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昵称32901809 2020-07-25

一、魏晋时期道家玄学的特殊产物:竹林七贤

魏晋时期出现了一种将道家和儒家融合的哲学,即玄学,“玄”字出自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其主要的思想基础和学术要旨是对道家的表达,因此说玄学是道家的一种分支或改进。这时期人们将《老子》、《庄子》和《易经》称之为“三玄”。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竹林七贤”就是当时玄学的著名代表。

“竹林七贤”,顾名思义是竹林中的七个贤人,贤的本意是才,因此,也就是竹林中有七个有才的人。

这七个才人,分别是嵇康、阮籍、刘伶、向秀、阮咸、山涛和王戎,主张“弃经典而尚老庄,蔑礼法而崇放达”。七人中领头的是嵇康,善于音律,尤善鼓琴,以弹《广陵散》这首绝唱而著名。

很多人对《广陵散》的了解估计来源于金庸武侠小说,嵇康的行为在当时确实有些笑傲江湖的意思,在他的感召下,其他六人聚集到了他的身边,遗憾的是当时没有网络,否则他身边会聚集更多这样类似网友的群体,由于他们经常在河南辉县西北的竹林之中聚会,因此被称为“竹林七贤”。

二、做玄学必须的三个条件

魏晋时期,玄学虽然兴起,可是并不为显学的儒家人士所认可。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儒家人士以忠君爱国为使命,做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可是玄学却强调虚幻的安乐,藐视礼法,重视个人思想和行为,整日崇尚不切实际的清谈,这在儒家人士看来,是误国误民。

儒家人士的重要人生目标就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也就是当官。实际上,做官也是寒门摆脱贫困,光宗耀祖的途径。

而玄学强调清谈,虚幻,和做实事的做官却背道而驰。

于是,纯粹的玄学家就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不做官,二家道充实,三还必须有才华。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以此来看竹林七贤,并非所有人都满足这几个条件。

三、“竹林七贤”的发起者:“竹林三贤”

最初嵇康一个人在竹林里,与青山绿水为伴,喝酒、弹琴纵歌,不问世事,他本人“身长七尺八寸,风姿特秀”,有如此好的外形条件,却不去泡妞,不做网红,却任意毁坏颜值,不洗脸不洗澡,自由散漫,成为常在竹林的一个闲(贤)人。

这是个纯粹的玄学者。

后来嵇康听弟弟嵇喜说因为吊唁阮籍的母亲被阮籍给了白眼。心有灵犀的嵇康,立刻明白阮籍也是不被礼教约束的名士,就抱着琴去阮籍家。真性情的阮籍具有很高的诗词造诣,又同样藐视礼法,和嵇康立刻相见恨晚,两人立刻走在一起,成为“竹林二贤”

阮籍对礼法的藐视有两则故事:

一是阮籍常去一位买酒的漂亮少妇那里买酒喝,喝醉了就在那位美少妇身边睡着。于是,少妇的老公很疑惑,就准备抓证据,可是发现阮籍从始至终都很老实,没有做一点越轨的事。

二是阮籍的嫂子常常回娘家,每次回娘家,阮籍总是要特意和她道别,有人就指责他说小叔子和嫂子之间没有分寸,阮籍回应说:“礼岂为我辈设乎?”意思说礼法约束不了我。

两则故事,说明阮籍多么不在乎世俗的眼光。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竹林二贤”在一起不久后,嵇康的好朋友山涛又加入了。

山涛虽然是嵇康的好朋友,本质上却有区别,他虽然也喝酒放情,却并不是忽视礼教的人。山涛有着儒家和道家的双重思想,因此他是要做官的人。

山涛是个好官,他在朝中主管人事,启用了不少优秀的人才,有着显著的政绩。中书令裴楷曾评价山涛:“见山巨源,如登山临下,幽然深远。”

山涛的加入,使得竹林中有了三贤。

嵇康、阮籍、山涛三人年龄相仿,就组成了最初的“竹林三贤”。

四、四后辈加入,成为“竹林七贤”或者“竹林七酒”

阮籍拉了他的侄子阮咸进来。阮咸在音乐方面有相当才华。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阮咸同样不拘小节,行为大胆,豪放不羁,他可以和一群猪在一起喝酒。在为母亲服丧,他却骑着驴去追姑姑家被自己弄怀孕的婢女。

竹林贤人的名气传开后,在他们的聚会中,渐渐的又增加了刘伶、向秀和王戎。

刘伶喝酒不要命,而且喝醉了,就“脱衣裸形在屋中”,被讥笑后,就说:“我以天地为栋宇,屋室为裈衣,诸君何为入为裈中?”反而骂讥笑他的人进了他的裤子。口才虽好,却似乎不太讲道理。

