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搜话题:火星探测器为什么取名“天问”?第一时间解读火星探索 4 大热点问题

 星光闪亮图书馆 2020-07-26

今天中午 12 时 41 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引发全民关注。火星探测器为什么取名为“天问”?“天问一号”之后,我国下一步的深空探索瞄向哪里?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有多波折?同样紧盯火星的马斯克到底是一个航天爱好者,还是一个骗子呢?《科学史评话》主播吴京平老师动用他积累多年的航天知识,为您深入解读以上 4 个问题。 

1

为什么叫“天问”?

此前,我们曾经搞过一个火星探测器,叫做“萤火一号”。本来是搭车,跟俄罗斯的探测器一起发射去火星,但是后来俄国的火箭翻了车,两家的探测器都毁掉了。我看网上有人说,这都是萤火这个名字不好,“萤火一号”这个名字是来自于火星的古称“荧惑”,寓意不太吉利。

大家可能知道一个词叫“荧惑守心”,其实就是火星刚好运行到心宿二大火的附近。两颗红色的星星,在南方的天空非常显眼。这就是所谓的荧惑守心。古人把红色和战争以及流血联系到了一起,所以两颗红色的星星扎堆,当然是大凶。

不过我们都知道,这是古人对火星的一种固有的观念。我们现代人对火星的印象就比较好,火星是我们人类最有可能登陆的行星,甚至是最有可能大规模移民的行星。所以火星上非常热闹,各国探测器都往火星跑。我们中国人当然也不能落后,这个热闹我们当然也要凑一凑。不过火星仅仅是我们国家深空探测的开端,从探测器名字的就能感觉得到。

这一次,我们就不再使用萤火这个名字了,而叫做“天问一号”。“天问”这两个字来自于屈原的长诗,这个名字含义非常丰富,并不局限与这次对火星的探测。将来对于其他天体的探测,一样也可以用这个名字,序列号往下排就行了。所以,我们从这个名字的改变就可以看出我们中国人的志向已经不限于火星这个近邻了。太阳系要探测的东西还多着呢。

“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概念图

2

我国的深空探测走到了哪里

我们此前已经发射了好几颗嫦娥探测器,玉兔 1 号和 2 号现在还在月球上呢。玉兔 1  号已经完成了自己的任务,玉兔 2 号月球车正在月球的背面到处溜达呢,但是大家可能忽略了此前的嫦娥 2 号。嫦娥 2 号也很神勇,一开始,嫦娥 2 号在环绕月球的轨道上给月球拍照。后来地面控制人员一杆子把嫦娥 2 号捅到了 150 万公里的拉格朗日点上,月球不过是 38 万公里的距离。我当时听到这个消息,还是挺开心的,这说明我们的深空探测能力是跨进了一大步。只是当时想不到,这是为日后的鹊桥中继卫星做技术准备。玉兔 2 号在月球背面溜达,必须靠在拉格朗日点上绕八字飞行的鹊桥中继卫星来中转无线电信号。

但是,更想不到的是,又过了一阵子,嫦娥 2 号居然一下被捅到 700 万公里之外,去探测一颗叫做塔尔图斯的小行星。能飞那么远不仅仅是个动力手段问题,还是地面测控网的能力问题。飞 700 万公里不跑偏,这需要非常深的控制技术。

“嫦娥 2 号”探月飞行器

现在,我们有了大推力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我们的探测器要跨越的可就不是 700 万公里的距离了,而是要跨越 5800 万公里。这还仅仅是直线距离,探测器是不可能走直线的,必须走霍曼转移轨道,实际走过的路程已经上亿公里了,这是更大的跨越。但是,即便是完成了发射,探测器进入了霍曼转移轨道。未来的路还长着呢。因为飞到火星还要走好几个月。进入火星的引力范围还有减速过程,这样才能被火星捕获。而且还要完成一次变轨,从绕着火星的腰转圈圈,变成从头到脚竖着绕圈圈。我们只有耐心等待,等着探测器发消息回来。

火星其实只是太阳系深空探测的第一步,火星以外还有小行星带,小行星带里面还有好多的“歪瓜裂枣”等着我们去探测。火星的两颗卫星非常小,估计就是从小行星带里俘获的。小行星带以外就是巨型气体行星的世界啦。木星和土星都有非常庞大的卫星家族,我们是不是也要去看看?欧罗巴星的冰层下边到底是什么样子的?难道我们就没有好奇心吗?

