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定向思维。

 王智远同学 2020-07-26

本文共计7571字,定向思维。

这是智远的第0110篇成长笔记的分享。

“定向思维可以让你围绕确定的目标

快速达到想要的结果”。

如果自己想要实现某件事情,或者达到某个目标,那么用定向思维是最好不过了,它可以让你非常“定向”的锁定未来的那个结果,然后去付出努力。

但是在行动的过程中,千万不要被囚禁在“直线的路径中”。

定向思维的前提假设条件是“自身拥有的经验”:

比如你做了5年的用户运营,然后现在有一个新的用户运营管理项目需要你从0-1搭建,那么自己就会用到“定向思维”。

从这五年的经验中,你会发现某些事情的潜在规律,然后很自然的去招募人才,并根据老板给出的“定向”结果采取行动,其实看似找到了规律,本质不过是总结的“方法论”而已。

定向的典型特征是:

任何不同的问题都是有结果可寻的,不需要自己去想其他的办法,或者遇到的什么样的问题,都有一个框框,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听到“你就按照那个什么做就可以了,这就是典型的定向”。

因为有现成的依赖参照物,定向思维在某些环境下,可以减少自己对事物的“思考成本”。

但是在处理事物时,定向的唯一不好是,“不能够让自己的思维发散”,就减少了很多定向以外不具备的可能。


01

关于“定向”思维。

思维定向化是每个人的常态了,我们习惯于常规的思考方式走下去,这样既不费力又不会遭到身边人的误会,多好的事情。

但是正是定向的思维,会让我们失去对新事物的渴望和创新的机会。

定向也是一种惯性,通常自己认为的不一定是对的,当中会存在缺陷和不足,一旦方向错了,走的再远也是迷途。

1.定向思维如何形成的

定向形成的本质是“心理上的定向趋势”在某些条件下,一定的心理活动所产生的状态,对未来的感知,记忆,情感,思维,行动,心理活动起到正向或者反向的推动作用。

在现实生活中,比如A姑娘的认知里认为:初次找对象,与人一起吃饭就要AA制,不能花男生的钱。

而B姑娘的认知里则认为:找对象,吃一顿饭怎么了,男生就要买单,这就是心理定向趋势。

而这一切的前提形成是因为信息的干扰,社会的教育,以前经过的事件对自己的心理造成了某些倾向性等种种因素产生的结果让一个人形成当下的行动“定向”。

因为有了前期的“影响”或者“大量的思考”,后期“大脑就会出现懒惰状态”,定向思考就会形成自动挡,就好比惯性一样,重复的次数多了,很自然的会朝着那个方向前进。

当然它的坏处是会使我们的认知成本降低,不愿意“思考”。

比如你经常看到“白天鹅”,经过定向思维影响多了,当有人问到你“天鹅是白色的还是黑色的”,这时你会顺其自然的告诉他“白色的”,而不会有意识的突然停下来思考有无其他不同的答案。

定向思维也有它积极的一面,人们在学习,写作,阅读的过程当中,找到了某个学习的套路,这个方法一旦被用的多了,它就会越来越有效果,当再一次遇到这种场景时,自己就会理所应当的使用改方式。

这种就像是本能的表现,但却给自身解决的不少“时间成本”让你快速的找到可以依据的“路径”。

这种本能的行为表现,对解决遇到的问题也有帮助:

比如你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要处理,定向思维的好处就是可以让自己快速联想到曾经有无解决过这方面的问题。

然后大脑快速掌握两者之间的关系,相同的地方和不同之处,利用经验快速将困难的问题转化为简单易处理的问题,从而更快速解决。

它让我们不用每次遇到困难问题的时候,都要当成一个完全陌生的问题,然后从头去思考,如果是这样,自己人生大量的宝贵时间将浪费在这些问题上。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定向思维的囚笼

每个人其实是受到自身的认知框架所被限制的,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职场中的年轻人都想经过几年的工作经验,快速做到管理者的岗位。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经过了多少年还是在普通岗摸爬滚打,这中间有什么差距呢?其本质就是被“定向思维”所困住了。