向秀是对《庄子》研究很深的文学家,他虽然经常参与竹林聚会,却性格平和,喜欢读书,并不太喜欢喝酒。

王戎是七人中最小的,是15岁时被山涛拉进来的,也是七人中最为世俗和现实的,他的最大特点是吝啬,也因为吝啬和善于理睬,因此家中积累了不少财富,这恰恰是崇尚自然的老庄学说反对的。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王戎的进入,也拉低了七贤崇尚玄学的纯洁度,因此七贤更多的是大碗喝酒的酒友,可以说是“竹林七酒”。

五、竹林七贤的两派

因此,竹林七贤虽然在一起喝酒唱歌,打打闹闹,可是本质上却分了两派。

一派是嵇康﹑阮籍﹑刘伶﹑阮咸,他们始终主张老庄之学,主张“越名教而任自然”,看不起儒家思想,而以老庄的道法自然为主,表现最主要的,就是不愿意进入官场受约束,只希望过自己无拘无束的生活,嵇康更是宁死也不做官。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另一派则是山涛﹑王戎和向秀,他们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就是将儒家和道家兼容并举,外儒内道,或者外道内儒,于是,三人都出世做了官。

因此,表面看来,“竹林七贤”的几个人志同道合,为了共同的目标走到了一起,其实却是同床异梦。

特别是山涛、王戎两人,在纵酒放歌之时口称:“感情深,一口闷。”在另外几人喝得酩酊大醉,酣畅淋漓,沉浸在自己心目中和谐无为的世界时,这两人口称“痛快”,心里却清醒得要命,他们才不甘心陪着别人在这竹林里玩一辈子,而是志存高远,一旦时机成熟,两人都将“历经几年竹林游,一朝货与帝王家”。

有着观念的本质不同,七人在一起的时间长不了。

嵇康﹑阮籍﹑刘伶忠于自己的主张,都不愿在司马家族手下做官。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阮籍虽有几次出仕,都是被动出来做官,只有一次是他主动请求做步兵校尉,目的却是是为了能随时有酒喝。

嵇康下场最悲惨,终被司马昭杀害。

向秀本不想做官,可是却被嵇康的死吓坏了,于是老老实实出来做官。

只有山涛和王戎两人是高高兴兴的去投奔司马氏。

山涛做到吏部尚书,左仆射。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山涛在为官方面还是比较有为的,作为司马氏政权的骨干,在吏部尚书任上,本着对司马氏政权高度负责的精神选人用人,知人善任,公道正派,重视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

在当时奢华腐败的魏晋官场,山涛是少有的清明之人,深得司马昭的宠信,司马昭对他的评价有四个字:“清明、雅操。”并主动给他加薪,可见山涛在司马氏心中的分量。

山涛也始终没有忘了老朋友,由于司马昭仰慕“竹林七贤”之名,几次要求嵇康出来做官,嵇康就是不给面子,山涛深知司马昭的脾气,出于对老朋友处境的担心,也认为以嵇康的才华不做官甚为可惜,因此山涛想将自己的位置腾出来让嵇康坐,自己再调任他处,但嵇康不但不给面子,还给山涛写了封绝交信。

虽然绝交,可是嵇康还是相信山涛的人品。后来嵇康被杀害,临死前把自己的儿女托付给山涛,并对自己的儿女说:“巨源(山涛字)在,汝不孤矣。”可见对山涛的信任。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王戎则成了位列“三公”的司徒,他是天生做官的料,历经两朝,无论政治风云如何变幻,始终不倒。

而王戎也恰恰是最为阮籍看不起的,七人在一起时,阮籍经常看着他对其他人说:“俗物已复来败人意。”

“竹林七贤”最后的解体只是因为人各有志,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伴随彼此。嵇康为司马昭所杀时,另外六人又再次聚集在一起商量营救办法,由于终究抵不过强大的国家机器而功亏一篑。

六、对竹林七贤的评价:两“不”一“无”

竹林七贤的反传统,崇尚自然,若是求得内心的释放无可厚非,可是体现在行为上就成了动物的行为艺术。而人类和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有礼法的约束。没有礼法,以竹林七贤这样崇尚自然,最后就会走向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

如何评价代表魏晋风度的竹林七贤?很简单,两“不”一“无”

因此,竹林七贤的贤,只体现在自己精神和肉体的享受,如果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他们可能会有带给大众的消费价值,而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社会则毫无价值,他们体现的魏晋风度,带给国家的是颓废和动乱,最后还是要靠他们看不上的名教,也即是儒家思想来拯救。

个人存在的价值要通过劳动自食其力。在这个意义上,竹林七贤中只有山涛和王戎做到了,其他如阮籍、阮咸、刘伶、向秀都没有做到,阮咸更是不被当朝认可。因此,如果没有山涛和王戎的作为,对竹林七贤,只能借用围城中赵辛楣对方鸿渐的一句:“你不讨厌,可是全无用处。”

从国家和社会意义上说,若要评价竹林七贤,则以两“不”一“无”:不贤,不讨厌,可是几无用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