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动态|田野中的现实与理论关切:学者共议“治水社会与治水国家”

 heshingshih 2020-07-25

7月23日晚,田野政治学公众号举办“田野政治学系列论坛之三——治水社会与治水国家”。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徐勇教授主持,华中师范大学政治科学高等研究院郝亚光副教授作主题报告,中国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党委书记房宁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杨光斌教授、清华大学政治学系景跃进教授担任与谈嘉宾并与听众进行交流。论坛由“华中师范大学云会堂”全程直播,吸引近2万人在线观看。

生活的艺

“中国因水而生,因治水而成”。无论历史还是现实,治水一直是中国民间和政府的重要事务,在当下我国南方地区遭遇洪涝灾害的时刻召开此次论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郝亚光副教授谈到,基于长时段、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发现治水来自于中国农业社会的内生需求,具有政治上的正当性和合理性,亦非魏特夫所云“东方专制主义”。中国内生出丰富的治水实践,形成社会和国家两个治水层级,治水塑造着中国的社会性和国家性,进而形成中国特有的社会治理和国家治理,由此称为“治水社会与治水国家”。治水形成的社会共同体具有高度自治的特点,是国家治理的社会根基;内生型的国家治水形塑着国家特性,具有体系统一性、力量集中性和层级性的特点,塑造国家与社会间的互动和相互依存关系,由此可观,“社会治水中的国家,国家治水中的社会”。

房宁研究员从学科发展角度肯定田野调查的价值,指出“读社会之书,读大地之书,读人性之书”是政治学研究的基本方法。他结合在京杭大运河的“南北互济,调节余缺”作用与“漕督”制度具有的稳定性,提出水利是建构中国统一国家的基础,将中国从行政共同体转向经济、社会、文化共同体,是理解中国社会的特性和中国政治的重要工具。同时他还提出,治水既是古代社会的核心议题,也是当今公共服务的伟大工程,具有“一以贯之”的特点。

杨光斌教授认为徐勇教授及其团队的研究,推动中国政治学从“高政治”到“低政治”、从制度研究到治理研究的两个转型,今后政治学的研究方向应是以治理为中心的研究,是未来的知识增量;疫情防控的经验表明,社会行为与国家行为高度契合,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体现,社会成为继中央和地方之后应发挥的“第三个积极性”;治水实践中的国家与社会、政治与经济、中央与地方的三对合作关系是作为政体形式的民主集中制在生活政治的生动体现。

景跃进教授认为,从治水看治理不仅是未来中国政治学的新领域与新议题,也是突破意识形态束缚,打破国家界限,自中国实践寻求跨文明合作,在研究中展示中国议题的重大尝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重点突破,一是概念领域,从丰富的历史材料、细致的论证与西方理论对话考察中提炼命题、问题意识,并构建新的概念体系;二是命题领域要拓展视野,将田野政治研究与国家命题结合,夯实基础的前提下拔高视野的广度和高度,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政治现实;三是历史政治学和田野政治学将是未来中国政治学的两大焦点。

徐勇教授认为,学术研究的难题应当钻深研透,学术争鸣促进研究思维开放。本次学术论坛,各位专家学者能理性而激情的分享学术观点,互相学习,促进了政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他指出,政治学田野学派起步于田野调查,将田野事实转变为普遍接受的理论是漫长而艰巨的过程,希望年轻学者能“踏石留印、抓铁有痕、深入调研、扎实研究”,为政治学研究提供中国经验、带来中国声音。

据悉,“治水”系徐勇教授及其团队长期坚持调查和研究的重要领域,产生一系列重要成果。本次论坛提出的“治水社会”“治水国家”既是研究团队长期坚持实证研究的结晶,也是理论建构的有益尝试。

● 田野政治学 ●

●  Field Research in Political Science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