同在一个屋檐下工作,两个人都在做运营,貌似没什么不同,也没太大技术含量,为什么随着时间的迁移,最后结果却有明显的差异。

那是因为没有被提升为管理者的那个人脑中多了一些“定向思维”,而这种思维明显的形成了固化。

再比如我俩打招呼,如果是一个普通朋友,对方说“你好”,这时自己也会本能的回应一句“你好”。

如果是自己的好朋友或者哥们呢?自己会说什么?可能就会蹦出来一句“好个头,最近忙啥大生意呢”,也没有个电话。

前者就是典型的“定向思维”,后者是属于熟知后的“反本能”。

定向思维会让你按照“你以为”的那个定式,垂直的去走,如果没有遇到问题,你会一直这样做,但往往环境是不断变化的,定向如果不接受变化,最后变会演绎成“固执”。

这种场景在“工作中”多有体现,一个人第一次成功了,第二次做那件事未必能成功。

运用曾经经验提取的“旧方法论”,不一定能在新的问题当中,快速的衔接上并解决,如果一直陷入当中,就掉进了“囚笼”。

要知道,在某些场景下,定向思维属于“消极的表现”,一旦一个人都某些事物判断依据的缺失,就会没有安全感,定向思维也是“束缚创造性思维的枷锁”,它总让你认为是“对的”。


02

打破“定向”的枷锁。

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不知不觉被别人“掌控”的,他们在自己不喜欢的环境中,做着自己不愿意做的事情,你要知道,“定向思维”一旦被固化,就非常容易被别人所利用。

就像日常中别人说的,“我摸透了他的脾气”,随便他折腾去吧,反正结果在我的掌控之中,这些都是在无形中被PUA。

1.被利用的“定向思维”。

步入一个新的公司工作,每个人会面临的就是“绩效考核”,有的公司绩效是为了克扣员工的薪水,根本让你达不到,在我看来这种的公司相对来说更“直接一些”,不那么定向。

而有的企业则是利用“绩效”来不定期的给员工卖梦想,让人接受着PUA,因为企业了解你的“定向思维路径”,然后就会在“路径”上面不停的做文章,牵着你的思维往前行走。

从本质角度来说,一个人被别人期望成为什么样,取得什么样的成就或者达到某个状态是非常愉悦的事,这表示你有“价值”,你有“发展的空间”,别人看得起你。

它就像一个公司IPO之后的“原始股”,你做为一个买入股票的玩家,天天期望他能够“涨停一样”。

在小公司,老板恨不得花3W招募你来,第二天GMV就能做到翻倍,但是被定向期望过度,就会产生不愉快,它可能让你每天都会面临莫名的压力,也会让自己的身心属于“迎战”的状态。

本质角度来说,给他人定向期望,其实背后传递的是一种“焦虑”,这种焦虑就是把你捧的高高的,然后最后结果反差特别大,自己心理瞬间就会掉入谷底。

这也是一种“推卸责任的手段”,比如你和朋友在同一家公司负责活动,然后他对你说:“我看好你,你这次做的活动一定带来GMV翻倍,然后说完就做别的事情了”。

显然,你就可以明显感觉到,他对你的定向期望,可以让自己“逃避一个安全区”,万一这个活动做不好,是你的问题,这个定向期望就变成了典型的甩锅。

现实生活中,过度的“定向期望”虽然构不成蓄意谋杀,但绝对可以成为“施虐”。

老板抓住你的需求后,运用“你应该背负的定向目标”,然后不断的施加期许,并从侧面说“你没有问题”,让你抗下更多责任。

最后完不成就克扣你的绩效奖金,自信被打压,这才是他的本质所想,而这一切,在开始他已经意料到你根本达不到,只是你没有意识到罢了。

除了工作以外,家庭场景中也会遇到“定向”的期望,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学习好,每年考试都能获得优异的成绩,老婆希望自己的丈夫能够赚更多的钱,老师希望自己培养的学生更有成就等。

