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松涛视听沙龙 │【周末语录体】解读《黄帝内经》,冬天学会“藏”

 二泉映月听松涛 2020-07-26

昨日适逢小雪节气,已进入冬季。每到这个时节,古人都会睿智地提醒大家:冬天应该是“藏”的季节,应该整理、修复,关爱自己,不要去折腾,不要去张扬,不要去外露了。如果有什么想法和愿望,到了严酷的冬天,也不要露出来了。
到冬天能把自己的心神“藏”起来,这都是本事,千万不要以为这些自然而然就能做到。
之前,人们拼命劳作,最后是不是要享受应有的成果?换句话说,我们在春天播下的种子,夏天长了,秋收了,到冬天是不是应该去品尝,去享受这一切?

为此,《黄帝内经》强调:“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很显然,一年中,人们经历了春生、夏长、秋收,到了冬天,就该闭藏了。所谓“闭”,从字面的意思讲就是把门窗关起来。夏天为了室内通风,我们要开门窗。到了秋天,就要收一点。如果入冬了,过去家里都开始贴窗户纸。

在门窗外边用毛纸沾上浆糊,给它封起来。为什么要这么做?老百姓有句俗话,叫“针尖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如果不贴窗户纸的话,容易漏缝儿。过去不像现在,没有特别严实的塑钢或者封闭的胶条,都是木窗加块玻璃。冬天西北风吹来的时候,看似不起眼的一个小缝儿、小窟窿,漏进来的风特别大,人就容易受寒,着凉。

一方面是把门窗关起来,另外还要糊起来,完全关闭住。一到冬天,窗户上都结了特别厚的冰。所以,人们除了封窗户缝儿以外,晚上睡觉的时候还在窗户外挂一个棉帘子,这样屋里就很暖和。这就叫“闭”!把寒闭在外面。
“藏”比“闭”的程度更深一点。“藏”包括几层意思:一是藏自己的身体、身体不要暴露在外边;另外,“藏”自己的意志和心神,就是如果有什么想法和愿望,到了严酷的冬天,轻易不要外露。
这里的“闭藏”可谓微言大义,一个字包含的不但有精神方面,还有身心方面的信息,包括把神藏在里面。

从医学角度讲,神是无形的,无相的,看不见,摸不着。在中医里人体有两个穴位,分别叫神封穴、神藏穴。这两个穴位就是藏神的地方。人体的胸腔正中是胸骨,边上接的是肋骨,两根肋骨之间有条缝隙——肋间隙,肋间隙和胸骨交界处正好是一个小坑。神封穴就在第四、第五肋间隙处;而神藏穴则要再往上一点,第二、第三肋间隙处,它中间围着一个穴——膻中穴。试想一下:神封、神藏要是一针进去,扎深点,还不扎到人的主动脉上了。
要知道,我们人的心脏搏动,往出输血,就是通过主动脉弓分布到全身的。如果针扎到那儿,还不要命!所以要命就出神了。

生活中有一个有趣的现象,当我们遇到陌生人的时候,如果觉得这个人不安全,会不由自主地把两只手交叉护在胸前,这是一种自我保护,护的就是神封、神藏穴。所以,这两个穴是禁针的,不许扎的。
但是,中医允许在这两个位置做按揉。比如碰到上啥事,觉得义愤填膺,胸口憋闷得不行的时候,可以捶胸顿足嘛!捶捶打打,把那些骚扰你封藏起来的神的邪气捶打出去。
可见,捶胸顿足是人们身体的本能,是身体的大智慧。
而大猩猩不高兴的时候,也会使出一个招牌动作即捶打、击打胸口正中——膻中穴。

中国的象形文字充满了学问与智慧。比如“冬”是从“终”字引申出来的。它是一个象形字,就好像你把一个东西拧干了,把最后那几滴水拧出来就完了。一年从春天开始,夏天到高点,秋天收敛,冬天结束,这是“冬”的涵义。
其实,从立冬以后的那段日子,人们最容易感冒,因为屋子里特别冷,甚至比外边还冷,一旦屋子里暖和一点后,人就不容易感冒了。
当然,《黄帝内经》说的“冬三月”主要指的是中原地区,既不像东北那么冷,也不像南方阴冷,对其中的意思要根据居住的环境去适当调整。

水冰地坼是指裂开的意思,告诉人们,在水结冰、地冻裂的时候,就不要去扰动。或者是搅扰自个身体里那点微不足道的阳气——无扰乎阳。遇到冬天,有的人会长冻疮,有的人手上或脚后跟会开裂口子。为此,需要抹一些油、膏的,甚至还用保鲜膜敷上。这样可以防止干燥,保持水分。
形象地讲,我们的身体也是一个微缩的大自然,遇到冬天要学会“藏”,爱惜自己的身体。

插图@网络

松涛视听沙龙 │ 深秋呓语

进军随艺而来 │ 秋天的焦山

百合清风徐来 │ 相约~晓书馆

海棠依旧隽永 │ 访朱自清故居

松涛视听沙龙 │ 2019一路“黔”行:水林仙境小七孔

雅洪文艺视界 │【记者节专稿】我与红学泰斗周汝昌先生的特殊缘分

天成光影境界 │ 摄影新视力:快快快,快来感受“世界文学之都”秋之魅!

我们不是信息搬运工,我们是原创新工厂!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