龙泉窑罐

罐在人类文明进程中,它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不断的装扮着人们的生活,使其丰富多彩。在旧石器时代,先民就用它来储存食物,保鲜食物。到了元代,罐的造型及观赏性均出现了质的飞越,不仅美观实用,其艺术观赏性也有了较大提高,如代表性的有“元青花罐、龙泉窑罐”等。

 

元 龙泉窑青釉条纹荷叶盖罐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19.2cm;罐高14.8cm,口径15.5cm,腹径20.7cm,足径11.2cm;盖高3.3cm,子口直径12.5cm

造型工艺:拉坯刻塑成型,直口,溜肩,鼓腹,覆钮状荷叶式盖,器外壁满饰竖形条纹。此器采取罐内衬底圈足工艺。

绘画装饰:以雕刻、捏塑等手法装饰,盖面顶饰一莲干装饰扭,盖弧面刻塑条状纹,盖边捏塑为荷叶状,罐身通体刻竖状条纹一周。装饰足沿露赭红色涩胎一圈,胎厚质坚,色白泛灰,通体施青绿釉,釉厚莹润光亮。

小结:该罐施粉青釉,釉面青釉色,釉质莹润,胎骨厚重致密,底为卧足,较深,足部露胎处呈火红色。该罐在形体上力求达到立体艺术效果,造型犹如古代篾编器皿,这一陶瓷工艺造型之前未见出现,龙泉窑青釉条纹荷叶盖罐应属此类作品中的首件,进入明清以后,该工艺演变为鱼篓形陶瓷器,此工艺为龙泉窑工匠初始创用。该罐坯厚,工匠们在罐坯还未干透,用坯刀在器身上采用刻、雕、剔手法,刻划出所需要的纹饰,条状纹边并遗留下剔刻时所产生的锯齿状。此器造型雅致,成型工艺首创,别具匠心,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佳作。值得一提的是,此罐足部采用衬托工艺成型,从罐内衬托出罐底,并已形成卧足,极为罕见,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龙泉窑盘

盘,自古至今为食用器皿,它伴随着人类的文明进程走过了几千年的历史,从目前的考古资料来看,盘在春秋战国之前就已出现,多为原始青瓷和陶类,粗劣、大小不一。进入汉代乃至一直延续到唐宋,盘的造型、大小仍未得到大的改观。元代的盘在造型和装饰上,进行了大的革新和改造,实用和美观性俱佳,出现了釉下彩绘和刻、贴、划、印等多种装饰手法,其形状也变得硕大,可用来盛放猪、牛、羊等家畜的头及大型熟肉类食物。这一时期的产品主要以景德镇青花和浙江龙泉窑盘为代表。

 

元 龙泉窑模印贴塑独龙戏珠纹折沿大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6.8 cm,口径32.8 cm,折沿宽2.3 cm,底径12 cm

造型工艺:该大盘采用盘模印坯成型,敞口,盘沿平折呈凹状,浅腹弧壁,卧足,器底施釉,涩胎一圈呈赭红色,胎厚质坚,垫圈支烧。

绘画装饰:盘底刻划弦纹一周,内心贴塑一模印独龙戏珠,龙呈四爪,内壁上刻划海浪纹一圈,外壁刻削莲瓣纹一周。

小结:此盘造型硕大,通体施粉青釉,呈青绿色,釉面光亮莹润。胎厚质坚,垫圈支烧处露胎呈香灰色,底足施赭红色护胎釉。该器主体纹饰突出,用刀娴熟,该盘运用了贴塑、刻、画、刮、削等工艺。尤其是四爪独龙戏珠苍劲有力,霸气十足,应为元代规范的官府用器,有很高的观赏和研究价值。

 

   元 龙泉窑模印贴塑龙纹折沿大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7.4 cm,口径34.6 cm,折沿宽3 cm,底径13 cm

造型工艺:该大盘采用盘模印坯成型,敞口,盘沿平折呈凹状,浅腹弧壁,卧足,足墙内收,器底施釉,涩胎一圈呈赭红色,胎厚质坚,垫圈支烧。

绘画装饰:盘底刻划两道弦纹一周,内心贴塑一模印独龙戏珠,龙呈四爪,内壁上刻划海浪纹一圈,外壁刻画二方连续莲瓣纹一周。

小结:此盘造型硕大,通体施粉青釉,呈深灰色,釉面光亮欠莹润度。胎厚质坚,垫圈支烧露胎处呈香灰色,底足施赭红色护胎釉。该器主体纹饰突出,用刀娴熟,该盘采用了贴塑、刻、划等工艺。尤其是独龙戏珠苍劲有力,霸气十足,同前者一样应为元代规范的官府用器。此盘造型硕大,工艺考究,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由于此盘烧成温度偏低,致使釉面玻化度不够,呈灰暗,盘沿部分釉面吸有窑烟。