本质的“定向期望”一旦过度,它就变成了一种“应该”的状态,我们看到很多的关系,最后都是被“定向期望”所打败的,闹的不可开交。

这种定向期望的背后,隐藏的可能是“不满意”,也可能是“蓄意而为之”,这些都是需要自己去辨别。

别人对你的“定向期望”过大的时候,表面不满意的程度是非常小的,所以不会被观察出来,但是如果这个“定向的期望”表达的比较强烈,那么可能就意味着,别人摸透了你的“脾气”,想利用你个人的状态开始压榨。

心理学角度层面说,一切过度的定向期望,在潜意识方面都可能包含了相反的内容或者是作用。

“说着无心听者有意”,这句话用在“定向的期望”上面是再好不过了,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在农村,每一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儿子能够取得优异的成绩,能够让他们上优质的大学,然后不停的鼓励儿子,在外面炫耀自己的儿子有多聪明,这种场景,就会让“子女本身”陷入定向期许中。

作为父母,多数可能都没有跟孩子沟通过“自己有什么想法”,“有什么爱好”,而是“期许他学习要好”,就成了灌输。

时间久了,孩子惯性思维就认为自己应该好好学习,不应该培养兴趣,一旦在大学时候考试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父母的期许里面就多了一丝“失望”,然后从而变成“责怪”。

这种以“定向的期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孩子因为小,无知就被动的接受了。

可能父母潜意识的意愿想让孩子有好的学习,变的更优秀,结果,因为“过度的定向期望”,结果忽略了孩子的“兴趣培养”,最后使事情朝反的一个方向发展了。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不要做“定向思维”的奴隶

步入社会中,多数人在决策一件事的时候,都有“别人会怎么看”,“他会怎么想我的举止”的思维,这种定向思维的方式算是最普通不过的了,多数发生在心智不成熟的人身上。

是不是“我多说话,就是爱风头”,是不是“我做了某件事,别人就会嘲笑我”,而这种别人的想法,会强加到自己的思维上,让我们成为“别人的奴隶”。

我们部分的“定向思维”不仅仅被“别人怎么看”左右,而且还会让自己的判断力缺失,比如从小到大,那些出生于农村的邻居,亲戚,乃至于没有你阅历深的“同事”。

他们总是苦苦的告诉你,“这件事别做”,这件事没有意义等给你热心的忠告,而这些“忠告”,在很多场景下都是没有意义的语言,你听了后,还会影响你。

比如:

如果你现在想借力互联网的风口想从事“短视频”,你去请教自己的父母,他们多数会告诉你的是“做这个干嘛?又不挣钱,还浪费时间,都不好好上班”。

假设你是农村的,比如你现在刚毕业,26岁,父母就会告诉你,赶紧相亲,结婚了才有“事业”,村里面谁家的姑娘现在还单着,你不找对象以后可能根本找不到。

你看,这些种种的行为就是他们一代人经历过当时的场景,所形成的依赖和认知,然后在“强加给你”,让你认为这些都是对的,如果你不听,造成的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你不想成为“定向思维”的奴隶,最简单的方式首先是“明确方向”,其次“找到对的人去请教”,而不是最亲近的人。

假设你想从事短视频,现在去问一个“30万粉丝的UP博主”,他告诉你的肯定是自己的成功经验,踩过的坑以及你该如何避雷,少走弯路。

假设你现在26岁刚毕业,你去请教30岁的师哥,你的上级领导,他们肯定告诉你的是,“你的人生还很长”,这个阶段应该远离这些“忧虑”,不应该被这些事情所左右,而是把精力AII-in在事业上,不然书不是白读了么。

你再看,种种的场景,换一种人就会给出不同的答案,那么面临给自己铺设的道路,如何有效的选择驾驭,就看认知的高度了。





打破定向思维的枷锁,不要被“定向”左右,也不要因为别人的期许让自己陷入“固定的赛道中”。

你的世界皆有可能,所有的事物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不同的人一旦选择某种思考方式,就像走上了一条不同的道路,而后的一切就像是“惯性”,他会让你“一条路走到黑”。