3

人类探索火星的历史有多波折

首先要明确一个前置知识,要想去火星,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去的。探测器必须提前起跑,走特殊的霍曼转移轨道,时间上刚刚好能和火星相遇。所以,每 26 个月有一次发射窗口。错过了这个时机,就只能再等 26 个月。美苏两国作为世界航天技术最强的国家,上世纪 60 年代初就开始展开对火星的探测了。他们通常是在发射窗口期内,相隔几天发射两个探测器,这就是为了双保险。但是那个时代技术太简陋,往往是双保险都保不住。

1960 年的 10 月份苏联接连发射了火星 1A 和火星 1B,结果这两个探测器在地球轨道上就出了问题。

1962 年苏联不死心,又发射了 3 颗探测器,第一颗失败了,在近地轨上丢了,这种不成功的探测器,苏联从来不会承认它的真实用途,编号是卫星 22。第 2 颗探测器倒是比较顺利,成功进入了去火星的轨道,所以这颗探测器又一次被命名为“火星 1 号”。苏联为了隐藏前一次的失败,经常会重复使用同一个名字,有时候弄得外界也是稀里糊涂的,怎么又出来个火星 1 号?这颗探测器飞到一亿公里以外失去了控制,变成了一颗人造行星,绕着太阳转圈圈去了。第三颗编号叫做卫星 24,说白了,这个探测器进入了环绕地球的轨道,但是没能踏上去火星的路,你看名字就知道了嘛。

1964 年,轮到美国人发射火星探测器了,他们发射了水手 3 号和 4 号。水手 3 号顺利上路,但是喷气推进实验室的控制人员发现水手 3 号的太阳能电池板没有反应。其他设备倒是正常,估计是一个保护罩没能扔掉。只靠探测器上的电池是坚持不了多久的。最后水手 3 号就没了消息。水手 4 号倒是一切正常,从火星旁边飞掠而过。这种探测器是没有能力在火星引力范围内刹车减速,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不过水手 4 号第一次拍到了火星的照片,用无线电发送回了地球,现在看来,照片质量比最差的复印件还要毛糙。但是这已经是划时代的了。

“水手 4 号”拍摄到的最佳照片,能看到陨石坑

美国的科学家们看到照片以后,顿时心里拔凉拔凉的啊。火星上那么多的陨石坑,说明火星的大气层太稀薄了,陨石掉进火星大气,根本就无法全部烧光。水手 4 号上的仪器也没能检测到火星的磁场,看来火星的气候比原先预料的要差得多,不太可能像地球这样生机盎然。

1964 年,苏联也发射了一颗探测器,名字就叫“探测器 2 号”。在 1965 年从距离火星 1500 公里的地方掠过去了,可惜这个探测器已经失控了,根本不听话。苏联又一次失败了。

1969 年,美国发射了水手 6 号和 7 号,主要是给火星拍照片,顺便分析一下火星的大气成分,探测一下火星上是不是有生命的迹象。水手 6 号先上路,也就先到火星,所以 NASA 可以根据水手 6 号发回的照片,分析一下哪里是重点,有针对性地为水手 7 号安排探测任务,所以水手 7 号拍的照片普遍更清晰。