 

元 龙泉窑印花石榴花纹折沿大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7 cm,外口径33.2 cm,内口径28.4 cm,底径13 cm

造型工艺:该大盘采用盘模印坯成型,盘口,弧壁,卧足,底部露赭红色涩胎一圈,垫圈支烧。

绘画装饰:内心模印折枝石榴花一朵,内壁刻菊瓣纹一周,外壁光素无纹饰。

小结:该盘胎质坚硬,垫圈支烧露胎处呈灰白色,底足显现赭红色护胎釉,整盘通体施亮青釉,釉质莹润,口沿转折处釉薄出筋。中间印饰盛开的折枝石榴花纹,盘壁用坯刀削刮菊瓣纹一周,纹饰分外醒目,菊瓣纹呈放射状,民俗气息浓厚。此器器型硕大规整,精工细琢,属元代龙泉窑中的上品。

 

元 龙泉窑印花灵芝纹折沿大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7.2 cm,口径33.2 cm,折沿宽2.5 cm,底径12.2 cm

造型工艺:该大盘采用盘模印坯成型,宽折沿呈凹形,唇口上翻,弧壁,卧足,底部露赭红色涩胎一圈,垫圈支烧。

绘画装饰:内心印折枝灵芝一朵,内壁刻菊瓣纹一周,外壁光素无纹饰。

此器造型大气豪放,工艺独特精细,民俗气息浓厚,是一件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小结:内底正中绘灵芝纹。全器施亮青釉,釉色泛黄绿、莹润光滑。胎厚质坚,底部施赭红色护胎釉,垫圈支烧涩胎露香灰色,中间印饰灵芝草纹,盘壁用坯刀削刮菊瓣纹一周,纹饰分外醒目,菊瓣纹呈不规则放射状,民俗气息浓郁。

 

元 龙泉窑刻划花卉纹折沿大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8.5 cm,口径35 cm,折沿宽2.4 cm,底径14 cm

造型工艺:该大盘采用盘模印坯成型,宽沿平折,唇口上翻,弧壁,卧足,底部露赭红色涩胎一圈,垫圈支烧。

绘画装饰:盘心刻划写意莲花一朵,内壁刻菊瓣纹一周,外壁光素无纹饰。

小结:此器造型硕大,胎体厚重质坚,底部施赭红色护胎釉,垫圈支烧涩胎露香灰色,通体施亮青釉,釉色青翠,釉质肥厚莹润。盘壁用坯刀削刮菊瓣纹一周,菊瓣纹呈不规则的放射状,簇拥着盘心的荷花。此器做工规整,用料考究,属龙泉青瓷精品。

 

元 龙泉窑刻花莲纹小盘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3.4cm,口径15.6cm,底径6.8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敞口,弧腹,浅圈足,盘底涩胎无釉,见旋痕。

绘画装饰:内心刻划几何形莲荷纹,外壁口沿下刻弦纹数道,每组三条平行短斜线将弦纹分成十段。

小结:该盘胎厚质坚,通体施亮青釉,釉面呈姜黄色,釉质肥厚莹润。此器以盛开的莲花装饰盘面,纹饰刻划流畅,构思巧妙,为龙泉青瓷刻划中的另类纹饰。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龙泉窑洗

有资料显示,笔洗早在唐之前就已出现,宋代是笔洗最为流行的时期,以瓷质笔洗为众,宋代五大名窑的汝窑、官窑、哥窑、定窑、钧窑等均有传世力作。清代许之衡在《饮流斋洗瓷》中说:“吾华制瓷可分为三大时期:曰宋,曰明,曰清。宋最名之有五,所谓柴、汝、官、哥、定是也。更有钧窑,方甚可贵”。这一时期的瓷笔洗一般为敞口,浅腹,其形制变化多端,如圆洗、方洗、六棱花口洗、三足洗、鼓钉洗、板沿洗、蔗段洗、匜式洗等。尽管如此,进入元代以后,龙泉窑生产洗的数量出现高峰,类型和质量相比更为不俗,尤其烧制出珍贵的梅竹青洗更为罕见。

 元 龙泉窑印花宝杵纹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4cm,口径14.1cm,足径7.6 cm

