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人都出一把力,让古籍的明天更美好——《庚子消夏记》修复记

 智能人做超人 2020-07-25

古籍是中华民族历史的血脉,也是数千年来中国文化的结晶,但经过长期的流传使其发生了不同程度的退化,不少古籍亟待抢救性保护。全国古籍五千多万册 修复师仅三四百,就是修几百年也修不完。修复人员少是一方面,资金缺乏也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一个市级图书馆一年的古籍修复资金才五万元,杯水车薪。古籍保护不仅需要政府和公藏机构,私人藏家和普通百姓也是非常重要的力量。如果人人都出一把力,从我做起,一个家庭一年拿出一个月的工资修复一套古籍,那么我们古籍保护的明天会更好。

这套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鲍廷博知不足斋本刻本《庚子消夏记》八卷《闲者轩帖考》一卷。原是清代大地主殷定襄传给他儿子殷君一,由殷君一后人流出,刚买到手时惨不忍睹,有水渍,风化严重,触手即碎,不能翻阅。一般的省图书馆由于没有掌握脱酸技术都不敢修这种书,我恳请我国顶级古籍修复专家精心修复,古籍医生妙手回春,使这套精写刻本恢复了本来面目。修书虽然花掉了我一个月的工资,但能为古籍续命,使频临灭绝的古籍善本能很好的传承下去,我非常高兴,我为古籍保护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

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鲍廷博知不足斋本刻本《庚子消夏记》以下几大特点:一是内容好。是书为清代“四销夏”中成书最早者,为清初收藏家孙承泽晚年退居后评点其所见晋唐以来名人书画之作。全书八卷,卷一至卷三皆孙承泽所藏晋唐至明代书画真迹;四至七卷皆古石刻,每条先标其名,并摘录精彩的题跋,而各评骘于其下;第八卷为寓目记,皆为他人所藏,而曾为孙氏所见者。议论中间有考据,鉴裁精审,叙次雅洁,犹有米芾、黄长睿之遗风。此书原无刻本,鲍廷博于吴门借钞得之,并加以精心校勘,由余集、张宾鹤手书上版,慈水郑弗人捐赀以助其成。孙承泽(1593-1676),字耳北,号北海,又号退谷。山东益都人,世隶顺天府上林苑。明崇祯四年中进士,官至刑科给事中。富收藏,精鉴别书画。著有《春明梦余录》《研山斋集》等四十余种,多传于世。《庚子消夏记》为今天保留下数量众多的历史材料,特别是集中反映了许多珍贵书画作品在明末清初的保存状况和递藏线索,展现了明清之际的时代风尚和孙承泽的书画观念,对明清书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

二是版本好,名家刊刻。为鲍廷博知不足斋本原刻本。鲍廷博(1728—1814),字以文,祖籍安徽歙县长塘,故世称“长塘鲍氏”,随父鲍思诩居杭州。家世经商,殷富好文,父鲍思诩,不惜巨金求购宋元书籍,筑室收藏,取“学然后知不足”义,名其室为“知不足斋”。鲍廷博为歙县秀才,亦勤学好古,不求仕进,喜购藏秘籍,久之,藏书甚富。他与江浙一带著名藏书家频繁交往,互相借抄,并广录先人后哲所遗手稿,八十余岁仍往来于杭、湖、嘉、苏数郡之间,所抄书籍不计其数,仅流传至今有名可稽者即有140余种。浙江学政阮元每于按试嘉湖之便,乘小舟至杨树湾观所藏书。乾隆三十八年(1773),开《四库全书》馆,诏求天下遗书,共收书3503种,廷博长子士恭以所藏精本626种进献,内多为宋元以来之孤本、善本,居私家进书之首。从此,知不足斋之名上达朝廷。次年,得褒奖,赏赐了内府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及《平定回部得胜图》、《平定两金川战图》等。乾隆四十年,《四库全书》修成后归还其原书,乾隆皇帝在其《唐阙史》和《宋仁宗武经总要》二书上题诗,诗曰:“知不足斋奚不足,渴于书籍是贤乎。长编大部都庋阁,小说卮言亦入厨。”廷博非常高兴,深受鼓舞,遂立志刊刻《知不足斋丛书》,将家藏善本古书公诸海内,前后共30集,207种,781卷,其中后4集为其子鲍士恭、孙鲍正言续成。廷博刻书,博采众长,广搜遗编,凡经史考订、算书、金石、地理、书画、诗文集、书目等皆择优收入。其中不少是海内孤本。刊刻态度严谨,校勘精细,每得一书,必广借善本,参互考订,不妄改一字,极受时人称道。丛书每成一册,即以进献朝廷。又刻《销夏记》、《名医类案》、《聊斋志异》等行世。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所刻刊之青柯亭本《聊斋志异》,为该书现存最早刻本。

三是原刻初印。《庚子消夏记》流传甚多,有原刊与翻刻之分。原板初印、后印与翻刻初印、后印鱼目杂陈,未见原刻者极难分辨。观历年古籍拍卖,此书不下数十部,印工稍佳者皆谓之原刻初印,实则八九翻刻。凡是初次雕印的图书,称为“原刊本”或“原刻本”,以后按原本照样翻刻的图书,则称为“重刊本”或“重刻本”。原刊本图书校勘精审,重刊本常有讹误,原刻本的价值是翻刻本的十倍,只有原刻本才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增值潜力,所以藏书家每以原刊本为贵。本书墨色浓郁,初刻初印,黄永年先生《清代版本图录》中亦收录是书,参看书影印工却远逊此本。