不管怎么说,水手 6 号和 7 号引发了有关火星知识的一场革命,原来火星大气的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水蒸汽不能说完全没有,但是少得可怜。火星的南极冰盖的主要成分是干冰。地球上观测到的那些黑色线条,让人误以为是运河的玩意儿,其实根本就是天然的产物。由此,地球人对火星人的美好想象完全破灭了。

苏联在 1969 年也发了两个探测器,但是全都炸了,苏联对火星的探测基本上可以用“扎心”来形容。

1971 年,这回轮到美国人扎心了,水手 8 号掉进了大西洋,但是水手 9 号表现很不错。在火星轨道上转了 1 年,发送回了 7329 张照片,覆盖了火星表面 80% 的面积,对人类了解火星大大推进了一步。水手 9 号拍摄到了超级壮观的“水手大峡谷”,发现了最高的奥林匹斯山。这座山是个火山,火山口直径 80 公里,比周围的地面高出 2.6 万米,无愧于太阳系第一高峰的美誉。

壮观的“水手大峡谷”

苏联人当然不会放过这个窗口期,他们打算发射 3 颗探测器。第 1 颗犯了个低级错误。这颗探测器本来应该在入轨以后 1.5 小时以后就开始进入转移轨道去火星,结果定时器设错了,要 1.5 年以后才上路。所以这颗探测器事实上是永远离不开地球轨道了,所以编号是“宇宙 419”号,这又是一个掩盖实际用途的编号。

不过随后的火星 2 号和火星 3 号就比较顺利了,它们俩真的飞到了火星附近,进入了环绕火星飞行的轨道。火星 2 号释放了一个着陆器,但是降落伞没打开,像石头一样摔扁了。火星 3 号释放的着陆器倒是第一次实现了在火星表面的软着陆,但是 14.5 秒以后就没信号了,就连照片都来不及发送。

还好,两个探测器本身没问题。它们连续工作了 9 个月,本来想好好地而给火星拍个照,无奈火星不给面子,沙尘暴遮天蔽日,席卷了火星表面,什么都看不清楚。

1973 年,苏联铆足了劲,发射了 4 枚探测器,火星 4 号、5 号、6 号、7 号。4 号打了水漂,电子元件失效,导致从火星旁边掠过,没有停留。火星 5 号入轨 9 天就 Game Over ,失联了。

6 号倒是蛮成功的,释放的着陆器通过火星大气的减速,速度减少到每秒 600 米,然后打开降落伞减速,过程还算顺利,一边降落一边发送信号。到了最后一步,抛弃降落伞,开反推火箭缓冲。结果着陆器墩了一下,墩坏了,没信号了。苏联人赶紧分析发送回来的数据,看看到底怎么回事儿,结果一看全都是乱码,看都看不懂。估计在落地前,电子线路就出问题了,不是最后那一下给墩坏的。

7 号也发丢了,千里迢迢飞到火星附近,释放着陆器出问题。探测器自己也不知道飞到哪儿去了。

到了 1975 年,美国发射了 2 个海盗号探测器,对火星做了深入的考察。这两个探测器都带了着陆器。海道 1 号一直工作到 1980 年,着陆器更加坚强,从 1976 年的夏天着陆成功开始,一直工作到 1982 年,足足干了 6 年时间。最后还是因为错误的指令,导致着陆器失去了信号。海盗 2 号没那么幸运,1978 年就不工作了。海盗 2 号的着陆器在火星上工作了 3 年多。尽管不如海盗 1 号,也比苏联人强得多。

当时科学界对火星的了解,全是通过这两对探测器来获得的。两个探测器从火星发回了大量的照片,科学家们看到了火星上有高山,有平原,有河谷冲刷的痕迹。尽管没有水,但是仍然能够识别出某个山头曾经是个小岛。遥想当年,也许火星上也曾经大雨滂沱,激流汹涌。那么火星上有生命吗?海盗号当时没有发现任何有机物的迹象。

