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乖孩子,可能是一场人生的“自毁”

 舍得付出 2023-09-19

知乎上有个热帖,“为什么乖孩子大多没有好下场?”

有这样一个高赞回答:

3年过去了,我依旧清晰记得2020年的一条新闻——8岁孩子上课时身体不适,10分钟举手示意7次,但任课老师一直让他趴着忍一忍、坚持下。

最终,孩子等到了下课,也在下课后陷入了昏迷,不幸离世。

我真的很难想象,在7次举手示意的10分钟,小小的身体,正承受着怎样的痛苦?

他努力求救了7次,却7次被打压、忽视,内心该有多么万念俱灰?

在老师让他趴着等下课的又一个10分钟,他内心又是怎样的绝望?

如果他不乖、不听话,如果他会闹、会哭,如果他敢直接冲出教室,结局一定会有不同。

但生命,没有如果......

这就是典型的“乖孩子”!

我相信他的礼貌、听话、乖巧、懂事,一定让孩子的父母、老师们满意过,但这也成为了杀害他生命的罪魁祸首。

在我们的社会里,很多父母都喜欢“乖巧懂事”的孩子。

殊不知,这种压抑、背离孩子天性的“乖巧懂事”是有代价的。

乖,表面看是懂事听话,实际上是埋在孩子内心深处的不定时炸弹——一旦引爆,就是一场自我毁灭式的报复,杀伤力巨大。

图片

图片

好脾气的人与憋屈的灵魂

几年前,我在一个心理交流群里看到过一些“乖孩子”的吐槽。

他们内心巨大的痛苦,就像一枚枚子弹,击穿手机屏幕,直抵人心。

A男,50岁,邻里中出了名的“好好先生”。

作为被父母予以厚望的长子,小时候,为了帮父母照顾弟弟、妹妹,他从来不在放学后跟朋友一起玩,而是回家分担家务;

18岁时,为了更方便照料逐渐年老的父母,他放弃北大的录取,选择了家乡的某所二类大学;

适婚年龄,为了让父母安心,他很快就跟父母介绍的相亲对象结婚;

女儿出生后,为了让重男轻女的父母有长孙,他顶住经济上的巨大压力,生了二胎;

......

如今,孝顺、听话了半辈子的他跟父母决裂了,因为父母阻止他女儿去外地上大学,觉得女孩不用有太好的学历,得留在家里、照顾家才行。

那是他第一次跟父母吵架,也是第一次听到父母用那么尖酸、刻薄地语气说他没良心、不孝顺,说他一点都不如他弟弟妹妹。

听到最后这一句,他一个年近50岁的大男人瞬间嚎啕大哭,觉得自己的人生、自己对家的付出只是一场失败的笑话。

图片

后来他决定再也不跟父母往来,但内心的那种空荡荡与痛苦,并没有因为“断亲”而消失,反而又增添了很多茫然。

好几回,他半夜从噩梦中惊醒,呆呆望着黑夜,突然就有了轻生的念头。

同样在这个群里,30岁的B女,也曾有过一段痛苦经历。

B女生于南方小城。5岁时,父母花重金给她买钢琴,誓要把她培养成淑女。

高考时,她想考艺术院校,父母却执意让她报会计专业。

在父母的重压之下,她放弃了梦想,妥协了。

大学毕业后,还没等她表态,父母就已经在老家为她安排好了“铁饭碗”。

眼见自己也要像父母那样,在老家待一辈子,嫁人生子就是全部人生,想到这些,她就感到深深的恐惧。

有一天,看完电影《楚门的世界》后,她心里突然响起一个声音——“不要再当父母的'提线木偶’,那不是你的人生!”

