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叫“小白”,我是大发的颜值担当

 jagues 2020-07-25

这期栏目,小编来带你认识一下短舱“小白”,跟我一起say Hi~


· (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短舱“小白”不仅是飞机“大眼萌”的好朋友,也是我们发动机“大发”的好兄弟。要说这三位的关系,那可真是互相离不开的铁哥们儿。

这中间,又要数“小白”和“大发”的关系最好啦,“小白”给了“大发”兄弟一个温暖舒适的家,不管晴雨冬夏,“小白”永远罩护着大发,为它遮风挡雨,十足的暖男范儿。

特别是在“大眼萌”需要兄弟俩帮忙的时候,“小白”立即化身为“大发”的战甲,与它并肩作战,共同为“大眼萌”提供动力。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已经对又暖又man的“小白”路人转粉了呢?那相亲相爱的故事就先讲到这里吧,小编来带你来扒一扒短舱“小白”的传奇家族和绝世技能。


短舱由安装节、进气道、风扇罩、反推系统、尾喷管和中心锥组成,它们一个个身怀绝技,为飞机和发动机提供优良的连接性能、气动外形和反推动力,是“小白”的左膀右臂。


· 短舱主要组成部分(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就拿安装节来说吧,发动机能挂在飞机的翅膀上可都是安装节的功劳。


· 发动机安装节(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它一只手牵着发动机的风扇机匣和涡轮机匣,另一只手牵着机翼上的吊挂,保证发动机不会绕轴旋转,牢牢地把发动机固定在飞机上。

不仅如此,在发动机产生巨大推力,带着飞机翱翔天际时,也要靠安装节把发动机推力传递给飞机吊挂,并且承担发动机的侧向载荷和力矩载荷。


· (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再来说说进气道,这个人物可不简单,防结冰、降分贝、助通风、抗鸟撞,一身的本领使都使不完,“大发”能不能呼吸到稳定均匀的气流全靠它把关呢。

小编偷偷告诉你们一个秘密哦,进气道可是个简约低调有内涵的家伙儿,只要你开始去了解它,便会被它复杂的结构和强大的功能吸引。

进气道唇口与前隔框形成封闭的“D”形防冰区,封闭区内布置有防冰管路,防止冷气流结冰进入发动机;后隔框上布有热防冰管接口开口、EEC冷却管接口开口、风扇舱通风冷却管开口及传感器电缆接口开口等;进气道内壁板由穿孔板、蜂窝芯和面板整体成型,吸收风扇产生的巨大噪音。

· 发动机进气道(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如果你在乘飞机旅行时正巧坐在机翼的位置,就能看到反推系统工作的样子啦。


· 发动机反推系统(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在飞机着陆准备滑跑时,飞机控制系统将工作信号传递给反推作动系统,使移动外罩沿滑轨向后移动,同时带动阻流门转动,在外涵外壁与核心机舱罩之间形成折流墙,将外涵道气流从导流叶栅向前排出,实现反推功能。


· 反推系统工作原理(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只需数秒,极速前进的飞机便会在反向气流的阻力下迅速降低滑跑速度,稳稳的停下来,在潮湿和结冰的跑道上作用尤为突出。除此之外,反推系统还可以应用于飞机的中断起飞,提高飞机工作的安全性。

总而言之,有了“动力大叔”的帮助,“大眼萌”再也不用担心着陆跑道不够长啦!


· 反推系统工作原理(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别看“小白”外表憨厚可爱,一旦它开启工作模式,那可是个深藏不露的武林高手啊!为了满足发动机防冰、噪声、防火、雷电防护等方面的适航要求,“小白”拿出“头悬梁锥刺股”的精神勤学苦练,终于练就了一身绝世技能。勿慌勿忙,小编这就讲给你听~


· 与短舱相关的适航要求(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当飞机穿越高空中的云层时,大量的过冷水滴会毫不吝啬地撞击飞机发动机的短舱表面,在水收集系数较大的进气道前缘唇口等处聚集结冰,这不仅会降低进气道内表面的气动特性,影响压气机叶振动,更有甚者,如果冰从表面脱落并随气流进入发动机,将会造成发动机功率下降,严重时会造成发动机喘振、失速、熄火甚至失去控制。

