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巴渝俗子对“周昭王之死”的看法

 dongjiao1234 2020-07-26

      “周昭王之死”是历史之谜,其内容不作赘述,请网友百度周昭王了解之后再阅本文。巴渝俗子初涉西周古史,本文所述观点属于推论,不一定正确,是为了给大家启发思维而发的,不能当为真史采信,请以当今历史学界之论为真,可批评可讨论。

        周昭王之死或许是“矿师叛反”、“师侯合谋弑君”。师为矿师,即昭王留守铜矿之师,侯是指铜路转运侯。为什么周人讳言“昭王之死”?是因为西六师有人造反了,昭王是个蠢货。

(一)周王朝不敢公开举旗清算此事

      “周昭王死于西六师之手”,这属于山崩地裂惊天之事,周王室是不敢公开举旗清算的。因为西六师是西周王朝都城镐京之师,如果将周昭王死于西六师叛反一事公告天下,等于是告诉天下“西周的军事力量折损了三分之一”,这是会让诸侯和蛮夷趁机造反,作乱天下、革命西周的大事,因此周公为首的镐京内服王臣和周族国人缄口不言此事。

       叛反之师不仅是矿师一部,而是多师叛反,周王室已无力平叛。昭王第一次南征带了六师,其中王师4个师,南宫元帅所在族师和先锋中氏所在族师各1个师。先锋“中”应该是姓姬,即王师或为5个。驻镐京的军事力量只剩2个师,周公在京执政会从邦内国族中征召组建2个新王师,但是不可能调动成周八师,缘由后释。昭王留三分之一即2个王师驻守矿区,2师或分工或轮流负责监督采矿和安全保卫职司。留下南宫一族之师和中氏一族之师(中氏或为姬姓)为保路转运师,南宫元帅为曾侯、先锋中氏也为侯。

       但是南宫不是姬家本族,如此重要的资源让外族在铜路上保路转运是有点危险的,昭王不智也!此时靠2个师返京也是不安全的,今南阳市有熊姓楚国、邓国、庸国等蛮夷诸侯国,路上还有可能是遭遇楚蛮拦路打劫,比如昭王伐楚涉汉遇大兕,实际上是遭遇了图腾为兕的大兕蛮族。2个师在分成了运输旅,押运旅,斥侯旅之后,作战旅就只剩1个师的兵力,从随州到镐京的距离与朝歌到镐京的距离差不多,1个师负责安保是十分吃劲的。所以百度资料上有一句“王将返”的传信语,这是昭王在返京路上传信宗周镐京和成周洛邑“王将返”,成周或宗周则会派出1到2个师来随州市接应昭王返京。因此昭王有可能留下半个师或1个师在唐国或厉国,这是防南宫之变。若“先锋中氏”不姓姬,那这条铜路就不姓姬,昭王绝不可能留下“中”在今孝感市安陆县,因此先锋“中”应该姓姬,当然“中”姓什么并不影响“中”也会成叛军。昭王则带2—3个王师返京,此时镐京六师有2个新师,2个西六师,成周接应师是不会留守镐京的,缘由后释。镐京又得从国人中征召新兵入伍再编2个师。

        因铜矿久未运达镐京,昭王十九年第二次南征,祭公和辛伯随昭王出征。昭王认为矿区已沦陷,矿区2个师自然也就不在他的兵力之内了。铜路上有南宫、“中”及唐、厉等汉阳诸姬的3个师,但这3个师也不可能全部出征,需要留守本国,顶多抽2个师出来随昭王出征。昭王只需要带3—4个师出征,但新兵师才入伍,缺乏战力,因此又得带至少1个西六师,2—3个新兵师出征,其中祭公和辛馀靡所在的家族是要出师的。到了随州与曾国等汉阳诸姬会师,合成新六师南征铜绿,结果新六师尽丧于汉。这个时候的镐京最多只剩2—3个师的兵力,顶多只有1个老六师。所以周王朝已经没有能力公开举旗清算此事,因此周公为首的镐京内服王臣和周族国人缄口不言此事。