03

改变既定的“定向思维”。

思维是成长的,你不能让他定向,也不能让他固化,但是很多人很早就给自己下了“定义”。

比如:“这件事情不应该是领导做的吗?”,“这件事情关我什么事”,“我就是这个样子怎么啦”。

我们每个人的“思维定向”严重不是一刻形成的,首先从基础的教育,家庭的因素,遇到问题各种标准的答案,古代论文的中心思想等都会让自己停留在“窄面”上。

显然这些都已经是“沉浸很久的了”,祖辈,现代一辈,我们不能从根本解决,但是可以让让自己摆脱“定向思维”。

1.不要让自己过早的“定性”

3岁看大,七岁看老不是绝对的,但往往会被老人挂在嘴边,这些都是“无形的定性行为”。

还有一些传统的说法比如“100天的婴儿抓阄”,抓到什么就代表未来是什么,然后老一辈的教育就会从3岁记事开始一直和你“强调”。

但这些只能代表的是客观现象,不能代表绝对,所以现在长大后再去看这些行为,我认为父母给我们过早的定义,只是起到了“方向性的启发”,都不能代表绝对。

直到此刻为之,你也不能过早的给自己下定义,你也不要盲从别人给你的答案。

因为定义,定性的行为会影响自己的心智,认知,它会让你大脑时刻折射“就这样吧”,“我就是这样的人,怎么了”,从而产生自己不去努力,不去打破思维的固

有些人深受标准答案的“沉浸”,对和自己想法不同的事情不敢看,也不听,不去了解,即便偶尔在网络上浏览,也会觉得个人观点,心理受到了“冒犯”,嘴上可能还会嘟囔别人有问题。

如果你一直持有这样的态度,那么你肯定是摆脱不了“定向思维”的,只会让你陷入路径的依赖中,只相信自己大脑中的“我以为”。

不要让自己过早的“定性”,你要尽可能去让自己多一些“批判性所在”,打开大脑中的绿灯思维,这样才能接纳外界的一切。

比如你平时可以多问一些“为什么”,遇到问题从单一的解决路径转移成为多维度的思考其“所以然”。

有些人可能对这些点点滴滴可能不一顾,但是实际上,时间久了,他会锻炼你的大脑“独立思考的能力”“看问题的不同角度”。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跳出愚昧的“思维”中。

定代表着“确定和固定”,向代表的“方向”,一旦方向确定,思维方式也要随着目标所变化。

不管是“成长”还是企业创新,还是社会技术的迭代,你会发现改革比坚守要难很多,因为人们都不愿意接受被“淘汰”,但多数人更怕的是“改变”。

我们要时刻清醒的记住,“环境是变化的”,定向的东西只能是某个场景所用,既然之前沉淀的东西被作为定向,那么它在某个阶段或者范围内肯定是正确的。

不管你现在看起来多么可笑,无聊,但是它在曾经是“正确的”。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有些经验,方法论,东西已经不再适用,但是经验主义者还是会不自觉的把他套用起来,这也是很多人总是把我有几年经验挂在嘴边的核心原因。

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你把五只苍蝇和蜜蜂分别放在一个没有盖盖子的瓶子中,然后把瓶底朝着窗户,瓶口朝向没有光的地方。

过段时间你会发现,蜜蜂会被困在瓶子中还是出不去,而苍蝇则会瞬间找到出口而飞走。

你会发现蜜蜂虽然勤奋,祖祖辈辈都产蜂蜜,但是老一代给它们留下的思维就是“你要朝着有光的地方去飞“。

苍蝇虽然讨厌,但不得不令人惊讶,因为它们懂得变通,不受“定向思维”的控制。

好比我们个人,思考方式是无限的,当自己遇到困境时,只不过是被某种思考方式捆绑了,而不是问题的本身,如果想要突破,就要想别人不敢想,做别人不敢做,这样才有战胜的可能。

