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中大博士生到副教授,她是筑梦科研的90后

 脩姱 2020-07-26

引言

以专职科研人员、博士后为主体的专职研究人员队伍,已成为我校青年人才的生力军!

在解决国家关键技术的高水平科研平台上、在与行业产业和地方经济发展相契合的高水平科研团队中……都能见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2015年以来,中山大学提出“人才倍增”计划,同时,打造人才创新发展平台,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了科学研究的绝佳舞台;建设菁英荟萃的人才蓄水池,为专职研究人员开通了转聘教师的绿色通道;开辟人才发展的道路,为专职研究人员提供多种发展路径。

中山大学和广大的科研人员一道,共享着湾区发展的红利,共同缔造学校事业快速发展的“中大速度”,共同见证中山大学新的辉煌!

2013年,胡晓明以博士生的身份来到中大,开始自己全新的科研路。6年的时间,她在中大完成了从学生、到专职科研系列人员,再到副教授的蜕变。29岁的她,在期待自己的“三十而立”,期待事业的新篇章。

播种:与中大的这场相遇

2013年初,胡晓明抱着期待的心第一次来到中大,拜访素未谋面的未来导师——杨崧教授。郁郁葱葱的康乐园,让她第一眼就爱上了。她不禁想象在这样的环境里做研究会是多么惬意的事情。见到杨崧教授,是在一间两位教授共用的简单的办公室。“刚回国,办公室还没准备好,只能先借用其他老师的办公室了。”他笑呵呵地说。办公桌上放满了工作材料,还有两份盒饭。他亲切如自家长辈,热情地招呼,指着盒饭告诉她:“事情太多,这就是我们的午饭啦!”她没想到在国际上赫赫有名的学者,如此低调务实。这一次会面,让她做出了来到中大这个最正确的决定,在她心中播下了科研的种子。 

在中大的6年,她致力于全球和区域气候变化研究,特别是全球变暖及其不确定性归因、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南极海冰融化等。在胡晓明看来,能够从事这些国际前沿课题的研究,得益于学校及杨崧教授团队的国际化科研理念。中山大学为学生和科研人员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充足的资源和多种交流机会。她本人在博士期间,受学校的博士生出国项目和杨崧教授的科研经费资助 ,访问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一年。杨崧教授也经常鼓励她要“走出去”,支持她参加各种国际和国内会议,了解当前国际研究热点和进展,与国内外同行交流。她参加的第一次国际会议是美国气象学年会,博士一年级的她拿到了自己第一个国际大会口头报告。现在,她已经可以轻松自如地与国际同行交流最新的学术成果,担任国际大会评委,并与国内外十几家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胡晓明参加国际学术会议

发芽:无数次思想的碰撞

对于青年科研人员的成长来说,引路人是非常重要的。胡晓明说,让她坚定地走在科研路上的有两个人——恩师杨崧教授和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Ming Cai教授。

杨崧教授是国际顶级的季风专家,对胡晓明的成长有巨大的引领作用。杨教授经常教育他的学生要“立大志,做大事”。做人要胸怀宽广,做科研也要具备全球视野。胡晓明初入杨崧教授课题组研究方向就定为全球变暖及反馈机理,杨教授对她的培养计划也包括送她去美国交流学习。

同时,杨崧教授鼓励她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扩宽研究领域,建立自己的研究体系,因此她个人的研究方向也由全球变暖扩展到区域气候变化包括极地气候变化、厄尔尼诺和南方涛动对全球变暖的响应和反馈等。此外,杨教授还经常为学生创造各种学术交流和讨论的条件,比如邀请国际专家来中大访问并与学生进行一对一讨论等。“为了让学生能够多跟来访专家交流,每次来访专家的行程表都安排得满满的。专家都很佩服杨老师的敬业精神,偶尔也会说访问中大的任务最重。”胡晓明笑着说。

▲杨崧教授团队合影(第二排左数第五为胡晓明)

