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凡人自传(3)

 何初心 2020-07-26

二姐53年前写回家的信稿

今年的父亲节,外甥在怀念其父母的时候,翻出了他们收藏的照片和生前的记事本等。他选了几张拍下来发在了朋友圈,我看了也引起了诸多回忆。下图是其中一页他妈妈(即我二姐)写回家的信稿。(图片被禁)

这是文革开始后的第二年二姐写回家的信。

二姐只在番禺农村读过三年小学,1957年回广州后就没上过学,十多岁的女孩就跟着妈妈一起找工作做。所以,信写得很短且有点难看,但在我看来,信息量不少。我先整理一下用规整的字体打出来,然后写写我的感想。

亲爱的爸爸妈妈:你们好!

想念你们!近日各人身体好吗?工作生活一切顺利吧!

妈妈,您寄来的五元我收到了,我现在一切平安,请勿挂念。现在是农闲,主要是除草。因为下雨,比起以前我都很少开工。

妈妈,现在广州这么乱,国生有没有上班呢?亚爸有没有开工呢?家姐有没有上班、国辉有没有上学校呢?

就写到这里吧。

祝你们身体健康、生活顺利、心情愉快!         细女

                                           1967/8/17

为什么二姐只在番禺农村读了三年书呢?那是因为建国初期,城市经济缺乏活力,1951年开始渐渐无法支撑越来越膨胀的城市人口,于是国家号召城市居民回乡生产、支持土改运动,回乡的可以领到一笔补助。1952年我大家姐其实还没有到成年人的年纪,她失业了,而我父亲是补鞋匠,国运萧条,能有多少人穿皮鞋呢?生活越来越困难,他们就响应政府号召,领补贴回乡生产。全家六口人,每人80元,共领了480元。回乡后没地方住,是寄居在汉溪三伯娘的家里。大家姐天天去农会开会参加土改运动,运动完后农会分给我们家一幢房子和部分土地,就算是安下家了。其实他们根本不会种地,回乡不久,我爸和大家姐就先后回广州找生计了。那时我还是婴儿,我哥和二姐是孩儿,我妈就带着三个小孩待在农村,地就找人代耕。1954年村里有了小学,二姐有幸读了3年书。

1957年回城后,妈和二姐母女俩最先找到的工是在西湖工地、大北路工地等工地“担泥”。后来园林局招临时工,她们就去了,后面几年都是在公园打工。先后待过越秀公园、荔湾湖公园、石牌苗圃等。

上世纪60年代,战后出生的婴儿开始逐渐长大成人,而广州高中以上院校又极少,远远达不到需求。大量青年要出社会参加工作了,为了缓解就业压力,天津的邢燕子等人的事迹得到广泛宣传,初级阶段的“知识青年下乡务农运动”就在全国轰轰烈烈开始了。

就业压力下,相对愚笨一点的我妈和二姐被园林局解雇。二姐被街道干部盯上,不断地来我家动员,不巧我哥又刚好小学毕业后不愿意读中学,家中两个“知识青年”,街道干部说必须去一个,二姐就大义凛然“自愿”支农而去了。

信的内容几乎全都是套话,主要就是告诉妈妈:“五元收到了”。为什么区区五元这么隆重其事?五元是个什么概念?当时农民是按工分计算报酬。重劳动做足一天是10个工分,轻劳动略减。每个工分,不同的生产队不同的年景不一样,但都不过是几分钱。可以想象,一个强壮农民一个月干下来能有多少个5元?当然农民家里还可以养些猪啊鸡啊、种种自留地卖个菜什么的,农闲还可以外出打打工赚些外快,知青是没有的了,也干不来。当时城市大米每斤146,五元大约可以买33斤大米,一个人一个月的口粮。也就是说有5元至少不会挨饿。那时我妈被解雇后就以保姆为业,月收入30多元。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伺候不周被炒了,又得重新寻找雇主,收入是不稳定的。我妈就那样的境况下每个月交给我五元,吩咐我寄给东莞的二姐。我拿着这沉重的纸币,在邮局办好手续,回家就焦急地等着二姐的回信。

生活就那样磕磕碰碰走过来,改革开放了,到如今生活好了,爸、妈、二姐却仙逝了!……

2020.07.01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