        负昭王尸上岸的辛馀靡是死里逃生报信镐京的唯一知情人,但周王室也不敢杀他,因为随昭王出军、回来报信的辛馀靡被处死等于是向天下昭告“昭王出事了”。周公把辛馀靡封到西戎前线当西翟侯(今甘肃陇县),这等于是送给西戎一个死人,其消息是传不到东边的。

       首先应该感谢百度“周昭王”词条维护者“小尺”为我们了解周昭王的历史资料所作出的贡献,但是我得指出周昭王的有关资料有点小小的瑕疵。对昭王伐楚的时间上说了前985年、前982年、前977年三次伐楚,这不对。昭王是在前996年即位,因此昭王十六年第一次伐楚的时间不应该是前985年,而应该是前980年。昭王十九年第二次伐楚应该是前977年,也就是昭王末年,不应该昭王二十四年第三次伐楚。《古本竹书纪年》所载的“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贯紫微,其王南巡不返”应该与昭王十九年合并,请“小尺”再审核一下是否有误,瑕不掩瑜,谢谢“小尺”,望继续刻苦钻研。

     (二)井田制逼迫矿师与路侯合谋叛反

       西周是青铜时代,在铁器没有产生之前,铜矿资源特别重要。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率师征伐殷商建立了大周王朝,武王只在位4年就驾崩了,经过46年的“成康之治”以后,周昭王在公元前996年即位第4代君王,此时西周王朝的实力相当强大。昭王伐楚蛮并不是为了开疆拓土或掠夺楚蛮人口,而是为了铜绿山的铜矿,说明昭王有心图强,但是昭王和当今学者没有理解到或遗忘了先王之制——“邦内甸服”的真义!所以自然解答不了昭王之死这个问题。

        西周王朝是实行井田制的奴隶制社会。西六师的将士在镐京是有土地的国族之人(国人、平民),是有妻儿父母的,是有私奴的。将士为国出征是要带走私奴为兵的,兵是为辅助主人“将”和“士”作战的私奴。私奴平时是给主人锄耕井田的奴隶,农闲时为主人维护制造弓、箭、刀、戈等兵器,喂养主人的马(比如汉大将军卫青就是私奴兵),自然也会铸造锻造青铜兵器。主人“士”作为国族平民,有为国出征的义务。主人参战,私奴随行作为辅兵,其粮食是由主人“士”自带的,因为主人“士”有土地,不缴租税,只纳贡赋。因此西周时期的“兵”都是“将”和“士”的私兵。1个士兵不是1个人,而是由1个士和若干个辅助作战的私奴“兵”,“将”的私兵可达几百上千人。西周的私奴不是“人”,是不在编制内的,死了多少人并不包括兵。将士才是要计数的,《尚书·牧誓》所说的“虎贲三百”是指穿着老虎皮的“将”有300人,因为那时侯没有铠甲,只有皮甲,能穿老虎皮甲的只有“将”才有资格。虎贲三百应该是指“将”级有三百,至于百等于多少,我还没去研究。就算是300个“将”,1个将统领的“士”恐怕至少100人,1个士带10个私兵,也有30万大军吧。《尚书·牧誓》里面的“千夫长”不可采信,这只能说明《尚书·牧誓》是被《吕氏春秋》时的儒生加了佐料。

        留守师将士的私奴作为“兵”同样要跟随主人留守矿区或矿路上,那么谁来种家里的土地呢?只剩女奴照顾家里的父母老少,这绝对要遭别人欺负,这必然会导致留守将士的土地被兼并,妻子女儿被抢,父母双亡,儿子能跑出来找爹都算是不错的结局了,这不是在逼着留守师叛反?

