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南京记忆(十一)

 苏家酒窖 2020-07-26
南京记忆(十一)

我们用了很多篇幅去讲述整个明城墙的故事,也大致了解了属于明城墙的前世今生。但在整体的悠远历史背后,依然有很多属于个体的故事值得追寻。我们试图在接下来的篇章里,去讲述一些和明城墙有关的细节。




中华门正门

如今南京人所说的参观明城墙,大多是特指参观中华门城堡。多年风雨变迁之后,明城墙已经不再是当年那个连成一体的城垣了,而是被分成了很多段。当中最有名的一段,即为城南段,这段城墙将整个老城南包裹,可以俯瞰老门东、老门西、雨花台、大报恩寺和白鹭洲等多个历史片区。城南端中最有名的,即为中华门,而由于这里有一座巨大的瓮城,我们也称之为中华门城堡。

前文中提到,中华门是南唐国都江宁府的南门,朱元璋在扩建明城墙时也扩大了中华门的范围,并命名为聚宝门。而中华门这个称呼则在1931年才出现,由国民政府命名。从地理位置来看,中华门外即为南京著名的秦淮河,靠长干桥和镇淮桥连接南北交通。由于中华门是南唐都城的正门,所以这里是南唐御街直达南门外长干里的必经之道,与南唐正宫宫门和虹桥在同一条中轴线上。因此,中华门是是南京老城南的交通咽喉。




通往老门东的城墙

聚宝门的名称让这个城门多了很多民俗色彩,而传闻中这个名字同时与沈万三与朱元璋有关。朱元璋初立政权,对当时的富豪沈万三有所担心,一直想找借口收缴沈万山的家财。传说中沈万三富甲天下是,由于他有一个聚宝盆可以源源不断的喷出财宝。中华门在明朝修建时屡屡地基下陷,城门倒塌。

当时谋士算卦,称这里有怪兽专门吃城墙砖,需在城下埋一个聚宝盆以镇压,朱元璋迅速以此为借口征用了沈万三的聚宝盆,名义为借,但最终也没有归还。聚宝门之名即来自于此。后来,沈万三因一些罪名被朱元璋治罪充军,病死客乡,而如今的南京中华门城堡内,还特地标注出了这段传说故事。




从明城墙俯瞰老门东

中华门东西宽118.5米,南北长128米,占地面积15168平方米。而他最大的特色即是有三道瓮城。如今前往明城墙拜访的游客,将逐一通过三道瓮城才能登上城墙。这三道瓮城和最后的主城墙由四道券门贯通,各门均有可以上下启动的千斤闸和双扇木门。岁月如梭,昔日的千斤闸和木门早已消失无踪,不过如今仍有闸槽和门位遗迹,走在其下时完全可以想见曾经的防御之严密。中华门在瓮城上下设有13个藏兵洞,在左右马道下14个设藏兵洞,这些藏兵洞可以在战时贮备军需物资和埋伏士兵,总计可以屯兵3000余人。当然,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幽静清冷的藏兵洞的主要意义还是消暑纳凉。另一方面,当自己的脚步在这个封闭空间中回响时,我们也可以听见属于历史的声音。




藏兵洞

在瓮城两侧,筑有宽11.5米、长86.1米的马道。马道可以直通主城顶部,在当时是运送军需物资登城的快道,将领也可以策骑马直登城头。如今,马道上遍插大明旗帜,以塑造一种历史气息。中华门的主城门上原建有一座庑殿式重檐筒瓦顶的镝楼,在古代用于加强防御,但已经在1937年中毁于初侵华日军进攻南京的炮火。在主城墙上还有一排藏兵洞,如今已经被开发为城墙历史文化的展览厅。中华门城门主楼和辅助城门楼以及两边连接的瓮城城墙共同构造了中华门内瓮城的主体建筑。




马道

从材料上看,整个中华门采用巨型条石作为城门基础,并采用了大块的城墙砖砌筑,而粘合剂则是糯米汁、石灰和桐油拌合而成,非常坚固。我们曾经提及,朱元璋对于城墙砖的重视程度非常高,责令南京工部、南京驻军及长江中下游的湖南、湖北、江西、京师四地共32府148州县承担,每片砖都标注生产部门和负责工匠,以便追查职责。这种职责的追查堪称严苛,有严重质量问题的将会被处死。因此,明城墙砖石的质量极高,在过去未曾加以注重保护的年代里,有居民捡拾回家以便自家砌用。朱元璋并没有想到,他的这一要求在后世起到了另一个作用。这些铭文,为后人留下了非常丰富的文化信息和历史资料,对于我们研究城砖产地分布、明朝责任制和明初汉字等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中华门城堡的三道瓮城

在当年,中华门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军事防御。事实上,中华门城堡的军事价值不仅在当时无与伦比,即使在今天也让我们称赞。最大的条石每块重达千余斤,一般城砖每块重20余斤,层层叠叠,再配以牢固的粘合汁,仅凭古代的攻城技术实在是难以打破。而三道瓮城更是增加了防御韧性。一方面,瓮城本就把敌人的攻击引向了城外,另一方面,即便敌人夺下瓮城,也只是一块实心砖头而已,城墙依然在己方手中。若是敌人强攻,则可将敌兵放进城门后降下千斤闸,围而歼之。此时,瓮城内设置的藏兵洞,便为伏击敌人创造了便利条件。




改为展览馆的藏兵洞

当然,岁月逝去,如今我们不用再依赖城墙来护卫国家安全。此时的中华门,已是南京人散步的绝佳去处。

如今的中华门城堡,实在是一个天然的历史博物馆。如果说平时见到的文物都是在玻璃橱窗内,那当你行走在中华门城堡上时,所见所听,所踩所触,皆是历史。你身边的、脚下的、眼前的每一块砖、每一个字,都有着六百年的生命。这是包裹你的,触及历史的一个空间。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