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贾儒:不同时期的不争

 韩青辰 2020-07-27

不同時期的不争

刚出社会

不要争强好胜

有一定的实力后

想做到胜易胜

先胜而后求战

就要潛谋於无形

才能常胜於不争不费

最后才是為而不争

贾儒 ​​​

——————分割线——————

VitoWu解读:

为而不争,是人之道的极致境界。

我们以终为始,先来讲讲什么是“为而不争”。

《道德经》的最后是以“为而不争”结束整篇经文的。可见不争的境界是多么的高深。

在《道德经》最后一章,即第八十一章,是这样说的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在中国有一派哲学叫“不争哲学”。对不争有极为高深的阐释。

这里仅仅讲我自己的一点点理解。

要知道,道德经为什么最后讲不争?它有一个大前提,就是你已经明“道”。要理解这最后一章,不能离开“道”。我们把“道”代入到最后一章里面,就会有更深的理解。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讲的是相信道,把道要说的话表达出来,看起来是很平淡无味的话语,其目的不是为了得到赞美。相反如果一味追求别人赞美的话,未必是道要说的话,也未必能让人信服。

善者不辩,辩者不善。善者即是善于根据道的指示为人的人,不辩,就是不与道辩论,不与不明道的人辩论。相反一个到处辩论的人未必能很好的遵照道的指示,也不善于为人。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知道的人不博于其他之知,博于其他之知的人不知道。

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圣人就是遵道、行道之人,不积,就是不为世俗观念所累。按照道的指示做好自己就会越来越富有,如果把这些道理告诉他人,自己就会有越来越多的追随者,帮助越来越多的人。

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天之道,就是自然法则,是利于万物的运行而不是妨害万物的运行。

圣人之道,为而不争。那些遵道、行道的人,他们的法则是,遵守道的指示,成为道的一部分,不与道争,不与万物争,才能在道中。

《道德经》的最后,是让你成为道的一部分。遵道、行道,做好自己该做的,不违道,方可做到“夫唯不争,故莫能与之争”的境界。

好了,已经讲了“为而不争”这个务虚的最高境界。

现在再回过头来看点务实的东西。

什么是不同时期的不争?刚出社会,不要争强好胜,就是刚进入社会的人,不要事事强人一头,争强好胜。争什么呢?无非就是:

争夺,争斗,争抢,争吵,争权,争执,争议,争辩,争鸣,争霸,争雄,争强,争宠,争光。

根基不稳,阅历浅薄,没有常争常胜的实力。对于失败的承载力太弱,所以不要争强好胜。争则易败,如果经常争强好胜,则难有积累。可以把争强好胜之心转化为把握机会之心。寻道而行。才能积累一定的实力。

有一定的实力之后,想做到胜易胜,先胜而后求战,就要像水一样,潜谋于无形。才能常胜于不争不费。

多做准备,多做功课,围而不攻,潜谋无形,常胜不争。

再来看看《道德经》第七十三章:天之道, 不争而善胜。

天之道 指自然界运行的根本规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 自然界的法则啊, 虽然不与他物竞争, 却总能稳操胜券。

显然, 这是一种拟人化的写法。在老子看来, 作为自然规律的天道, 它的运行不是人的有意识、有目的的行为, 而是自然而然地进行的, 所以不可能发生失误。因此, 这里说的不争, 不是反对人类社会中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思想斗争、社会政治斗争等。

在《道德经》还有几处讲不争的,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第八章,“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夫唯不争,故无尤。”,第六十六章,“以其不争, 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等。可以看到“不争”在道德经中是一种哲学思维。

利而不争,不争无忧,不争莫能与之争。

重点在于去私心,存道心,执道行,在道中。

一点浅薄的解读,“信言不美”罢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