        铜路上的“中”师、南宫师、唐师或厉师同样会像见到了仇人一样杀周昭王。换成我,也不会在随州动手,而是选择在铜绿山动手,因为在随州动手,成周八师必然要来清算随州诸侯,并且矿师来不了。随州南宫师和唐厉师以及孝感师必然要放周昭王并跟着昭王到长江边与铜绿山师一南一北合围动手,而长江从西向东。到了江边,三师暴起突杀昭王师,昭王师费力渡过了江,却没想到矿二师也要杀昭王。叛反师为了搞好南边关系,为了万无一失,毕竟有可能部分姬氏一族的诸侯不愿意参与此事,把此事捅出去了也是麻烦,所以今南阳市的楚国和部分楚蛮也有可能参与了这件事,毕竟大家都需要铜绿山卖矿给他们呀!铜绿山要报仇,要买铜矿的诸侯蛮夷岂敢不卖他的账?因此从孝感市到随州市到南阳市便拉开了封杀昭王死讯消息的灭国之战。比如唐国、厉国(疑为赖国)被曾国所灭,庸国、邓国、鄂国被楚或楚与巴、秦联手灭了。

         唉。这么一个死局,周昭王不死才是怪事!当今学界是怎么了?

        我查了湖北省的铜矿分布情况,主要分布在黄石市大冶市铜绿山、大冶市东南的阳新县丰山、黄冈市以北的团风县,随州市西北的枣阳市,随州市东南的大悟县,十堰市西北的郧西县,襄阳市西南的南漳县、襄阳市西北的谷城县,孝感市以东的麻城县,大冶市以西的咸宁市嘉鱼县,荆门市的远安县,谷城县附近的丹江口市等地。这其中黄冈市、随州市、孝感市、咸宁市都在湖北东部,丹江口市、十堰市、襄阳市在湖北西部,上图所标注了部分有铜矿的市县。最新考古发现铜绿山的开采时间可追溯到夏朝早期,然而到现在都没挖完,可以想象这是什么概念,不但是体量惊人,而且铜绿山铜矿古遗址与良渚文明都有可能扯得上关系。

        铜绿山在今湖北省黄石地级市大冶县级市,南有诸越强族之国扬越,东有东夷大国徐国和句吴,北有今孝感市和今随州市的曾国、唐国、赖国(赖古音通厉,也称厉国)、鄢国等周王朝诸侯国,西边有楚蛮各部。铜绿山王师在发展壮大之前的供给保障就需要和周边合作,否则铜绿山王师就会成为没有外援的孤军。铜绿山之师只带了出征军粮和辅助作战的奴兵,并没有带驻守所需的粮食。留守铜绿山是要经常打仗的,奴兵是没时间种田的。奴兵是男的,没办法转为照顾生活起居的女奴。因此铜绿山之师在发展壮大之前被迫以铜矿来换取奴隶和粮食,需要奴隶来给自己种地的。采出来的铜矿都拿去换了,所以没办法向周王室供应铜矿了,这是被迫叛反啊!

        那么和铜绿山王师交易的又是哪些人呢?铜绿山周边存在哪些势力?哪些势力的青铜器数量出现异常或铸铜技术出现异常。青铜兵器数量增长是会成为地区强国的。昭王死后而崛起的熊姓楚国、南宫曾国以及所谓的虎方等三国明摆着是昭王之死的重大嫌疑。

         王师向铜绿山进军之前,铜绿山到国都镐京的铜路属于楚蛮各部。王师向铜绿山进军征伐了铜路楚蛮各部,若不在铜路上封建诸侯,那王师返朝后铜路又回到楚蛮之手,因此昭王在唐国论功行赏实际上是在铜路上封设承担保护铜路安全、转运铜矿的诸侯,简称保路转运侯,其职事有点类似后面唐宋时期的盐路转运使。

