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略论治痰六法田中明

 田氏健康中医 2020-07-27

略论治痰六法

田中明

(《四川中医》1994年第八期:13)


 痰的成因是相当复杂的。正如《证治准绳》引朱丹溪的话说:“痰之源不一,有因热而生者,有因气而生者,有因风而生者,有因惊而成者,有脾虚而成者,有嗜酒而成者”。可见痰的生成是一个多因素的病理变化过程。责之脏腑又与脾失健运、肺失宣降、肝火灼肺、肾阳不足等有关。所以治痰除理气、温化之外,更应把生痰之源,调理脏腑功能作为重点。笔者在总结前人治痰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临床痰证的特点,把治痰之法归纳为燥湿化痰、清化热痰、温化寒痰、润燥化痰、宣肺化痰、化痰熄风六种方法,兹简要论述如下。

        一、燥湿化痰

       以苦温质燥而又能祛痰的一类药物治疗痰症的一种方法。适应于脾不运湿,湿聚成痰的湿痰证。

 痰的生成与肺脾肾都有关系,但湿痰却重点在脾。其主要病理是脾不运湿,水湿凝聚。临床表现常见咳嗽痰多,色白易咯,脘闷纳差,舌苔白滑或腻等。本着治病必求于本的原则,临床用药当以苦温质燥,达到燥湿化痰的目的,如半夏、天南星等。由于痰常随气而升降,气滞则痰凝,气顺则痰消。因此在应用苦温质燥的药物的同时,应当配伍理气药以行气顺气,如陈皮、枳实等。根据湿甚或脾虚不运的不同,又需分别对待。如湿甚配伍苍术、厚朴等;脾虚不运湿者,则配党参、白术、砂仁等。

       二、清化热痰

 此法用化痰与清热药为主治疗痰证,适用于里热壅盛,炼液为痰的热痰症。

 热痰证,以里热壅盛,熏灼肺金,炼液为痰是其病因病理。临床证见咳嗽痰黄、粘稠难咯,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等。里热当清,稠痰当化。临床常选用贝母、瓜蒌、桔梗、礞石等清化热痰药和黄芩、黄连、栀子等清泄里热药。由于热痰病症病情复杂,临床常见痰热互结,发为结胸;上蒙清窍,病生癫狂;扰及心神,惊悸失眠等。所以在用上述药物的同时,还要根据不同的兼证适当配伍方能收效。如并见咳喘,则配伍清肺平喘药物如桑皮、紫苑、杏仁;痰火互结,则配伍辛开苦降、化痰散结的药物如半夏、黄连;若痰热上蒙清窍而致癫狂,则辅以寒凉清泻,降火逐痰,如礞石滚痰丸之用大黄、黄芩等。

       三、温化寒痰

 以温里药与温化寒痰药为主治疗痰证之法。适用于阴寒内盛、水湿不化、凝聚成痰的寒痰证。

 脾胃阳虚,寒饮内停,或肺寒留饮,或肾阳虚衰不能温化水饮,是其主要病因病理。临床证见吐痰清稀,咳嗽气喘,遇寒易发,舌淡苔滑,脉沉迟等。病位在脾肺与肾。《金匮要略》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治疗寒痰证的大法。所以临床常以温暖脾肺的药物如干姜、细辛、桂枝等与健脾祛湿的药物如白术、茯苓等和温化寒痰的半夏、白前、白芥子等为主,根据不同的兼证灵活配伍。如兼肺气上逆咳喘不已,则佐以降气平喘,如理中化痰丸中苏子、杏仁、旋复花即为此意;如兼食积,或脾胃不运,则配伍消食健胃如三子养亲汤中的莱菔子;若兼表寒,则伍以宣散,如小青龙汤用麻黄、桂枝等。

       四、润燥化痰

 以清化热痰药与滋阴润肺药为主治疗痰证之法。适用于燥邪伤阴,灼津为痰的燥痰证。

 燥痰证重点在肺。燥热伤肺、灼津为痰是其主要病机。其特点是既有液结为痰,痰稠而粘,咯之不利;又有肺阴不足,咽喉干燥,或呛咳、音哑。肺燥宜润,有痰当化,而热邪又当清解。故常用滋阴润肺药如沙参、麦冬、天冬、百合与清化热痰的贝母、瓜蒌、桔梗、竹沥等,以期达到润燥化痰的目的。但燥痰证从其成因来看,有外感温燥肺阴受损而致阴虚火旺,炼液为痰者等等。因而在临证应用此法时,应对不同的成因、兼证,佐以不同的治法,如温燥伤肺而致燥痰证,则当佐以轻宣燥邪,如沙参麦冬汤中的桑叶;肝肾阴虚火旺而致者,则佐以滋阴降火,如滋阴化痰丸中用生地、玄参、知母、黄柏等。

       五、宣肺化痰

 宣肺达邪药和止咳化痰药为主治疗痰证的一种方法。适用于外邪犯肺,肺失宣降,津凝为痰的咳嗽吐痰证。

 外邪犯肺而致的咳嗽吐痰证,存在着外有表邪、内有肺失宣降,津凝为痰的两种因素。临床见证既有恶寒发热,又有咳嗽痰多、胸闷不适等,外邪当散,肺气愤郁当宣降。所以临床常用宣肺达邪和止咳化痰的药为主来达到宣肺化痰的目的。然而,外邪有风寒、风热、温燥、凉燥之分,痰有寒痰、热痰、燥痰之别。因此,在具体运用宣肺化痰法时,应根据不同外邪和痰的不同性质佐以不同的治疗方法。如风寒或凉燥犯肺,则佐以辛温宣肺达邪,如用麻黄、紫苏、荆芥等;若以风热犯肺,则佐以辛凉宣肺达邪,如用桑叶、菊花、薄荷等。从痰的性质来讲,如为湿痰、寒痰,则当佐以化痰之法,如用半夏、远志、白前、干姜、细辛等;热痰、燥痰当佐以清化热痰,如用贝母、瓜蒌、桔梗、前胡等。

       六、熄风化痰

 即用熄风药与化痰药为主治疗痰证之法。适用于因风痰引起的眩晕、癫痫、中风等证。

 由于痰随气而升降,气顺则痰消,所以临床运用时当佐以行气化痰之法。风痰证,病情复杂,就脏腑而言,除与肝脏有关外,又与脾运失司、湿聚成痰有关;就痰的性质而言,有湿痰、热痰之分。故在运用时,又当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况灵活处置。如系脾运失司,湿聚成痰,引动肝风,形成风痰上干清阳,晕眩头痛,则当佐以燥湿化痰与健脾祛湿之法。如用半夏、白术、茯苓等;如系风痰窜经络,病发口眼钭,则佐以祛风止痉之法,如用全蝎、僵蚕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