千万不要像蜜蜂一样饿死在瓶子中,我们要尽可能的跳出“愚昧”的思维中。





工作层面不能一味的按照“旧的方法论”定向思维去做事,要敢于独立其他蹊径,走出大部分人的思维进取,才能拥有更多可能性。


04

利用“定向思维”成长。

如果我们抓住定向思维正向的一面,可以助力自己快速的成长,“定向依赖的是路径”,它的核心是遇到问题的时候“对症下药”,定向思维对“目标”起到很大作用。

如果你要解决一个问题,首先要确认的就是“目标导向”,定向的方法只是围绕目标,解决这个问题的手段之一而已,这样理解,就能轻松借力。

1.避免陷入局限性

我曾经有说过,当自己遇到棘手问题,大脑第一时间会找到曾经的方法论,然后从困难转为简单,然后按照简单的方式,采取“有效的策略”。

但是我们往往会忽略核心,“简单的答案”是否就是完全匹配现阶段的问题,会不会失灵。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2016年底,私域流量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企业就有意识的将用户导入到个人私域生态中,然后做内容粘性,从而达到种草,拔草的效果来带动销量。

在2020年初,依然有企业用这样的方法论,但是却发现“很多社群”,私域流量粘性变的很差,其因素是什么?

就是没有抓住“本质”,用户和品牌之间的情感链接,这就是典型的定向思维。

如果用原来的路径,只能解决表层现象,并不能解决核心的问题那么这个时候就要避免掉入“局限性中”,要让思维发散,从而开拓更多的解决方案。

过去的方法论行不通,对于某些人来说就会造成“挫败的感觉”,感觉自己遇到了瓶颈,无路可走。

而实际上退出“定向思维”,就会柳暗花明,这就是为什么有的“实习生”能解决棘手问题。

因为实习生没有做过,只能摸索,去开辟新的赛道,但是也要看个人的“认知和悟性”够不够高。

避免陷入局限性就要摆脱“原来方法论,原来经验的依赖”,如果能结合曾经的方法论去创新,总体来说,将会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配图方便阅读体验)

2.定向思维找“方法论”

无论是工作,还是写作,阅读,考试,我认为所有的事物背后都是有“方法论的”,而定向思维就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

我经常使用定向思维去提炼某个事物的方法论,大概的思路如下,

STP1:发现问题

STP2:定向目标

STP3:寻找路径

STP4:提炼框架

STP5:抓住核心

STP6:总结模型

当自己遇到某个问题的时候,就要制定目标,这样才能够快速的解决。

我以演讲为例,周末你有一场200人的30分钟演讲,但是现在自己只有内容,而逻辑不顺,你需要思考“流程如何做”,“如何达到满意的效果”。

我就会第一步找到问题“我要演讲,没有流程”,这也是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去搜索有什么解决方案,比如网上有没有相关的演讲套路,方法论,这就是路径。

当我找到别人的路径后,提炼框架,将自己的核心内容按照这个框架搭进去,就能总结出自己的模型。

模型也可以按照之所以,因为什么,首先是什么,其次是什么,或者我们应该如何的时间,空间等不同维度的顺序总分总划分,阶段划分。

通过刻意练习,我的表达和框架就会更加的有层次,清晰有条理,然后在演讲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刻意的情况,表达就会so easy。

这就是“定向思维”给我带来的方法论,它可以让我找到一条主线,然后围绕主线,有固定的依赖,顺利的完成自己想要的目标,定向思维是一个很好的仆人,但如果没有利用好,就成了“累赘”。

核心观点:

定向思维并不是“固化的”,并不是就要遵循固有的方法论和规矩,它是随着环境的发展不断的产生变化的。

多数的失败源于“定向思维”,人们习惯于依照原有的路径去行动,因为原有的习惯经历过失败,吸取过教训,最后形成方法论。

但是却不知,环境在变化,我们要分清楚什么样的事情有经验可寻,什么样的事情不能按照经验论决策。

关于幸会社:

互联网社群服务品牌,汇聚成长的力量,已经有830人+找到组织,社群注重于“交流””对接”“异业合作”,覆盖职业包含媒体记者,运营,市场公关,品牌营销等,职场年轻人的充电站。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