造型工艺:该宝杵洗模印成型,敞口,浅腹,直壁,浅圈足,器底施釉,涩胎一圈。

绘画装饰:洗内心印十字宝杵纹,外刻凹弦纹一道,内外以宝翠色釉面装饰为主。

小结:梅子青,瓷器釉色名,宋代龙泉窑创烧的一种著名青釉品种,釉色浓翠莹润,如青梅色泽,故而得名。宋代龙泉窑的梅子青釉,是青釉中的代表作,其色可与高级翡翠媲美。釉层较厚,釉面光亮,玻化程度高,釉面不开纹片,质莹如玉,其色近似梅树中生长着的“梅子”。

烧制梅子青釉时对瓷胎的要求较高,釉料采用高温下不易流动的石灰碱釉,以便于数次施釉以增加釉层的厚度。在1250--1280摄氏度高温和较强的还原气氛下烧造,釉层厚而透明,釉质莹润,苍翠欲滴。有史料载,梅子青品种仅在南宋一朝烧造,存世极少,又多为仿古铜器和玉器造型的古雅之品,弥足珍贵。高安元代窑藏出土的这件印花宝杵纹洗,内外底心较厚。内底心印宝杵花纹,外壁光素。釉色青翠浓郁,极为莹润,玻璃质感强,釉面无冰裂纹,釉中满布气泡,釉色呈翡翠状。该洗圈足底端积釉处形成较厚的釉胎,印纹清晰,纹饰及口沿釉薄处呈白色,胎体厚重,精美大方,为元代龙泉青瓷中的极品。也改写了梅子青只在南宋烧造的历史。

 

元 龙泉窑印花菊纹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4.2 cm,口径12.3 cm,足径8.2 cm

造型工艺:该洗模印成型,敞口,浅腹,斜壁,浅圈足,器底施釉,涩胎一圈。

绘画装饰:洗内心印折枝菊花一朵,外刻划凹弦纹一道,除此之外光素无纹饰。

小结:此洗釉色青翠偏暗,莹润,玻璃质感欠强,釉面无冰裂纹,釉中没有明显气泡。凹陷积釉处形成较厚,印纹清晰,纹饰及口沿釉薄处呈白色,胎体厚重。似乎该洗也有烧制梅子青的倾向,由于梅子青对烧成温度要求高,这件洗似乎温度欠缺,使青翠和莹润度都没有达到梅子青的水准,只是翠色相近,显木纳,其效果与宝杵洗相距甚远。由于该洗制作、配料等工艺考究,印纹清晰可见,仍不失一件元代龙泉窑瓷珍品。   

 

元 龙泉窑蔗段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3.9 cm,口径11.6 cm,底径7.2 cm

造型工艺:该洗刻塑成型,挖花口,斜壁,平底卧足,器底施釉,刮釉一圈伴有浓郁的火石红。

绘画装饰:整洗内壁刮削菊瓣状, 外壁刻等距离竖条纹一周,外壁中段高凸弦纹一道,形若蔗节而得名。该洗为琢器

小结:蔗段洗通体施亮青釉,釉质肥润,色青翠,釉面伴有冰裂纹,口沿及转折釉薄处出筋,胎现灰白,质坚。洗底足有刮釉痕迹,留有釉斑,胎呈赭红色。此洗造型别致,为古代洗类稀有,工艺精细独到,造型构思巧妙,实为“文房”用具中的精品之作,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艺术价值。

 

元 龙泉窑贴花双鱼纹折沿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3.8 cm,口径12.2 cm,折沿宽1.1 cm,足径5.8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敞口,折沿,浅弧腹,圈足,底足涩胎,足端平切。胎体较厚,露胎处呈灰白色。

绘画装饰:洗底划弦纹一道,内心贴模印首尾相对小鱼两尾,内壁光素无纹,外壁削刮莲瓣纹一周。

小结:洗通体施亮青釉,釉色翠黄,釉质肥厚,莹润,口沿及转折釉薄处出筋。双鱼洗为龙泉窑文房四宝中的名品,多见于元代,产量较大,与其它洗类不同的是,双鱼洗均为折沿、宽边,这是元代双鱼洗造型的一大特色,高安窖藏出土此类洗多个。该洗胎质坚硬,呈香灰色,做工精巧,用料考究,烧制温度高,系龙泉青瓷洗类中的精品。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元龙泉窑碟

     碟,古代食用器皿,盘的一种,最早以青瓷出现于商代,以陶出现或许更早,进入宋代以后,常与盘组合出现于人们的生活饮食之中,关于“碟”名的由来、称谓于何时尚无准确史料考证。我们可将其理解为:碟比盘小,且轻薄,其主流器形出现于唐宋,实用于茶馆论道、酒席设茶盛放点心,故人们将其俗称为碟,且与“喋喋不休”同音。

