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警惕!洪涝期间这些食物要丢弃

 茂林之家 2020-07-25

抗洪还在继续,面对汛情,世界卫生组织发出紧急提醒:被洪水接触的食物都应丢

为什么洪水接触的食物不能吃了?又会传播哪些疾病呢?


文 | 葩丽泽  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预防与健康管理所副所长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科普中国”(ID: Science_China),原文首发于2020年7月19日,标题为《警惕!洪涝期间如何预防疾病传染?世卫组织紧急提醒:这些食物应该丢弃》,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洪水接触的食物为什么不能吃?


洪水来临时,会有大量的家养畜禽、鼠类及其它野生动物被洪水淹死而腐烂。

因为动物的带菌率很高,可能有大量的沙门氏菌、变形杆菌、致菌性球菌,动物死亡后这些潜在的病原菌不但在会在其肠道中大量繁殖,沿着动物尸体的血管和淋巴管进入全身各种组织,还会产生毒素导致食物中毒。

更严重的是城乡结合部和农村地区的农药化肥仓库、简易厕所、粪池、畜厩、垃圾和污水坑同时受淹,因而洪水对灾区食物带来的影响不仅仅是受潮、浸泡而导致的食物品质下降、晾干后变得不好吃这么简单。

即使是农田尚未收获的各类农作物,因为洪涝期间的高温、高湿的条件,促使土壤中本来有的各种微生物成倍繁殖,导致田间地头的谷薯蔬果快速发生霉变和腐败

因此,WHO提出了“洪水接触的所有食物需丢弃”的建议。

2

洪水接触的食物可能引起哪些疾病?



洪涝期间灾民都会被组织搬迁至临时栖居处。

临时安置处条件有限,救援食物供给来源复杂的原因食品污染环节也会增多。加之缺少烹任用具和足量的安全用水,无法保证生熟分开、安全食物制备。

尤其是参与抗洪救灾的人员劳动强度大,常夜以继日,无法保证三餐准时正点,会出现方便食物随手进食,甚至在大雨淋漓中进食的情况,这些都会诱发食源性疾病。

洪涝灾害期间的恶劣环境条件会使各种污染物大量迁移,特别是有农药、化肥和其它化学药物受洪水的浸泡、冲淋和溶解,从而污染附近的环境、器皿和食物,导致继发性污染食品,如果摄入与洪水接触的食物就很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肠道传染病、疟疾和一些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的暴发流行。

在受灾时,人们普遍会心情焦虑、情绪不安,加之食物匮乏,无法保障营养全面而导致免疫力降低,造成机体对其他传染病如流感、感染性腹泻、甲肝、戊肝和水媒传染病黄热病、霍乱、疟疾和伤寒等疾病的抵抗力下降,特别是幼儿、老人。一些非传染性慢性病也会增加病情发作。

3

洪涝期间如何抵御疾病?



1、丢弃与洪水接触的食物

洪水过后,无论是淹死的还是饿死的家畜家禽都不能冷宰食用,其他凡是与洪水接触的一切食物也必须丢弃。

2、学会正确消毒饮用水卫生

洪水退后,上下水道近期内无法回复通畅,饮用水污染风险仍然存在。

因此对饮用水应该进行氯化(漂白粉)消毒,燃料充足时最好再进行煮沸消毒后用于食物制作和饮用。安全饮水是食品安全和营养充足的前提保障。

3、绝不能忽略环境、房屋和家具的卫生

清理环境,清洁卫生是洪涝灾害后回复正常生活工作的首要任务。

对工作生活场所的墙壁、家具、地板用漂白粉或肥皂水消毒洗涤可以消除洪水带来的污染物。

如果没有办法浸泡洗涤消毒的物品,如床垫、枕头、坐垫、靠背最好丢弃。

注:漂白粉成分为次氯酸钙,对皮肤粘膜有刺激腐蚀性和物品褪色特性,请按照说明书配比使用。

4、 合理营养,平衡膳食

灾后的合理营养、平衡膳食对灾后体力的恢复、心理健康的支持和免疫力的提高很重要。

在食物供给达不到十分丰富的情况下,如日常膳食无法实践平衡膳食原则,可以补充膳食补充剂来维持和促进健康。

记住,洪水泡过的食物不要吃,食物要加热,饮用水要消毒以后才能喝。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