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txgyxzyxc 2020-07-27

文/霓裳

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我家孩子坐不住,总是折腾个不停;

我家孩子懒得很,成天不想动一下;

我家孩子做什么都不专心,每个玩具都还没有玩一会儿,就丢下了。

等到孩子上学了,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闹腾,没有办法好好听课;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成天感觉疲惫不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最让家长们头疼的可能是,这些孩子根本不能好好学习。

其实,上述孩子的表现,是一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01

生命力究竟是什么?

生命力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人类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于内心的精神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要想唤醒这粒种子的生命力,需要给孩子足够多的好的感觉和体验。

因为,孩子是通过感觉来与外界相连接,并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信息(包括声音、图象、气息、语言、触感),映刻到脑中形成自己的智慧的。

在孩子的精神胚胎期,他们能够敏锐地运用感官来感受和吸取环境中的色、声、香、味、触,以及周边人的行为模式。

这些信息进入孩子大脑后,经过大脑功能的加工和运用,向肢体发出命令,让它们产生相应的动作反应。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精神的力量。这股精神力量,体现在对感官印象的记忆、分析、回应,以及意志力的抉择、导引、创造与更新中。

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婴幼儿期的发展,都是透过婴幼儿的精神主导的。这些精神力量体现在外显的特征上,就是:意志力、专注力和坚持度。

越小的孩子,越能够自由地吸收,他们几乎是不加选择的。换句话说,孩子越小的时候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孩子在小时候呆得最多的场所是家庭,最经常接触的人是父母。因此,早年父母面对孩子的状态,对孩子的生命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02

让孩子自我成长最快的,是那些能够带给他们愉悦感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活在感觉中,一件事带来好的感觉,能够增加孩子的心灵力量。

糟糕的感觉却让孩子从内心产生隔离,从而切断与事物的连接。他的精神力量也会因为抵抗而削弱。

当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感觉,我们就是在肯定孩子的自我。好的感觉,能让他的自我越来越强大。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这样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什么,都是来自于内在的动力,他们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他们好奇、专注、愉悦,享受自我挑战的乐趣。他们到了青春期,也不会有明显的叛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清晰,人生不迷茫。他们不会轻易受外界的干扰,活得通透而坚韧。

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好的感觉呢?

03

放下期待,学会接受现状和等待

我们为什么会对外界有所期待,特别是对身边的人有期待?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出生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我们的一切问题与需求都需要妈妈来帮我们解决,而且最好是第一时间解决。

随着我们长大,父母渐渐放手让我们发展出自我的能力,我们学会了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于是我们从中学会了等待。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但有些人从小一直是父母帮他们做事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习惯了依赖外界,也没有时间学会等待。

他们成为父母后,对孩子成长也会缺乏等待,会习惯去代替孩子做事,同时又把期望安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一旦期待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和愤怒。

很多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常常有这样的表现。

“如果孩子表现好了,我就不焦虑(不生气)了。”

这种心态其实是希望孩子来配合、解决我们的焦虑。但这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

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和你孩子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自己,你也很难喜欢你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对孩子不满意,其实是不接受自己的现状。首先你要学会的是,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现状。这样,你的内心才不会有情绪,好的感觉才会进来。

当你对自己和世界有了好的感觉,才能给孩子好的感觉。

04

强化正面的表现,而不是盯着负面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好的地方,并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内在优秀品质。

家长的语言与情绪对孩子都是一种暗示,孩子也非常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暗示。这个暗示,其实就是让孩子通过感知进行吸收并产生内化。

如果我们常常给予孩子好的暗示,就会点亮孩子的内心,吸引孩子一直去挖掘自己优秀的潜质。

不好的暗示,会将孩子带入到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那个处境里。于是,你越是担心和害怕什么,孩子就会越发生什么。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越关注什么,越会吸引什么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举个例子:

一个孩子写单词,没有一个写对。甚至一个单词中5个字母都会写错3个。父母通常的反应是:

“你真行啊, 5个字母都能写错3个?没有一个单词是对的!”

“没见过你这样笨的,你到底想什么?”

“你再给我写错,再这么不认真,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我们陷在这样的情绪里,我们就与孩子失去了连接。我们只看到头脑中的道理与意图,却看不见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自己可能也感觉很挫败。而我们给他的这种负面暗示,更加强化了他对自己的挫败感:

我就是学不会,就是笨。

我就是不认真。

我什么也做不好,我就是没希望了。

今后他不认真、做错东西就很正常了,因为他已经认同了“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

都错成这样了,难道还能表扬他?

是的,你还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发现这个单词里面有两个字母是对的,还差三个字母,我们再努力一下,把它们找出来,把它们拼对。”

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出现一线光亮:原来我还是有希望的。

孩子挫败的时候,更需要鼓励和给他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推动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05

与孩子产生真实的连接

很多父母之所以很难看到孩子正面的东西,是因为他们陷入在自己的头脑与道理中,陷入在自己的意图与情绪中,没有与孩子产生真实的连接。

没有连接就没有爱的传递。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爱与连接,我们的想法与意图再有道理也没用,因为我们与孩子是隔离的。

当我们单纯地去逼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同时还会带给孩子痛苦和压力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糟糕的情绪记忆。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只会让孩子处于一种防御的状态中。

于是孩子就会把学习当成是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事,从而切断自己与学习的连接。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厌学迹象时,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了。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境时,帮助他找回信心。

尊重并给孩子好的感觉,是在肯定他的自我,也是在唤醒他的生命力

首先,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在情绪平和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

这样,我们就能够化解孩子的负面感受,并带给孩子正面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打开心门,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通常就是在其中找到了他想要的快乐感觉。

快乐有两种:一是单纯的浅表的快乐,比如吃到了喜欢的食物,玩了自己想玩的东西;二是有意义感的深层次的快乐,在快乐之后能够获得积累和沉淀。比如,获得某个顿悟或挑战困难成功,从而在内心收获自信和成就感。

而后者才能让孩子把这件事的感觉同自己的价值感与自信相连接,产生意义感。这种意义感才能生成孩子内在的持久动力。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