 

元 龙泉窑印花山茶纹浅腹碟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4.2 cm,口径12.9 cm,底径7.8 cm

造型工艺:口稍敛,浅腹,弧壁,矮圈足,足底无釉。

绘画装饰:碟内心印折枝山茶一朵,内外壁均光素无纹,以青釉装饰为主。

小结:通体施粉青釉,釉色青翠,釉面莹润,胎质细腻,碟体厚重,胎质灰白细腻坚致。此器造型规整,为元代典型的碟类产品。

 

元 龙泉窑印花菊纹浅腹碟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3 cm,口径12.2 cm,底径6 cm

造型工艺:敞口,浅弧腹,平底圈足,足内有鸡心状凸起,见旋痕伴有火石红。

绘画装饰:内心印折枝菊一朵,外划弦纹一道,内外壁均光素无纹。

小结:该碟胎体厚重,质坚,通体施粉青釉,釉色略泛黄色,釉质肥厚莹润,口沿及转折釉薄处现胎,胎呈灰白色。此器做工精细,小巧莹盈,属元代龙泉青瓷碟类中的精品。

 

 

元龙泉窑碗

碗是人们日常必需的饮食器皿,它的起源远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材质以各类陶制为多见,在形状上与当今也无较大区别,即口大于底,有的可称为钵,是古代先民用以盛放食物,方便饮食,精者施以彩绘。

进入商周以后,原始青瓷碗烧制出现,材质的质地得到了大的改进和提高,基本形状仍未达到大的改观,以大口深腹平底常见,装饰多为素面施釉,少量有点褐彩装饰,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隋。唐宋元三朝是碗类烧造历史上的高峰期,随着制瓷工艺的逐步改进提高,以及人们的审美和实用要求的需要,碗的形状、装饰、质量也越来越精巧,唐代的碗器型较多,有直口、撇口、葵口、唇口碗等,多为平底、玉壁底,施釉接近底部,精制的产品施满釉。宋代碗的造型多为斗笠式、撇口式、唇口边等,足端多为浅挖小圈足,釉色多为单色,如影青、黑、酱、白等,纹饰用刻、划、印等手法。元代碗与宋代相比,形体上发生了变化,除表现为高大厚重外,敛口内收也是元代碗的一大特征,并有不少琢器出现,可谓粗中有细,从高安馆藏元代窖藏出土的大量龙泉窑碗中,不难看出当时草原民族的文化对其影响较深,表现为硕大,敦厚。在装饰上则更多的融入了汉文化内涵。

 

元 龙泉窑刻花莲纹敛口碗 (一)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8.9 cm,口径19.2 cm,足径4.9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敛口,深腹,弧壁渐收,小圈足,带鸡心状凸起,足端无釉。

绘画装饰:外壁口沿部,刻划弦纹三道,内外素面无纹,以釉面装饰为主。流畅,为龙泉青瓷上品。

小结:元代龙泉窑碗的产量相当巨大,粗略器惠及平民百姓,精者上及官府乃至宫廷贡品。该碗胎体厚重,器形硕大,造型规整,时代特征突出。通体施粉青釉,釉色泛黄,莹润光亮,为龙泉碗中的精品。该类碗在元代应属官府或富贵人家食用器皿。

 

元 龙泉窑刻花莲纹敛口碗(二)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9.2 cm,口径20.6 cm,足径5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敛口,深腹,弧壁下收,小圈足稍外撇,内底心下凹,外底有鸡心状凸起。

绘画装饰:内底心刻弦纹一道,碗内弦纹圈外刻画简笔莲荷纹一周,壁口沿下在莲荷纹外刻弦纹一道。外壁口沿下刻弦纹四道,并以一组三条平行短斜线段将弦纹断开成十七组,并在其下加饰粗弦纹一道,腹中部刻弦纹两道,腹下部围绕圈足刻莲瓣纹一周。

小结:该碗与前者相比形体相同,器身略大,但纹饰装饰考究,造型规整,时代特征突出,此类佳器是一般平民百姓无法拥有的,其敦厚的造型,硕大的体格,似乎与蒙古文化有着某种内在关系。该碗通体施粉青釉,釉色青翠,莹润光亮,口沿垂有青翠色积釉,此为元代龙泉碗中的上品。

 

元 龙泉窑刻花莲纹撇口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7.2 cm,口径16.8 cm,足径5.4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撇口,弧腹,圈足。胎体厚重质坚,足底涩胎无釉。