这个声音在她心里响起了巨大的轰鸣,也正是从这一天开始她发誓再也不做“乖乖女”了。

她要自己所有的选择都跟以前不一样,她要做跟父母要求相反的事情,她觉得以前的样子“都不是真正的我。”

于是,她独自北上,成了一名北漂。

后来父母屡次强迫她回家,她便主动拉黑了父母,过年都不回家。

来北京的头两年,她像脱笼之鸟,痛快、自由极了。

面对工作、生活中任何让她感觉不舒服的事,她大胆回怼,百倍报复;

面对以前没尝试的烟酒、舞厅、极限运动等,她全部体验了一番;

面对从前总是矜持、慎重的爱慕,她大胆表白、奋不顾身;

.......

直到某天,她热恋中的“男友”妻子上门讨说法的那一刻,她才恍然大悟——自己被骗了,被“小三”了。

与此同时,因为过于不配合公司的各项工作安排,且多次跟同事吵架,她被裁员了。

彼时的她,刚遇渣男,又被裁员。

她的人生瞬间跌入谷底,差点精神崩溃。

图片

最痛苦的时候,她每天只能靠酗酒度日,每天都在身与心的混乱、迷醉中,不断自问“这,真的是我吗?”

怎么都找不到答案的她,内心升腾起对父母极大的愤怒与强烈的恨。

然后,她回家了,跟爸爸大吵了架,仿佛要把内心累积的愤怒与压抑,一并全还给他们。

A男和B女,都属于从小被公认的“乖孩子”,父母以他们为傲。

殊不知,这种被压抑的“乖”,其实是套在孩子身上最沉重的枷锁。

没有生命力的“乖”,是内在需求被强烈压抑的产物。

这种被扮演的“乖”,长期累积会带来两种极端的结果——要么是强烈的压抑和抑郁,要么是强烈的叛逆和报复。

这两种结果看似相反,实际上都是基于逃避痛苦而产生的行为模式。

无论是哪一种,最终都将领我们走向自我毁灭的不归路。

因此,“乖孩子”往往活得特别累,甚至有严重的心理创伤。

图片

图片

“乖”背后的心理压抑机制

在心理咨询中,我们经常用“泥沼”来形容原生家庭。

因为陷入泥沼的人,基本都有两个特性:

  • 泥沼的吸力,让人难以挣脱;

  • 自身的重力,带着人不断下坠;

原生家庭对人的影响,也是如此。

换句话说,孩子“被压抑的乖”,是父母和孩子双方“合谋”的结果。

先看父母一方。

父母要求孩子“乖”,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父母自身的生存本能需要。作为“过来人”,父母总是觉得,自己比孩子有更丰富的人生阅历,孩子只有听自己的,才不会踩雷。

另一方面,父母总想在孩子面前保持威严,他们很怕孩子不听话。一旦孩子不听话,他们就觉得,孩子背叛了自己。

父母要求孩子“乖”,本质上是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活。

孩子从吃饭睡觉,到上学工作,再到结婚生子,父母都要插一脚。他们习惯了这种掌控感,并以此为荣。

父母以这种“操控的方式”迫使孩子“乖”,就会像一股强大的“泥沼吸力”,把孩子拖入泥潭,让孩子失去真我,变得麻木。

再看孩子一方。

孩子在家庭中处于弱者位置,经济上和精神上都高度依赖父母,因此孩子对父母有着天然的依恋。

孩子在本该淘气的年纪,却主动选择“乖”,是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很乖,父母才会爱他们。

说白了,孩子“乖”,是想得到父母认可。

这时的“乖”,并非出于孩子自愿,而是孩子的自我阉割。

孩子很弱小,为了迎合父母,他们不得不压抑自己,变得很乖。

孩子越乖越懂事,内心越委屈越受伤。

结果就是,孩子逐渐丧失生命活力,变得羸弱不堪。

图片

“乖”,像扼杀孩子生命力的魔咒。

而乖孩子就像陷入泥沼的小鹿,深陷泥潭,逐渐失重。

他们越挣扎,泥沼吸力越强,身体越陷越深,直至失去呼吸,不再挣扎。

图片

“乖”孩子需要活出攻击性

弗洛伊德说:“未被表达的情绪永远不会消亡,它们只是被活埋,并将在未来以更丑陋的形式出现。”