对了,海盗号发回的照片里面就有那张著名的“火星人脸”,这可能是海盗号探测器给公众带来的最深的印象了。着陆器也发了大量的照片,你想想,足足蹲在火星上 6 年,其他研究花不了多少时间,地震仪摔坏了不工作,除了拍照片,还能干啥?我们第一次看到原来火星表面就是个“生锈”的世界,刮起的沙尘暴能席卷整个火星表面。

著名的“火星人脸”
高清镜头下的“真实面目”

尽管海盗号探测器非常成功,甚至是物超所值,但是在整个 80 年代,大家都不舍得再花钱了。海盗号前后花了 10 亿美元,换算成今天的价格,恐怕 100 亿都打不住,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所以,火星探测就此沉寂下来了。苏联曾经在 1988 年发射探测器去探测火星的两颗天然卫星,这两个天然卫星是标准的“歪瓜裂枣”,估计根本就不是亲生的,火星应该是它俩的“后妈”。不过,苏联人的运气一如既往地差。一颗探测器发丢了,另一颗探测器虽然进入了火星环绕轨道,但是还没来得及看一眼此行要拜访的目标——火星的卫星福波斯,就再一次失联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苏联自己的寿命也都剩不下几年了。

1996 年,俄罗斯联邦认为 1988 年发射的那两颗福波斯探测器还是不错的,照着原来的图纸做改进就够用了。结果这一次是火箭不灵,第 4 级火箭工作不正常,最后探测器烧毁在了大气层里。

进入 90 年代以来,美国人其实也遭遇过失败,比如 1992 年的火星观察者就失败了,在进入环绕火星轨道的前三天,探测器失联了。1996 年,美国人发射了火星全球探勘者,这颗探测器倒是非常成功,足足工作了 7 年。1996 年,还发射了火星探路者,这个探测器带了一个着陆器。火星探路者号降落是依靠安全气囊,就像个皮球一样在火星表面蹦了好久。这可以算是一种独树一帜的降落方法。这下好了,相隔 20 年,人类又一次把着陆器扔到了火星表面,而且这次还带了一个火星车。火星车可以溜溜达达地到处转悠,比以前的探查范围大多了。

1998 年,发射窗口再次来临。不过这一年是火星探测的灾年。这一年,日本的希望号探测器,美国 NASA 的火星气候卫星、火星极地登陆者探测器全部失败。最倒霉的是“火星极地登陆者”,纯粹是因为公制和英制单位搞错了才导致反推火箭在离火星表面 40 米的地方提前关机,探测器就这么结结实实地摔扁了,太可惜了。本来这个探测器还携带了一个深空 2 号撞击器,这东西本来就是用来撞击火星地表,探查土壤的。结果呢,果然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头了。撞倒是撞了,但是从此没了信号,估计是撞坏了吧。NASA  推测了几个原因,是不是路上没电了,忘了充电?是不是撞击地点不是松软的土地,而是石头?各种可能性都有吧。

美国人时来运转,在进入新世纪以后,手气非常顺。2001 年火星奥德赛号发射升空,第二年到达火星。这家伙也是个长寿的卫星,主要探测火星南北极冠,探测火星上的云,探测沙尘暴,还带了红外摄像机,用来探测火星上的矿物。火星奥德赛还有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 2003 年发射的勇气号和机遇号火星车提供无线电转发服务,而且还承担为 2008 年发射的凤凰号火星探测器寻找着陆点的任务。凤凰号着陆在了火星的北极,发现了火星表面有水,还发现了高氯酸盐。