绘画装饰:碗内底刻弦纹一道,内壁刻画简笔莲荷纹一周,口沿下在莲荷纹外刻弦纹一道。外壁口沿下刻弦纹四道,并以一组三条平行短斜线段将弦纹断开成九组。外壁下腹部以圈足为中心刻向心式双线莲瓣纹一周,共五瓣。

小结:该碗胎体厚重,器形硕大,造型规整,时代特征突出。通体施粉青釉,釉色泛黄,莹润光亮,刻划纹饰简练流畅。高安窖藏出土龙泉瓷器高达168件,此类碗在窖藏中占有相当大的数量比重,虽其貌不扬,似乎在证明如此大量的碗器,视为官府食堂拥有较为合理。其撇口造型,为窖藏龙泉碗中另一种碗形。

 

元 龙泉窑刻花菊瓣纹碗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6.9 cm,口径17.2 cm,足径4.7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敞口,弧腹,小圈足,涩底有鸡心状凸起。胎体厚重。

绘画装饰:碗内壁光素为无纹饰,外壁以圈足为圆心,刮削向心式二方连续莲瓣纹一周,共24瓣。

 小结:此碗采取刮削工艺装饰碗外壁,在元代龙泉窑碗类器皿较为多见,属元代窖藏龙泉碗类又一品种。通体施亮青釉,青中泛黄,伴有冰裂纹,釉质肥厚莹润。此器刻划的菊瓣纹较为规整,侧视该碗,宛如一朵盛开的菊花。为元代龙泉青瓷典型代表器。

 

 

元龙泉窑高足杯

在元代,高足杯俗称马上杯,在草原文化及农耕文明的共同作用下,该类产品质量提高,数量激增,此现象在景德镇窑和龙泉窑表现得尤为突出些。龙泉窑高足杯,与同时代其它窑口生产的高足杯产品一样,作为酒具销售和使用。19801129日高安窖藏出土各类高足杯共54件,其中龙泉窑高足杯29件、卵白釉瓷高足杯14件、元代青花高足杯9件、釉里红高足杯2件。这一比例进一步说明,元代龙泉窑高足杯作为酒文化的衍生品,产量极其可观,且品种也较为丰富,既再现出元代龙泉窑制瓷工艺水平及产品特色,也反映出了龙泉窑在元代已完全融入到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与大元帝国的兴衰荣辱紧密相连。

 

元 龙泉窑印花菊纹撇口高足杯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通高9.7 cm,口径12.5 cm,足径4 cm,足高4.6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杯身上部为碗状,与把柄两段对接。撇口,弧腹,喇叭状高足,实心把柄,底部挖足内凹,足端平切后外沿又呈45度旋削一刀内收。

绘画装饰:杯心内印折枝菊纹一朵,外划弦纹一道,外壁光素,柄足暗刻弦纹两道,以粉青釉装饰为主。

小结:该高足杯胎体厚重,质坚,呈香灰色,通体施粉青釉,釉质肥厚莹润。底足涩胎处露深红色火石红,为龙泉窑元代标准器形。此件高足杯与从窖藏一同出土的青花高足杯造型一致,它们虽然不产自一个窑口,但形制惊人的相似,这点或许能预示着它们同属一个主人所拥有。

 

元 龙泉窑刻花一束莲纹敛口高足杯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尺寸:9.4 cm,口径11.7 cm,足径3.9 cm,足高4.2 cm

造型工艺:拉坯成型,杯身上部呈钵状,与把柄两段斗接。敛口,弧腹,足部台状,实心把柄,底部挖足内凹,足端平切,近底处呈台状,内底呈二层台形。

绘画装饰:纹饰装饰为杯心内刻划一圈凹弦纹,中饰以一束莲纹,外壁口沿下刻弦纹三道,每组三条平行短斜线将弦纹分成九段,下腹部以高足为圆心,刻向心式二方连续莲瓣纹一周,杯把刻划弦纹两道。

小结:此杯纹饰布局合理,刻划流畅,装饰效果赏心悦目。胎体厚重,质地坚致,底足施深红色护胎釉,露胎呈香灰色。通体施亮青釉,釉色泛黄,釉汁肥润,釉面伴有冰裂纹,口沿及转折釉薄处出筋。该杯形体构思独特,造型别致,属古代杯类产品中罕见品,与前面的龙泉杯相比,造型上又发生了较大变化,但高足杯的形体意念相同,为元代龙泉窑高足杯精品佳作。

 

 

[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转载]《高安博物馆馆藏文物精粹》之鈥溤て <wbr> <wbr>刘金成 <wbr>著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