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华传奇:“三补三泻”,妙在其中的传世奇方

 新用户10205316 2020-07-26

“六味地黄丸”凭什么被称为“中华奇方”、“传世奇方”呢?它到底神在哪里,乃至被历代医家推崇备至。

小编今天就从它的诞生和六味中药相生相成、分工明确的神妙医理方面为大家做一个全面的分析。

这个方子是由被称为“儿科之圣”的北宋儿科学家钱乙钱仲阳所创建。创方之初是专为儿童使用的专方。但经后世医家临床试用,发现对成人也有非常好的疗效。发展到最后,甚至成了一些人的保健品。使其成为在中国知名度最高的中药医方。

我们就从一个经典医案谈起,来全面介绍这个神奇医方。

这一天,钱乙刚刚回到家,因为他当时还干着太医院院丞这个职务,所以非常忙。天色已晚,就在这时,忽然有人来请,是东京汴梁城的王先生家的小孩得病了,钱乙最怕听到小孩被病痛折磨,所以来不及吃饭,赶紧去到王先生家。

王先生家的小孩得的病症是“睡露睛,手足瘈疭而身冷,上吐下泻。”就是说睡觉半睁着眼睛,手脚抽筋,身上发冷。钱乙上前号了脉,诊断了一下,然后问道:“前面的医生开的什么药”?这时旁边站着的一个人,表情很不自然。见钱乙发问,不得不回答道:“我见孩子上吐下泻,一定是邪气侵入体内,因此用了泻下药,想把邪气泻走,没想到小孩就虚脱了”。

钱乙听了,叹了口气说:“此慢惊也”。

中医里面把惊风分为急惊风和慢惊风,而西医则通称为小儿惊厥。临床表现为抽搐、昏迷。所谓急惊风,中医认为属阳、属实症,发病迅急。比如小孩发高烧,突然就抽风,然后昏迷,这就叫急惊风;所谓慢惊风,乃身体虚弱所致,发病缓慢。

钱乙把此类病分为急惊和慢惊。后来医者又加入风字,称为急惊风和慢惊风。钱乙这种分类法,直到今天还在用。

钱乙开了方子:瓜蒌汤。“即开目而身温”,效果马上就出来了。

钱乙走后,家长就有一个问题,孩子很长时间没有大小便了,这是不是钱乙的方子有问题啊?

为此他询问了别的医生,他们则说:“孩子没有大小便我们能治啊,大便不大便的,以后再说,没有小便我们可以给他利尿啊”。于是就给开了方子:“八正散”。药性苦寒,有利尿的功效。

其实孩子前面已经被其他医生开的寒凉的药给伤了,这钱乙的药服下去,刚有一点起色,这又马上给他服下了寒凉了八正散,这孩子能受得了吗?“数服不利,而身复冷。”几服下去,不但没起作用,身体又发冷了。

这下王先生可吓坏了,赶紧又去请钱乙。

钱乙就问王先生怎么回事?王先生就把给孩子服用八正散的事说了。钱乙听罢,说道:“不当利小便,利之必身冷。”王先生一听,“正是,身体已经凉了”。这时,王先生对钱乙佩服不已啊,人家钱乙还没问就知道了小孩儿的身体状况,看来不愧是名医啊!

钱乙对王先生说,这个病你不能着急啊,孩子本来就上吐下泻,排出了很多东西,又用了寒凉的药,泻得更多,腹内已经空空如也。体内没有津液和食物,怎么会有大小便呢?首先要恢复几天,等到孩子正气足了,自然可以进食了。幸亏这孩子胎气很足,因此才能保住性命:“幸胎气实而难衰也。”

钱乙经过思考后说道:先把脾胃补好再说。并开出了自己首创的方子:益黄散。让孩子一个上午连服四副。等到了中午,孩子就已经能够进食了。可奇怪的事发生了,孩子能出声,能喝药,就是不会说话了。大人想方设法逗他,但他就是不说话。

钱乙告诉王先生,不用着急,由于泻大便,导致孩子脾虚;又利小便,导致孩子肾虚。现在是脾补足了,但是肾还需要补。等到补完肾,孩子就可以说话了。

钱乙这句话把别的医生给搞糊涂了,孩子能不能说话和肾有什么关系啊?