       (三)楚国、曾国、虎方三国有嫌疑

         楚国国都在不在南漳县都不关本案大局,南漳倒是可以挖矿的,楚国是靠交易发家的,还是靠南漳铜矿发家的,这要看南漳矿区有无古代史。并且楚国的历史是有可能造假的。因为楚国的开国君王是服事过了周王的人,楚君问”昔我先王熊绎,与吕级、王孙牟、燮父、禽父,并事康王,四国皆有分,我独无有”。楚臣回答“齐,王舅也。晋及鲁、卫,王母弟也”。这说明楚王熊绎是康王的“男”。“男”应释为“将”,或为公侯的家臣家将等多个释义,男不是爵位。熊绎服事过康王,既然当时没有公侯头衔,那便是尚未封国的将。熊绎服事康王时年纪比康王年轻得多,很可能是南宫元帅(疑为男宫氏)的前任,多半是在康王驾崩时被昭王打发出京了,熊绎在西六师中有威信,西六师受辱,楚国绝不会置之事外。楚国为隐藏昭王之死,绝对会乱编这段历史的,让东周一帮人和后世楚王都看不懂楚国的起源。

        黄冈市所在的地方与鄂州市接壤,百度词条贡献维护者“殷萌”所编辑的“鄂国”说公元前887年即位的楚君熊渠攻下鄂国封其嫡次子熊红为鄂王,并把鄂国指向今湖北省鄂州市一带。但是考古发现表明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的鄂国仍然存在,并且地望在南阳。那么鄂国怎么可能会在西周早期就跑到黄冈鄂州来建国呢?同时这个百度词条还将“鄂国”指向今随州市一带,这完全是满篇胡说。现今考古证据已摆明了鄂国在南阳,居然还不顾考古证据,却把“鄂国”一会儿指向今鄂州市,一会儿又指向今随州市,这是当今学界的怪象!楚鄂王熊红的封地不一定在今鄂州市,铜绿山在周昭王死的时候不应该称为鄂部。

        曾侯乙墓出土的文物证明曾国为南宫之国,但曾国不一定是武王分封“疑为男宫氏的南宫适”之国,而是昭王建铜路设护路转运侯的所封之国。武王伐殷商,周公旦东征,并没有将势力范围伸到长江南方的江水流域。南宫元帅作为开路先锋,被留下作为保路转运侯,随南宫元帅出征的南宫一族与矿区留守师同样要叛反。曾侯乙的青铜编钟说明曾国的铜量有点大,但是随州没有铜矿,枣阳和大悟的铜矿没有西周采掘史,量比不上铜绿山。

        封神榜里面有个人物叫南宫适,百度词条“南宫适”将曾国列为南宫适之国,我认为这是牵强附会。很多“经史传”提及南宫适或南宫子、南宫伯,这些都是基于东周《春秋》和《左传》而说的,这属于体系内部衍生说、体系内互证自证说。《封神演义》属于根据吟游诗人所创作的吟唱诗经衍生出来的小说、戏曲、说书、评书等口述文化流派,其大意是靠谱的,但细节是需要甄别的。口述变为文字是会发生变化的,南宫适应该是从“男宫氏”转变而来的,“男”的释义应该是指公侯的庶支和属下,包括从士中产生的“将”和“大夫”。宫氏之国或许与史书中的随国有关,南宫元帅封曾侯,可能是举族迁徒。南宫元帅作为铜运转运护路使而封建的诸侯国,其士兵是南宫一族之人。曾国应该是与铜绿山矿师作了交易的,曾侯乙的编钟为其一,曾国灭了唐国和赖国(赖古音通厉,因此有学者认为是厉国,但厉国另有指向),周昭王选择在唐接受朝拜并封赏,说明唐国是他信赖的姬姓诸侯国,多半是没有完全参与此事,其国内应该是内乱了的,曾国趁机灭了唐国封口,赖国(厉国)我不细说了,大家看百度。

         郧国应该在今郧阳郧西一带,鄢国、贰国则有可能是中氏,贰国有点像,因为“中”是先锋,先锋有副贰之说,孝感安陆出土的安州六器与“中氏”有关,说明中氏的封国在孝感安陆附近。

