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霓裳 时常听到一些家长说:
等到孩子上学了,我们会发现,有的孩子非常闹腾,没有办法好好听课;有的孩子小小年纪,却成天感觉疲惫不堪,对什么都没有兴趣。 最让家长们头疼的可能是,这些孩子根本不能好好学习。 其实,上述孩子的表现,是一种缺乏生命力的状态。 01生命力究竟是什么? 生命力是生命状态的一种表达,人类的生命力,主要来自于内心的精神状态。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要想唤醒这粒种子的生命力,需要给孩子足够多的好的感觉和体验。 因为,孩子是通过感觉来与外界相连接,并直接从外界环境中吸收信息(包括声音、图象、气息、语言、触感),映刻到脑中形成自己的智慧的。 在孩子的精神胚胎期,他们能够敏锐地运用感官来感受和吸取环境中的色、声、香、味、触,以及周边人的行为模式。 这些信息进入孩子大脑后,经过大脑功能的加工和运用,向肢体发出命令,让它们产生相应的动作反应。 其实,孩子的每一个动作,都透露着精神的力量。这股精神力量,体现在对感官印象的记忆、分析、回应,以及意志力的抉择、导引、创造与更新中。 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婴幼儿期的发展,都是透过婴幼儿的精神主导的。这些精神力量体现在外显的特征上,就是:意志力、专注力和坚持度。 越小的孩子,越能够自由地吸收,他们几乎是不加选择的。换句话说,孩子越小的时候受环境的影响越大。 孩子在小时候呆得最多的场所是家庭,最经常接触的人是父母。因此,早年父母面对孩子的状态,对孩子的生命力有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作用。 02让孩子自我成长最快的,是那些能够带给他们愉悦感的东西。 每个孩子都活在感觉中,一件事带来好的感觉,能够增加孩子的心灵力量。 糟糕的感觉却让孩子从内心产生隔离,从而切断与事物的连接。他的精神力量也会因为抵抗而削弱。 当我们充分尊重孩子的感觉,我们就是在肯定孩子的自我。好的感觉,能让他的自我越来越强大。 这样的孩子,他们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什么,都是来自于内在的动力,他们充满生机与活力,有着无限的生命力。 他们好奇、专注、愉悦,享受自我挑战的乐趣。他们到了青春期,也不会有明显的叛逆。 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目标清晰,人生不迷茫。他们不会轻易受外界的干扰,活得通透而坚韧。 那么,我们如何给孩子好的感觉呢? 03放下期待,学会接受现状和等待 我们为什么会对外界有所期待,特别是对身边的人有期待? 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出生时对一切都无能为力,我们的一切问题与需求都需要妈妈来帮我们解决,而且最好是第一时间解决。 随着我们长大,父母渐渐放手让我们发展出自我的能力,我们学会了自己满足自己的需求。这个发展的过程是缓慢的,于是我们从中学会了等待。 但有些人从小一直是父母帮他们做事和解决问题,让他们习惯了依赖外界,也没有时间学会等待。 他们成为父母后,对孩子成长也会缺乏等待,会习惯去代替孩子做事,同时又把期望安放在孩子身上,希望孩子满足自己的期待。一旦期待得不到满足,他们就会焦虑和愤怒。 很多父母辅导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就常常有这样的表现。 “如果孩子表现好了,我就不焦虑(不生气)了。” 这种心态其实是希望孩子来配合、解决我们的焦虑。但这往往是不切合实际的。 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反应的是我们自己的内心世界。 你和你孩子的关系,就是你和自己的关系,如果你不喜欢自己,你也很难喜欢你的孩子。 所以,如果你对孩子不满意,其实是不接受自己的现状。首先你要学会的是,接纳自己和孩子的现状。这样,你的内心才不会有情绪,好的感觉才会进来。 当你对自己和世界有了好的感觉,才能给孩子好的感觉。 04强化正面的表现,而不是盯着负面 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好的地方,并以此来激发孩子的内在优秀品质。 家长的语言与情绪对孩子都是一种暗示,孩子也非常容易接受来自父母的暗示。这个暗示,其实就是让孩子通过感知进行吸收并产生内化。 如果我们常常给予孩子好的暗示,就会点亮孩子的内心,吸引孩子一直去挖掘自己优秀的潜质。 不好的暗示,会将孩子带入到父母所不希望看到的那个处境里。于是,你越是担心和害怕什么,孩子就会越发生什么。 吸引力法则告诉我们:你越关注什么,越会吸引什么。 举个例子: 一个孩子写单词,没有一个写对。甚至一个单词中5个字母都会写错3个。父母通常的反应是: “你真行啊, 5个字母都能写错3个?没有一个单词是对的!” “没见过你这样笨的,你到底想什么?” “你再给我写错,再这么不认真,看我怎么收拾你!” 当我们陷在这样的情绪里,我们就与孩子失去了连接。我们只看到头脑中的道理与意图,却看不见孩子的感受。 其实孩子自己可能也感觉很挫败。而我们给他的这种负面暗示,更加强化了他对自己的挫败感:
今后他不认真、做错东西就很正常了,因为他已经认同了“我就是这样的人,没办法”。 都错成这样了,难道还能表扬他? 是的,你还可以这样告诉孩子:“我发现这个单词里面有两个字母是对的,还差三个字母,我们再努力一下,把它们找出来,把它们拼对。” 这样孩子的内心就会出现一线光亮:原来我还是有希望的。 孩子挫败的时候,更需要鼓励和给他希望。这样我们就能够推动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去发展。 05与孩子产生真实的连接 很多父母之所以很难看到孩子正面的东西,是因为他们陷入在自己的头脑与道理中,陷入在自己的意图与情绪中,没有与孩子产生真实的连接。 没有连接就没有爱的传递。如果孩子感受不到爱与连接,我们的想法与意图再有道理也没用,因为我们与孩子是隔离的。 当我们单纯地去逼孩子学习的时候,我们就没有与孩子产生连接。同时还会带给孩子痛苦和压力感,让孩子对学习产生一种糟糕的情绪记忆。我们的负面情绪也只会让孩子处于一种防御的状态中。 于是孩子就会把学习当成是家长强加给自己的事,从而切断自己与学习的连接。 当一个孩子表现出厌学迹象时,其实他的心里已经有很大的压力和痛苦了。而我们要做的是,在孩子学习遇到困境时,帮助他找回信心。 首先,我们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只有在情绪平和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看见孩子的感受。 这样,我们就能够化解孩子的负面感受,并带给孩子正面的感受。这样,孩子才会打开心门,让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孩子对一件事感兴趣,通常就是在其中找到了他想要的快乐感觉。 快乐有两种:一是单纯的浅表的快乐,比如吃到了喜欢的食物,玩了自己想玩的东西;二是有意义感的深层次的快乐,在快乐之后能够获得积累和沉淀。比如,获得某个顿悟或挑战困难成功,从而在内心收获自信和成就感。 而后者才能让孩子把这件事的感觉同自己的价值感与自信相连接,产生意义感。这种意义感才能生成孩子内在的持久动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