火星奥德赛号

欧空局发射的火星快车号成功了一半,探测器成功进入了火星轨道,但是释放的小猎犬 2 号着陆器则失败了,其实这种事儿出了很多次。开始一切正常,落到火星表面就没了消息。后来有美国的探测器拍到了照片,可能是太阳能板没能打开,着陆器没电了。不过留在轨道上的火星快车还是有重要的发现,那就是火星上居然有甲烷,虽然量很少,但是非常重要。因为火星很小,根本无法靠引力束缚住甲烷这样的气体,很快就会逃逸光。但是火星上还是有一些甲烷的,那么这些甲烷从哪里来?是不是有一种机制能够在火星上制造甲烷呢?难道是生命现象?现在还不好下定论。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俄罗斯在 2011 年又做了一次努力,想把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发向火星,但是又失败了,连带我国搭便车的萤火一号一起掉进大气层烧掉了,看来还是不能搭俄罗斯的便车,他们在探测火星方面,一直在走霉运。

搭载在“福布斯-土壤”探测器内部的萤火一号

美国的好奇号倒是取得了成功。好奇号对火星大气中的甲烷进行了研究,发现几乎是 0,似乎火星上没有生命的迹象。不过这个话不能说死,毕竟有些生命活动是不会释放甲烷的。好奇号还发现火星土壤里的含水量还比较高,比过去预计的高了很多。这当然是个好消息。

2013 年,印度发射了一颗火星轨道探测器,印度人也就是尝个鲜,搭载的仪器也很普通。当然,他们发成功了,这件事很值得自豪,更值得印度人自豪的是,这个火星探测器是有史以来最便宜的一个,妥妥的第三世界范儿啊。美国人可就财大气粗多了,他们发了一颗探测器,专门去研究火星大气为什么这么稀薄。

2016 年,俄罗斯和欧空局合作,发射了一颗火星微量气体任务卫星。这是俄罗斯终于靠谱了一次,质子火箭没有掉链子。卫星顺利进入了环绕火星的轨道,但是释放的着陆器又一次失败了。估计欧洲人和俄国人都已经习惯这样的结果了。
2018 年美国发射了洞察号火星探测器,美国人手气总是比较顺。这个探测器的目标就是研究火星内部是不是还有热流辐射出来,说白了就是探测火星肚子里还有没有热乎气儿。需要在火星上打一个洞。把探杆打进地下,要不然怎么叫“洞察号”呢。什么事儿太顺利了,总是让人不放心。果然,钻探碰上硬骨头,看似松软的土壤下面居然有不少石头,打洞就是打不进去,慢慢来吧。

4

马斯克是真正的航天爱好者,还是骗子?

2001 年的时候,Paypal 快要上市了。马斯克的另一个朋友阿迪奥也是搞互联网的,不过当时他的公司以 8800 万美元的价钱卖掉了。他成了个有钱但是没事儿干的富翁。俩人一起去长岛度假。在回纽约的汽车上聊起了太空飞行和火星的话题。马斯克来劲了,他觉得 NASA 应该在筹划登录火星的航天计划,结果在 NASA 官网上查来查去没找到。都是一些有关探测火星环境的探测器,压根就没有载人上火星的任何构想。NASA 的政策说白了就是“只准看,不准摸”。

所以马斯克突发奇想,NASA 不做,我们来做嘛。我们可以发射一点花花草草去火星,先看看植物能不能存活。他的朋友觉得可以带一些小白鼠去火星。反正两个人就这么开始聊,最后马斯克和朋友决定真的去把这件事儿做出来,成立了一家“火星绿洲”公司。

埃隆·马斯克

他俩是航天小白,所以需要业内人士给予指点。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曾经在喷气推进实验室工作过的坎特雷尔,这个人后来在多家航天企业工作过,现在自己开了一家航天技术咨询公司,这个人是个内行。