于是钱乙开出了方子:地黄丸。这就是今天我们家喻户晓的传世奇方:六味地黄丸。

几副药服下去,王先生家的孩子已经完全康复了。

这个方子名为六味地黄丸,顾名思义是由六味中药组成,分别是:熟地、山茱萸、山药、丹皮、茯苓、泽泻。

清代医家王晋山更进一步研究出,这个方子不仅有六味中药,而且每味中药都有自己独特的味道。中医药讲究“性味归经”,早在《黄帝内经》里面就有记述:“精不足者,补之以味”。“味”特别重要。这六味药分别主管苦、酸、甘、咸、辛、淡六味。

六味地黄丸第一个字为“六”,五行上讲“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一”和“六”都是成水之数,著名的藏书楼“天一阁”就是要用“天一生水”来防止火灾。但即便如此,还是发生了几次火灾。后经高人指点,在天一阁的前面挖了一个池塘,才最终消除了火灾隐患。

古人对“数”的运用非常有讲究。比如北京城有九个城门,并设有九门提督。“六”之数可以用于补肾水,故而名字上加“六”。名字就成了“六味地黄丸”。

这个方子其实是脱胎于医圣张仲景的《金贵要略》里面的肾气丸,又称为“金匮肾气丸”。医圣原来的方子有八味药,多了附子和桂枝(肉桂)。

钱乙认为小孩子生发的阳气特别足,而且每天都在成长,我们常说“见风就长”,也包含阳气的生发。所以小孩子不缺阳气,缺的往往是阴气。因此钱乙去掉了专门补阳的两味药:附子和肉桂,这就非常适合于小孩的体质。

过去中医开方非常讲究“君臣佐使”。针对病因或主症的主要药物,为君;辅助主药发挥作用的药物,为臣;治疗兼症或消除主药副作用的药物,叫佐;引药直达病所或起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为使。

就和带兵打仗一样,每味药都有明确分工。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里,每味药的分工是相当严密的。

六味药的含量分别是:熟地8钱,山萸肉、山药各4钱,茯苓、泽泻、丹皮均为3钱。

君药为熟地,是由鲜地黄炮制而来。鲜地黄的作用是清热、凉血和滋阴。鲜地黄经炮制以后变成了熟地(黄)。药性就变了:清热的作用降低,凉血的作用也降低。药性变为温:滋阴养血益精添髓。变成了滋养肾阴的药了。

君药熟地带兵8钱,占领的主阵地为肾经。把粮草弹药运送到肾经,把肾经的营养补足了。

臣药山茱萸是山茱萸树的果实,晒干后制成。咬上去会有发酸发涩的感觉,味道不错。“色赤入心(经),味酸入肝”。主要用它来滋补心阴,滋补肝阴,收涩肾经。她带兵4钱,主要占领阵地是心肝肾三经。

民国名医张锡纯认为,山萸肉可以收敛元气,遇到元气虚脱大汗淋漓的患者,他会重用山茱萸。有时能用到几两重。再配龙骨牡蛎,一碗下去,元气即可恢复。凡遇到危急病症患者,必用山茱萸。

再看另一位臣药山药,带兵4钱占领阵地为肺、脾、肾3经。山药色白入肺,味肝入脾,补肺阴、脾阴,具有固涩肾精的作用。诸如小孩遗尿,老同志尿有余沥、尿失禁等等,经常吃点山药,有收敛的作用。

熟地、山萸肉、山药补了心、肝、脾、肺、肾,五脏的阴全给补了。由此可见,六味地黄丸不仅仅是补肾的药。

熟地、山萸肉、山药,各带兵马粮草去占领阵地。但是问题来了,首先是肝经那儿,肝火旺盛。这样的话粮草过去了不安全,得赶快去灭火。于是派遣牡丹皮(丹皮)带兵3钱去灭肝火。丹皮可入肝经的血分,能去肝火。肝火去了,粮草过去才能安全。

这时脾经那儿又发出了求救信号,他那有水湿,这样的话粮草过去也不合适,于是派遣茯苓带兵3钱,前去把水湿泻掉,如此一来,山药再带着营养物资过去也就合适了。

而最紧急的求救信号来自于肾经。肾经是主战场,君主之药熟地已经带兵8钱过去了。但是肾也有水湿,而且肾水很大,于是派专门的工兵泽泻去泄水。“泽泻”,顾名思义就是能把大泽的水泻掉。她把肾经的水泻掉了,这样熟地带的战略物资也就安全了。

六味地黄丸,这个方子,心肝脾肺肾五脏之阴全补。不止是补肾阴。清朝著名医家叶天士说:补五脏之阴,让五脏之阴都归于肾,这就很全面。

三味药主补,三味药主泻,所谓“三补三泻”。如此,补之后不至于壅滞。这本来是为小孩创建的方子,但慢慢地人们发现,大人也同样有效。这就靠疗效说话了。到了金元时期,这个方子已经用于成年人了。

“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在《医学发明》里面说:“肾气虚,久新憔悴,寝汗发热,五脏齐损,骨蒸瘦弱虚烦下血”等皆可用此方治愈。

六味地黄丸专用于阴虚有热的症状,试用范围越来越广。到了民国时期,终于奠定了滋阴清热第一方子的地位。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