因此,进气道防冰系统的设计相当重要哦~通过在进气道前缘内布置防冰管路,将压气机内的热气流引入防冰腔中,使热量传递给进气道外表面(热气防冰系统),或者在进气道前缘内布置电加热元件和加热电路,加热进气道,从而提高进气道外表面温度(电加热防冰系统),这时候,过冷液滴们就束手就擒,乖乖蒸发成水蒸气逃逸到了外部大气中喽。


· 短舱防冰设计(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在飞机起飞和降落时,发动机风扇是主要的噪声来源,通过在短舱进气道和外涵道铺设精细化设计的微孔蜂窝结构声衬,可以最大限度的吸收风扇、压气机、涡轮和燃烧室等的声能量,降低发动机的噪声水平;对于发动机尾向的喷流噪声,通过合理设计喷管构型,可以改变喷流结构、控制喷流辐射,同时尽可能减少气动损失,实现喷流降噪的完美平衡。噪声就此“慢走不送”哦~



· 短舱降噪设计(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发动机工作时,压气机、燃烧室、涡轮机匣会向短舱传递大量的热量,比如燃烧室机匣最高温度在650℃左右,而安装在短舱内成附件(燃油分配器、VBVVSVTBV等)最高只能承受200℃高温。

600℃?附件兄弟们早就中暑歇菜了,发动机还怎么工作!隔壁外涵道家里进出全是冷气,找他借点呗,这点气对他来说就是九牛一毛,外涵大哥说,你需要就用吧,不影响我性能就行,要么说,远亲不如近邻。

气源有了,怎么把气引到舱内来呢?最简单的,在外涵内壁上找个合适的位置开个孔,靠外涵和舱内的静压差把气引进舱内,这个方法简单易实现,但是引气量少,有时会满足不了附件兄弟们的需求,那就来个风斗,利用外涵总压将气流引进舱内,引气流量是上来了,但也影响外涵性能,所以还得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引气方式!

引气方案定了,就得分析分析到底能降多少度,短舱通风换热过程集合了热传递的三种方式:热传导、热对流以及热辐射,行家都知道,这几种传热方式,单独拎出来一种都很难做到准确模拟,更别说三种方式耦合在一起,再加上短舱及附件管路繁荣复杂的结构,难点就来了,简化模型,画网格,数值计算,试验一个都不能少,一个环节也不能马虎,安全第一。


· 短舱通风冷却设计(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短舱内包含了着火三要素:危险源(燃、滑油)、火源(机匣高温热表面)和助燃剂(空气),是主要火区,因此防火系统的重任主要是降低着火可能性,一旦发生着火,也能够迅速探测并确认火情,减少火焰蔓延,并及时扑灭着火!

发动机着火原因主要有:易燃物质控制不当(燃滑油管路破裂或接头密封失效导致的泄露),火源控制不当(电气附件短路、接触不良引起的火花,高温热表面),通风排漏不当或者机匣不包容。

通过设计合理的排液通道、做好舱内的通风冷却,可以极大降低火灾可能性。同时,在短舱内布局火警探测系统,并做好灭火设计,以确保探测系统迅速发现火情并及时扑灭。


· 短舱防火设计(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短舱大量使用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碳纤维复合材料结构的电阻比铝结构高很多,在未提供适当的导电路径时,雷击会对短舱结构和与其相连的电气系统、液压系统、燃油系统等构成威胁甚至造成灾难性失效

。因此,基于雷电防护设计要求,短舱复合材料外壁板均进行了闪电防护设计,不仅在壁板表面铺设铜网用以导电,还对电荷积聚传导效率低的区域设计电搭接,这样整个短舱就形成了完整的导电通道。一旦雷电击打到短舱上,壁板上的电荷可通过铜网有效地传导到周边金属结构上,金属结构再将电荷沿着导电通道传导到放电处,将电荷释放出去。

有了这样简单高效的导电路径,就能避免电荷对短舱自身结构和相邻系统造成损伤啦。


· 短舱雷电防火设计(图片来自于公开资料)

介绍到这里,小编已经被短舱“小白”的强大技能迷得七荤八素无法自拔,也请各位粉丝们保重啊!“小白”如此优秀,一定要感谢悉心培养爱护它的“舱爸”和“舱妈”们,为了让“小白”更快更好的成长,“舱爸”“舱妈”们付出了无数的心血,随着短舱队伍的不断壮大,相信“小白”未来的升级换代也绝不会让大家失望!


·


· 本期作者:周冰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