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读《智囊全集-上智-掌握大局-诸葛亮》

 山乡武侠 2020-07-26

读《智囊全集-上智-掌握大局-诸葛亮》

翁武侠

有人批评诸葛亮,说他吝于宽赦他人的罪行。

诸葛亮回答说:“天下治理本应公正仁德,以大局为根本,不应随意施舍不必要的不恰当的所谓恩惠。所以,汉代的匡衡(就是”凿壁偷光的那位,累官至丞相)、吴汉(东汉人)都认为这样的行为和办法不是个好事情。先帝(刘备)也曾经说过:我与陈元方(东汉人)、郑康成(东汉大儒)相交往,从他们的言谈中,可知晓洞悉天下兴衰治乱的道理,但他们从没谈及赦罪也是治国之道。又如刘景升父子(即刘表刘琮)年年都大赦人犯,但从最终结果来看是没有效果的。再后来,费祎(三国蜀人,累官至尚书令)主政,也是采用一些姑息宽赦的策略,却把西蜀的国势削弱了不少。

冯梦龙对此评论:

春秋时候,郑国的子产(郑国执政的卿相)对太叔(郑国正卿)说:“治理人民是有讲究的,最具仁德的人,才能用宽容的律法来治理人民,次一等的就只能用严厉的方法了。猛烈的大火,人们一见就怕,知道躲避,因此很少有人被烧死;平静的溪流,轻波细浪,人们却喜欢接近它去游泳去嬉戏,但却常常发生淹死人的事情。所以,用宽容的办法治国比较困难。

太叔继子产后执政郑国,不忍用严厉的方法,于是,在郑国国内,盗匪逐渐猖獗起来,太叔非常地后悔。不听前任子产的话,造成这样的结果,后悔莫及。执政还是严厉一些为好。

孔子说过:”行政过于宽容,百姓就易于轻慢,这时就要用严厉的律法来纠正;行政过于严厉,百姓又容易变得凶残,这时就要用宽大的政令来感化他们。用宽容调和凶残,用严厉来调和轻慢,才能做到人事通达政风和谐。“

商鞅对弃灰于道的人也处以黥刑(在面上刺字后染黑),这样的处罚太严苛了。

梁武帝(萧衍)看见有人执行死刑,往往不忍之心泛滥,流着泪释放他们,这样又太过宽容了。

《论语》有”宽赦小过错“之说,《春秋》曾讽刺放纵有大过错的人。二者只有调和得宜,才能求得政事的和谐。

对罪犯的宽与严,以至对百姓的宽与严,历来存在两说,即仁政与法治。诸葛亮虽说要以公正仁德为治理之本,但所引之据还是在强调坚持律法的严厉执行还是必要的首要的。说要说得好听一点,但实际做的却是自己心中坚持的那个严厉之说。孔子的话来了一点温柔,对百姓不要过于宽容,也不要过于严厉,适当的时候,适当的地方,两者相互间调和一下,中庸一下,这样可能淡化一些事情,平缓一些事情,和谐一些事情。这些可能也是冯梦龙的看法和观点。

火大,可以明示人们,知道自己不能玩火;溪缓,可能人们不知深浅,有些乱来和胡为。所以,严厉于律法的实行,严厉于律法的公正,严厉于律法亲民,是可行和必行的。古人有告诫,今人有体会,治理的宽与严,都是要考虑的。

2020年7月26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