我们的情绪像弹簧,越压抑越反弹。

当负面情绪袭来时,合理宣泄永远比压抑更好。

想摆脱“乖孩子”的人设,就要做到以下三点。

1.看见并尊重自己的真实需求,与父母建立边界。

与父母相处时,孩子要看到并尊重自己的真实需求。

当父母侵犯自己的边界时,要及时与父母划清边界,维护自己的利益。

这里的边界,既指空间上的,也指心理上的。

比如,父母没有敲门,就突然闯入你的房间;

或者,父母没有经过你的同意,就翻看你的手机,等等。

这时,你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父母,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他们已经侵犯了你的隐私。

这,就是你的反击。

建立边界,对孩子和父母来说,都是自我挑战。

然而,当你学会和父母建立边界时,父母也会渐渐适应你的改变,直至学会尊重你,不再干预你的人生。

当然了,与父母建立边界,并不意味着我们不爱父母,而是我们学会了区分自己的事和父母的事,学会了凡事有权为自己考虑。

图片

2.先为自己考虑,勇敢活出攻击性。

在我们的传统观念里,孩子“乖”,是家教良好的标志。

然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长,长大后的“乖孩子”大概率会变成“老好人”。

他们越来越发现,自己一辈子都在为别人考虑,顾虑别人的感受,而自己的利益却总被人忽视,到最后只能忍气吞声,变成出力不讨好的“老好人”。

“老好人”,没有自我没有原则,内在是虚假的自我,几乎没人愿意和“老好人”做朋友。

相反,那些充满冲击性的人,却让人情不自禁地想接近。

武志红说,“你活得不爽,是因为你不敢冲突。”

其实,每个人都有攻击性。我们之所以不敢展露自己的攻击性,很多时候是因为我们害怕冲突。

然而,攻击性是我们生命力的源泉。

我们的“自我”像个能量球,当我们释放自己的攻击性时,能量球才会不断向外伸展,我们的内在才会更有力量。

没有攻击性,意味着生命力的丧失。

释放攻击性,不是骂人或打人,而是指敢于为自己发声,敢于做自己。

适当地释放攻击性,不让生命力萎缩,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而运动,便是释放攻击性的最佳方式。

比如:拳击,真人cs,极限运动等,这些剧烈运动都可以帮助我们释放攻击性。

图片

3.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勇敢做自己。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人的自我实现需求,本质上就是成为自己。

那么,怎样才能做自己呢?

可以分为三步。

第一步,给为自己确立目标。并把这个目标分解为一个个小目标,从小目标做起,稳扎稳打,最终实现目标。

第二步,学会爱自己。给自己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每天早上对着镜子赞美自己,鼓励自己。面对失败,不苛责自己,与自己共情,当好自己的心理调节师。

第三步,不断学习新东西。尝试新事物,拓宽视野,从不同方面提升自我。

总之,成为自己意味着,忠于自己的内心,重视自己的感觉,做自己人生的主人,凡事都对自己100%负责。

如果你感觉自己一人力量不够或缺少些方向,可以参与“勇敢做自己”体验营——在专业老师的引导与支持下,跟其他有相同境遇的伙伴,共同成长、抱团取暖。

点击下方小程序立即参与👇

图片

写在最后

在爱与自由氛围中长大的孩子,人格健全,身心健康。

父母渴望“乖孩子”,潜意识是希望把自己的人生复制粘贴给孩子。

这是家庭创伤的延续。

在一个健康的家庭里,父母会承担起保护孩子的职责。

而孩子呢,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安心地做自己,不必担心被父母抛弃,或者父母不爱自己。

最后,送给全天下的“乖孩子”一句话——

亲爱的,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请你好好珍惜这一世,勇敢地做自己,不要成为父母的复制品。

愿每一个“乖孩子”都能成为自己。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