大家一查资料,发现当时美国最便宜的波音德尔塔 2 型火箭也要 5000 万美元一枚。太贵了,他们买不起。去欧洲问问,欧洲的阿利亚纳火箭也不便宜。

美苏两国曾经签署过限制进攻型战略武器的相关条约,两国最先进的导弹都要销毁。但是这些火箭都是好东西,与其销毁,不如拿到民用市场来发射卫星。所以,马斯克他们直奔莫斯科,和拉沃切金设计局的人以及宇宙运输航天公司的人一起拼起了伏特加。俄国人也喜欢在酒桌上谈生意。他们有一种叫做第聂伯河的运载火箭。其实就是 SS-18 洲际导弹改造而成的。这东西果然比美国人的火箭便宜得多,但是价钱仍然很高,据说 1 枚要 2000 万美元。马斯克他们去了 4 趟莫斯科,不知道喝掉多少伏特加,最后还是甩门而去,没谈成。

马斯克最后想一想,火箭是什么?到底哪儿值钱?那一堆铝合金钛合金值钱吗?那一堆碳纤维值钱吗?燃料又能值几个钱?火箭的材料成本只不过占开发总成本的 2%,而这个数字远远低于其他机器类产品的材料成本比例。所以,火箭的成本肯定可以大幅降低。

那么火箭为什么这么贵呢?因为航天之路充满了未知,消灭未知需要海量的资金。所以,航天事业一开始都是依靠国家的力量,不知道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才有一点点进展。对于美国来讲,他们在冷战时期为了登月计划,花钱几乎就像流水一样,把前面能踩的坑全都踩了一遍。NASA 就像是一个非常优秀的教练员和裁判员,把一个个难题抛到了技术人员的面前,每解决一个问题,美国的整体工业实力就上升一大截。从水星计划到阿波罗计划,再到后来的航天飞机计划。已经为美国锻炼出一支世界第一的航天队伍。美国的企业人员流动频繁,跳槽是家常便饭,这些搞火箭的公司当然也不例外,所以航天技术开始在全社会扩散。所以,大量的技术由航天领域溢出,开始白菜化。

到了马斯克时代,他所面临的可不是当年到处充满未知的时代了。很多事情已经有了答案,而且价钱不贵。火箭发射一次,燃料只要 20 万美元。但是火箭报价却要上亿,这其中的水份大了去了。其实燃料的消耗并不比飞机高多少。但是为啥飞机票就便宜呢?因为飞机是重复使用,火箭是打一发就扔。要想降低成本,重复使用就是必由之路。

马斯克开始拼命恶补有关火箭的一切知识,他打算自己来造火箭,造能重复使用的、便宜的火箭。他把能买到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就连大学课本都没有漏掉。但是靠他们这几个人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到处挖人。最重要的火箭设计师穆勒就是他从 TRW 公司挖来的。TRW 公司是美国著名的防务承包商,他们帮助阿波罗计划开发过登月舱的反推发动机,也开发过美国当时最大的氢氧发动机。但是后来美国政府不给钱了,这个发动机项目黄了。穆勒憋了一肚子气,索性就跳槽了,到了马斯克的 SpaceX 公司。

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

美国的火箭爱好者也是成千上万。有些人就在家里弄点橡胶,掺杂一点氧化剂,自己做固体火箭的药柱。弄个火箭打到几公里十几公里的高度,拍个照发回来分享,都是非常令人愉快的事儿。别看穆勒是火箭工程师,亲自参与过 NASA 的项目,但是他平时自己也爱鼓捣小火箭。他在加州莫哈维沙漠里发射过自己设计的简易液体火箭。所以,他们对火箭是真的喜欢,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工作。

穆勒为在 SpaceX 公司设计出了梅林发动机。这个发动机并没有采用当时最尖端的“分级燃烧”技术。而是采用了比较简单的燃气发生器技术。这样做是为了便宜,也为了可靠。一个初创公司,先从简单的事儿做起。虽然这个发动机技术并不新鲜,但是推重比很高,而且能够深度节流。啥意思呢?就是能压低到只开 40% 的油门。别的发动机要么全开,要么关掉,开小了油门是会熄火的。这个技术恰恰来自于当年登月舱用的那个下降反推发动机。那个家伙的节流能力甚至到 30%,可见 SpaceX 的技术其实是来自于前人打的基础。

