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 朗诵与歌唱中的语感、乐感和情感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编者按

歌唱是一门语言的艺术,是语言与音乐的结合。在声乐学习中,老师经常要求学习者在歌唱之前先有感情地朗诵歌词,为的是能够更好地熟悉歌词和理解歌曲所表达的情感,更主要的是朗诵能够帮助他们练习歌唱基本功,吐字清晰,提高发声训练的效果,增强艺术处理的能力。而朗诵亦是用清晰、响亮的声音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来完善表达作品思想的语言艺术。二者虽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却有密切的内在关系。所以,厘清这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强化朗诵训练,无疑对声乐学习者具有重要的意义。

朗诵与歌唱中的语感、乐感和情感
声乐艺术是音乐艺术中音乐与人类自然语言结合的惟一形式,是音乐化的语言艺术。
朗诵是一种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艺术创作活动,即用人的声音来读(念)某些特定的文字,把书面上写的无声的语言,变为更能表情达意的口头语言的创作活动。它不是简单地把文字变成声音,而是要赋予文字所应承载的信息和情感。它需要朗诵者深入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把握文字创作者的真实意图,调动自己的情感,进行深入的感受、体味,然后运用停连、轻重、语气、节奏、气息等有声语言的表达技巧把作品的思想内涵阐释出来。

从语言学的角度看,朗诵和声乐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都是语言的表演艺术,都是通过音调的抑扬顿挫把语言的含义表达出来。绘声绘色的朗诵不仅可以帮助学生顺利地掌握正确的歌唱方法,还可以帮助学生找到语感和语言动态美,准确把握作品的情感,体现语言在情感表现上的特殊功能。

一、朗诵有助于歌唱中语感和乐感的统一

所谓语感就是演唱者对声乐作品的歌词的感受(词意的分析、理解、挖掘,情感基调的把握),而乐感则是对音乐的旋律、节奏、音色、力度等变化的感受,同时也是理智的、有理论依据的、有相应的专业表演技巧的情感表达过程。语感是乐感的基础,语感的确定性为乐感的抽象的非确定性提供了情感抒发的导向,而乐感又为语感的发挥增强了表现力。因此两者的有机统一为歌唱的抒情确立了基础,语感驱动着乐感,而乐感又发挥着语感。

汉语本身具有富于乐感的特点,汉语字音是单音节的,一字一音,而且每个字中至少都有一个元音,这就使得汉语字音颗粒饱满、圆润动听。另外,汉语普通话的字音具有阴、阳、上、去的特点,可以给人以抑扬顿挫的音乐感,丰富了汉语语言的美感。何绍甲先生曾在《汉语歌词规律初探》中把四声的读法用乐谱记下来,充分展示了四声的旋律性。当我们说一句话或读一首诗词,照准它的四声来读,已可组成一句旋律,如果再加上一点情感上去,用抑扬咏叹的方法朗诵,则其旋律更加优美,更接近于音乐。但实际诵读时,为使其自然流畅、婉转动听,会将其读法稍加变化,如改变其速度、强度或酌情改变其高度。经过改变之后,同一句诗便会成为一句具有音乐性的优美旋律。在朗诵艺术中,也有人直接把朗诵中的语势比作模糊的五线谱图,充分说明了汉语的音乐性。

徐涛朗诵《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声乐作品是语言和音乐的有机融合。声乐既然是语言的音乐化,那么它的语调造型必然是建筑在生活中一般语调的基础上。当然,声乐语调日常生活语调更加丰富,更富于音乐的造型性。所以,声乐的抒情首先就表现在语感和乐感的统一上。如何使语言的律动与音乐的律动统一起来,是抒情的首要环节,最好的办法自然是朗诵。朗诵本身不仅要求朗诵者声音响亮,富于节奏的起伏、语调的和谐、音色的优美,而且要求语调生活化且富于变化,使听众从中感到作品中的形象仿佛可以看到、可以听到、可以触摸到,宛如活动在面前一样。这就需要对作品做详细的研究,确定作品的基调,在通过特定的语调、语气、节奏、停顿、气息等音韵手段体现出来。只有对每句话的声音形象进行认真揣摩,才能达到较高的艺术境界。
朗诵能使我们在正确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找准作品表现的潜在语气,培养良好的语感,并有助于启迪乐感,准确地表现作品。(未完待续)

石倚洁演唱《我爱你中国》

进军随艺而来 │ 秋天的焦山

松涛视听沙龙 │【音画】秋·之·韵

百合清风徐来 │ 千年古村的光耀

松涛视听沙龙 │ 胡琴文化:当《二泉映月》邂逅“阿炳”归故里

雅洪文艺视界 │ 吕其明谱曲的《红旗颂》今晚响彻天安门广场

天成光影境界 │ 仙境中的稀世珍禽,它居然取代天鹅成了芭蕾舞的主角!

【探索】唱疗——用声音打通人体经络,使你青春永驻!

谢谢关注,我们不是信息搬运工,是原创新工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