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磁山发现一个深腹罐,专家经研究,发现它竟是陶和瓷之间的器皿

 历史解密坊 2020-07-27

在河北省南部的磁山文化遗址中,考古专家们发现一件普通的陶罐,可是通过仔细鉴定发现,看似普通的陶罐其实竟大有猫腻,它是介乎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器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陶罐的最终身份又会是什么?如果您想知道,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磁山遗址又被称为磁山文化遗址,坐落于我国河北省南部武安市磁山村附近,是我国最早发现的一处新石器时代早期文化遗址,距今约有10300年左右。自1972年以来,考古学家们在磁山文化遗址中进行过多次发掘,总发掘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文化层厚度1-2米左右,出土文物近6000余种。出土文物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蚌器、动物骨骸、植物标本等,为后世考古专家寻找中国农业、畜牧业以及陶业的文明起源,提供了较为可贵的线索。

对于磁山文化遗址的出土,考古专家们曾给出相当高的评价,其中尤以我国著名考古专家夏鼐先生的评价最为精辟。夏鼐先生指出:“磁山文化遗址的发现是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的重大突破”。毫无疑问,这是对该遗址价值最大的肯定。

磁山文化遗址的发掘过程很是缓慢,在1972年、1976年以及1978年时,考古工作者们都对此处遗址进行了详细的探查,并寻找到许多宝贵的文物线索。在三次发掘过程中,考古专家们的心情一直非常激动,随着一件件重要文物的出土,磁山遗址也开始逐渐显露出自己独有的文化特征。

出土的文物当中,有一件磁山文化代表性文物,它就是:红陶深腹双系罐。红陶深腹双系罐,出土于1972年,全名为磁山文化红陶深腹双系罐。该罐外形独特,为撇口、深腹、平底、肩部置双系,通体上下刻有划纹饰,颈部纹饰为正反倒三角形状。据专家称,红陶深腹双系罐生动地反映了新时代早、中期陶器的突出特点。不过遗憾的是,在红陶深腹双系罐出土时,它全身上下都沾满了泥土,专家们最初还是将其列为普通陶器看待,并未给予足够的重视。

在博物馆的实验室中,考古专家们对出土的文物进行了整理与清洗,并在泥土褪去后,发现了红陶深腹双系罐的与众不同。

考古专家们通过研究认为,与其说红陶深腹双系罐是陶制品,倒不如将其称为是“四不像”,因为它本身应该已经超出了陶器的范畴。这个结论的依据究竟是什么?考古专家们指出,红陶深腹双系罐属于陶制品中较为特殊的一种,它应该被称作是釉陶,是一种介乎于陶器与瓷器之间的特殊器物。

釉陶的年代相当久远,大约产生于新石器时代,距今约有7000年。众所周知,所有的陶器都是用陶土制造而成的,但是陶器却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便是吸水率较大,难以长期储存液体。直至后来,人们在烧制陶器的过程中发现了色釉,这才找到了解决陶器吸水率大问题的关键。

在西汉时期,陶器上釉技术已经较为普遍,色釉本身的性质组成,也被人们发现并加以利用,凡是釉里含铜,则釉色会呈现出绿色,釉里含铁,釉色就会显现出黄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便是西汉绿釉陶楼。不过到了后来,随着烧制技术的发展,性质更加优良的瓷器开始大批量出现,并以制作简单、质地良薄、价格便宜而普及,釉陶制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成为了当时贵族圈中的淘汰品。

谈到这里,我们想说的是,虽然瓷器已经成为了我国在世界上重要的标签,但即使它再辉煌,也同样是由不好看的陶器演变而来,因此,我们也不应该忘却陶器的历史,更不能忘记曾经拥有的过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