压低油门真的有这么重要吗?当然啦。你听我慢慢说。梅林发动机的推力不算大。需要9 台发动机才能把猎鹰火箭送进太空。其实航天界有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火箭发动机还是少一点好。当年苏联用来登月的 N1 火箭,第一级捆绑了 30 台发动机。控制电脑无法协调这么多的发动机,顾此失彼。一台发动机出现振动会影响到其他发动机,再加上 30 台发动机的燃料管道错综复杂,这又平添了不可靠的因素。N1 火箭的 4 次试验全部失败,炸得苏联人刻骨铭心。

所以,当一些人看到猎鹰火箭居然捆了 9 个发动机,都觉得马斯克走上了歪路。谁也想不到,马斯克是个玩捆绑的高手。特斯拉电动车就是依靠几千颗 18650 电池提供动力的,人家把几千颗电池的充放电管理得非常好。到了猎鹰九号火箭,他还是这么玩儿的。当然,现在的计算机技术也不是当时的苏联能比的。

猎鹰火箭这么做,其实有一个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回收。火箭的壳子本身是非常轻的。火箭的第一级把上面的部分送入太空以后,燃料基本上烧光了。要想反推减速,不需要那么大的推力,只需要开 1 台发动机就够了,而且还需要这一台发动机憋小油门,这也只有猎鹰火箭做得到。其他的火箭发动机太大了,要么全开,要么不开。推力大小实在是不合适。所以,猎鹰火箭不需要像航天飞机那样带着个无用的翅膀,只要多带一点燃料就够了。因为猎鹰火箭需要携带额外的燃料,必然挤占了一部分载荷的份额。所以马斯克疯狂给猎鹰火箭减重。从这个角度来讲,马斯克是激进的。

可是火箭开反推倒退着飞回地面,这个控制难度非常高。马斯克其实也不是白手起家。麦道公司先前做过一个实验火箭叫做“DC-X”,这个家伙是个三角锥形,已经测试过垂直起飞,飞到 100 米的空中悬停,然后横移 40 米,再缓缓降落。其实这个技术早就有了。所以啊,我们不要以为马斯克是突然蹦出来的,他是充分浸泡在美国这个技术环境之中,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获得的成功。

美国人先前的航天飞机也是一个在技术上非常超凡脱俗的产物,NASA 原以为像这样重复使用的大卡车总该便宜点,可以一年发射几十次吧,哪知道这个号称重复使用的东西居然更贵,就连财大气粗的 NASA 都养不起了。所以有很多人开始质疑马斯克,火箭的重复使用真的能省钱吗?马斯克还真的做到了,人家发射报价已经是西方世界最低的了。而且重复使用已经是家常便饭。你可能会看到某些猎鹰火箭的第一级居然还带着上一次烧蚀的痕迹就重新站到了发射台上。为了省钱,马斯克连表面功夫都省了,蚊子腿也是肉啊。

猎鹰火箭回收已司空见惯

马斯克真的成功了,他的成功是商业上的成功,因为火箭不再是必须靠国家的力量来研发的东西,商业公司也能玩得很溜。当然,这并不是说国家不重要,相反,国家是在背后默默支撑,国家付出的努力是在外人看不到的地方。是国家完成了从 0 到 1 的突破,从 1 到 100,还是交给马斯克这样雄心勃勃的企业家去干吧。

马斯克说到底还是个企业家。比如说星链计划,从构想来看,的确是非常宏大,技术上有突破,商业上有巨大的价值,还可以给自己的猎鹰火箭制造出足够的需求,实现商业上的良性循环。可是星链计划对地面上的那些大望远镜来讲,却是致命的,给天文观测带来了抹不掉的障碍。从这一点上讲,马斯克的行为和那些“偷排污水”的工厂没什么区别。商人的优点他有,缺点他也有。马斯克如何解决这些挑战,我们等着看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