四是全书由名家手书上板。前七卷余集手书,末卷张宾鹤书。余集(1738—1823)清代画家、藏书家。清浙江仁和(今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候选知县,官至侍讲学士。三十八年(1773),与邵晋涵、周永年、戴震、杨昌霖同荐修《四库全书》,授翰林院编修,人称“五征官”。累迁至侍读学士。告归后,出主大梁书院八载,日以文艺自娱。道光二年(1822),重赴鹿鸣,惟集与潘奕隽两人,时称“吴越二老先生”。余集博学多艺,工诗古文词,作诗神韵间远,不屑庸词俗语,画山水多秀逸别致,有“山光在掌、云气生衣”之韵致。尤善画人物,所画仕女,风神闲静,绝无粉脂气,因此人送雅号“余美人”,但不轻易为人作画。兼长花卉禽鸟,无不妙趣横生。晚年,只写兰竹,风神淡逸。书法古朴而秀润,曾书孙退谷所作《庚子销夏记》精刊行世。年八十余,尚能作蝇头小楷。“张宾鹤,字尧峰,杭州人。为人不拘小节,时人谓之张疯。熟于七言长古诗,书法颜鲁公。所谓的曹雪芹、张宜泉皆是张宾鹤的化名。

五是纸张好。全书为洁白细腻的开化纸精印。开化纸,产自浙江省的开化县,因此得名,又称“开花纸”、“桃花笺”,一说它以楮皮、桑皮和三桠皮为混合原料,经漂白后抄造而成;一说它以立夏嫩竹为原料,工经七十二道抄造而成,与太史连纸堪称“一金一玉”。“开化纸”纸质细腻,洁白光滑,簾纹不明显,纸虽薄而韧性好,受墨乌亮,柔软可爱,一般人甚至往往将它误以为是宣纸。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内府和武英殿以及扬州诗局等所刻印的图书,多用“开化纸”,尤其是乾隆盛世时期的“开化纸”,品质极优。近代大藏书家周叔弢先生在全面收藏整理清代“开化纸”印本的基础上,认为乾隆朝的“开化纸”达到古代造纸之顶峰。“开化纸”由于印出的书籍高雅大方,美观漂亮,所以历来受到藏书家的追捧,价格也极其昂贵。大藏书家陶湘最喜欢收藏“开化纸”印本。他收书数十年得书三十万卷,凡遇“开化纸”印本,不问何类,一概收之,一时有“陶开化”之誉。 1932年,瑞典亲王访华参观北平(京)故宫时,见到乾隆时期用“开化纸”印刷的“殿版书”,十分惊讶。他说:“瑞典现代造纸业颇为发达,纸质虽优,但工料之细,尚不及中国的‘开化纸’。嘉道以后质渐差,流通渐稀,至于绝迹。开花纸已经失传近百年,如今,明清“开化纸”之刻本,已皆成“善本”。古籍拍卖场上的“开化纸”印本,竞拍价格是一路高歌猛进,节节攀升。一代名品之“开化纸”,荣膺了明清造纸史上的“顶峰”之誉,成为衢州乃至中国造纸史上的绝唱。

六是牌记为珍贵的乾隆螺纹纸,有鲍廷博图书发售章。罗纹纸是清代纸名,是我国手工纸种之一。分为两种:一种是由青檀皮等为原料制作的“罗纹宣”;另一种是用漂白竹浆制成的罗纹纸。因纸内有明显的隐性帘纹,看上去跟“罗绸”似的,故取名“罗纹”。古籍中以螺纹纸印书为佳,乾隆螺纹纸流传下来的少之又少,非常珍贵。首页黄色螺纹纸牌记上有鲍氏发售原印:《庚子消夏记》连四纸墨印三钱,螺纹纸墨印两钱六,杭城祖庙鲍宅印,附闲者轩帖考。不二价。对研究《庚子消夏记》的版本和古代书价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

七是名工刊刻,纸墨俱佳。由藏书家鲍廷博延请余集、张宾鹤手书上版,精刊而成,字体流美为乾隆时写刻名作。

八是有官府藏章。首页铃印“父子宫保尚书世家”、“子孙宝之”、“曲部骑将”。“宫保尚书”指明清中央行政机构中直接对皇帝负责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及工部。清代于天聪五年(1631)仿明制设六部。初以贝勒(亲王、郡王) 分别总理各部部务,顺治元年(1644),改承政为尚书,尚书(从一品)。父子为宫保尚书,这种人应该屈指可数。

九是在册善本。《中国古籍善本总目》《四库简目标注》《清代版本图录》著录。本书开清代“消夏式”书画著录的风气之先、名家手写、名工刊刻、名家修复,难得的原刻本,开化纸精印,版洁墨妙,辑、校、写、刻、印五美俱备,為清代精写刻本之代表。

本文系网易新闻·网易号“各有态度”特色内容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