         作为青铜器制造的铸型有石范和泥范两种,石范是早期铸型,在青铜铸造业高度发达的商周时代,便被更为先进的陶范所取代。东方吴地当时仍在用石范,因此无异常的东夷各国基本上没有参与这件事。

        所谓的虎方在江西赣江东岸的新干大洋洲。但是西周时期的江西仍在普遍使用石范,因此江西地区的冶铜技术还很原始。但是新干大洋洲出土了大批铸造精美的青铜器,展示了这一地区高度发达的陶范技术,无论是铸造技术还是工艺水平,都已达到了甚为成熟的地步,并非停留在仅仅使用红铜和石范铸器的原始阶段。虎方出土了二百多件青铜容器,唯独缺少觚和爵两种中原殷商民族不可或缺的酒器,这说明虎方与中原殷人并非同族,分属不同的政治集团,有着不同的文化传统。“虎方”便是铜绿山驻守师在杀昭王之后沿着赣江去了扬越,我认为这不应该称为虎方,因为殷商的势力比西周更弱,连南阳市的殷商古国鄂国和邓国都没有达到这个能力,虎方在东夷部,而不可能出现在扬越。被称为虎,是因为铜绿山师的“将”穿了老虎皮甲,因此建议学界重新核查江西虎方与殷商虎方的关系,不要闹笑话。

         从卫星地图上看,西周王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到铜绿山的直线距离是700多公里,比到殷商王都朝歌(今河南省鹤壁市)远200公里,虽然能驾乘战车抵达,但是太远了,后勤保障是很困难的。昭王不顾井田制基本国制,妄图占有铜绿山,遥远的矿区和漫长的铜路是需要分出周王朝一半的兵力的,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如此悲惨,使周王朝西六师荡然无存。

      (五)关于氏族、部族、民族、国族

        对于西六师,我认为在昭王之死以前应该称为“姬六师”,这是姬族之师,而周八师应该是周族之师。周族是国族概念,姬族是周族的主体部族,周族包括姬族和其他部族。因此姬六师败落以后,成周不怎么卖宗周的帐,成周基本上不祭祀岐周和宗周先王,这还涉及到周厉王的太子静有可能被召公狸猫换太子了。

        “国人”是指国族之人,国族与民族的区别在于是否建立了国家。氏族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原始人群,部族是建立在血缘相近的多个氏族之上,民族是由部族发展起来的,国族是建立了国家的民族或部族。姬姓一族在未建国之前是殷商王朝时期的部族,属于诸夏民族。诸夏民族在征伐山戎与蛮夷的过程中化夷为夏,便在秦汉时期演进为了华夏民族。姬姓一族在岐邑建立了殷商诸侯国“周”,姬姓一族便转变为了“周族”的主体民族,姬姓一族包括大宗姬姓王族和小宗姬姓庶族,周族包括姬姓一族和附庸他姓部族。比如武王的母亲太姒,姒姓一族便属于周族,南宫适是武王开国大将,南宫一族也是周族。

         周族是西周国族,国族之人称为国人,国人是有土地的平民,不缴纳租税,只缴纳一罐米和一捆草作为贡赋,国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主要接受礼仪学习教育和军事训练教育,因此国人称为“士”。西周实行井田制,长、宽各百步的方田叫一“田”,一田的亩积为百亩,作为一“夫”,“大夫”、“百夫长”之名的起源在于此。1夫不等于1士,1士可以有若干“夫”田。因此在西周时期,“大夫”是排在“士”之前的。西周“公卿士大夫”的“士”应该与“卿”合为“卿士”来理解。古文没有标点符号,既可以理解为公卿、士大夫2个阶层或“公、卿、士、大夫”等4个阶层,也可以理解为“公、卿士、大夫”3个阶层,这都要根据当时的时间和社会情况来甄别。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