另一位对胡晓明的科研之路起到重要作用的是Ming Cai教授。Ming Cai教授喜欢以讨论的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帮学生树立自信,他乐于看到学生挑战他的观点。胡晓明初到Ming Cai教授组里,经常能听到他与学生激烈的讨论,只是没想到后来她自己也成了敢于与导师辩论的一员。在无数次的辩论中,思想产生碰撞,她对科研的热情也与日俱增,最终选择了科研作为自己的事业。

开花:汗水浇灌出最美的花

能够遇到好的引路人,是幸运。但想要有收获,还需要自己的付出和汗水。胡晓明相信,大道至简,天道酬勤。

大道至简,做研究兴趣是第一驱动力。她最初进入专职科研岗位的时候,接踵而来的文章和项目任务让她感受到了很大的压力。经过一段时间的调整,她明白了不论在什么位置,科研都是单纯抱着对科学的好奇心,去追逐答案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文章、专利和项目等成果都会顺其自然地取得。将对科学的好奇心放在第一位,作为唯一的目标,才能在科研过程中获得无与伦比的满足感,不怕挫折和困难,不在乎时间和精力上的投入与回报相比是否值得。

天道酬勤,科研需要漫长的时间和大量精力的投入。胡晓明最初到中大攻读博士学位,换了全新的研究方向。用3年的时间,完成了别人5年的研究任务。毕业后进入专职科研岗位,她已经没有了节假日的概念,几乎每天都在实验室工作到夜里11点。“进入科研领域后,我其实是‘711’工作制,”胡晓明笑称,“特别是在美国访问的时候,经常夜里两三点我还在跟国内的同门讨论问题。”正是这种努力和勤奋,让她在不到3年的时间里,以第一和通讯作者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参与撰写专著2部,主持5项科研项目。同时还积极服务团队和学院,指导学生科研。在汗水浇灌下,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也因此而成功留校任教。

虽然刚刚进入教职岗位,但胡晓明在专职科研阶段已经在指导学生科研方面积累了一些经验,因此她从自身经历的视角,对于教学有着独特的体验:“我是中大自己培养的博士,毕业后就进入了专职科研岗位。六年过去了,周围依然是熟悉的环境、熟悉的人,最大的变化在于角色的转变。”荏苒之间,胡晓明已经站上讲台,授业解惑。曾经在杨崧教授的引导下努力坚持、克服挫折,在Ming Cai教授的激励下热烈参与辩论的她,现在正以新一代教师的方式传承着同样的信念,指点着园子里“朝露待日晞”的学子们蓬勃生长,并在教学的过程中获得自己科研生涯的又一轮成长。

▲胡晓明为学生指导科研问题

气候变化多端,往往会给人类和地球上的其它物种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还有很多未知亟待挖掘。作为一名气候变化研究者,胡晓明在科研之路上播种、发芽到开花,现在正沐浴春风,韶光明媚。未来的她将一如既往,一肩担着对科学和真理的坚守,硕果累累,一肩负着科研工作者的社会责任,桃李芬芳。

▲学生期末感言

人物名片

胡晓明,2010年和2013年于中国海洋大学获得本科和硕士学位,2013年至2016年于中山大学攻读气象学博士学位,2016年至2019年留校任特聘副研究员,2019年转聘为副教授。主要从事全球及区域气候变化、气候反馈机理、热带海气相互作用等。

曾荣获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和美华大气海洋学会(COAA)宇翔海归青年学者奖。目前已发表论文13篇,专职科研在岗期间以一作/通讯身份发表SCI论文8篇,均发表在《National Science Review》、《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等国际顶尖期刊上。主持5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和中央高校科研业务项目,并作为骨干参与国家重大项目课题1项。担任卫星海洋环境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青年访问“海星学者”及《Journal of Climate》、《Climate Dynamics》和《Atmospheric Chemistry Physics》等杂志的审稿人。

--中山大学人才发展办公室--

编辑:吕非儿

初审:葛铿

审核:肖楠

审核发布:杨晓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