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阳门改名竟然用了510年!!︱说说朝外大街一窝猴!!

 明日大雪飘 2020-07-27
2010年,北京进行行政区划调整,原崇文区、宣武区,并入到东城区,西城区,至此,以城门名而得名的区级行政区只剩下一个朝阳区。

朝阳区,得名于1958年5月,当时,是由原来的北京市东郊区改名而来,因为位于朝阳门以东,所以命名为朝阳区。这也是北京最晚得名的区级单位。

在朝阳区,从朝阳门到通州的大道,只是在呼家楼分为两段,分别命名为朝阳门外大街和朝阳路。虽然这两条路命名是在1958年之后,但这条道路的开通却最早可以追溯到隋代。特别是从朝阳门到东大桥的这一段朝外大街,那在没有朝外大街这个地名之前,叫什么?这条大街,为什么是除了前三门之外,最为繁华的关厢地区大街呢?


朝外大街最早叫啥?

所谓关厢,就是城门外的大街与附近居民地区,而朝阳门外关厢是北京城当年最为繁华的地区之一,曾有着“小天桥”的美誉。

现如今的朝外大街是CBD的重要门户,坐落着丰联广场、昆泰国际大厦、蓝岛等商厦,还有老番街服装市场、雅宝路服装市场等都是驰名中外,形成了朝外地区浓厚的商业氛围。其实,在老北京,朝外大街就是一个比较热闹的大街,从朝阳门护城河桥,到东大桥,大街的两边全是买卖家,卖什么的都有。

热闹的朝外大街



当然,相对于东大桥,当时朝阳门护城河桥也常被人们称作西大桥。当时,在这条大街上,布庄、药店、茶叶铺、饭庄、大车店、澡堂子、肉铺、杂货铺、茶馆、书社、酒馆、酱菜源子等等应有尽有,比其它城门外热闹得多。虽然是如此的热闹,但毕竟还是处于朝阳门外的关厢地区,所以,这条大街,自然也就被称之为朝阳门关厢大街。


这条大街为什么比其它城外关厢热闹?

要说这条大街,当年为什么比其它城外关厢地区热闹繁华呢?还得给您从头说起。
这话要从南北大运河的开通说起,隋炀帝大业元年,也就是公元605年,至大业六年,也就是公元610年修通从浙江杭州至北京,纵贯南北的大运河。当然,那时的北京还叫幽州。在古代交通极其落后的情况下,无疑这条大运河使南北交通有了显著的改进,它成了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我国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起了极大的作用。


北方从历史讲就是缺少粮食的地方,远的不说,辽、金时期,就曾利用大运河从南方往北京运输粮米和其他物资。元代建立后,元大都在东面设立城门,称为齐化门。元代不仅利用大运河往大都运输粮米与物资,而且开辟海运。但无论大运河还是海运它的终点都是通州。而后将粮米和物资一部分存在通州的粮仓中,一部分换上车马运进大都。运进大都的路线,自然走齐化门关厢这条道。而北京段的大运河,元世祖忽必烈命名为通惠河。
通惠河对于北京城的历史功绩实在是太大了,尤其是北京的很多古建,木料大多是产自南方的云南、贵州、四川、湖北等省份,都是通过大运河和通惠河运到京城的。在元明清三代,京城人民吃的粮食也大多来自南方。如在明嘉靖年间吴仲疏通通惠河后,一年从南方运粮可达四、五百万担。还如明正统年间,土木之变后,瓦剌部入侵北京。兵部尚书于谦为防止瓦剌部到通州抢粮,就从通州向出运粮,用了五百辆大车,日夜抢运,一直运了半个月。后瓦剌部果然去通州抢粮,结果落空。从这一事件,可见大运河运粮之多。而当年于谦运粮的通道,自然就是朝阳门关厢这条路。

为什么运粮非要走朝阳门呢?其他朝代不说,只说清乾隆时期,北京城有官仓13座:朝阳门外有太平仓和万安仓;朝阳门内南有禄米仓,北有旧太仓、南新仓、富新仓和兴平仓;往北还有北新仓和海运仓。德胜门外有本裕仓和丰益仓。在东便门外还有裕丰仓和储济仓。从这13座官仓的位置说明只有东便门外的裕丰仓和储济仓,因紧靠大通桥码头,大多数官仓设在朝阳门内外一带。因此,运粮车必须经过朝阳门关厢或进朝阳门。

运粮车为什么要经过朝阳门关厢?

这和地理位置有关,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古代朝阳门是进粮的门,进京的马车朝外大街是必经之路,马车需在城外停留等待检查和休息;

二是清朝时期朝阳门外驻扎有保护京城的军队,朝外大街的北侧是北营房,就是当年的吉市口头条到八条,是东西的街道,朝外大街的南侧是南营房,就是当年的的头甲到八甲,是南北的街道,战时是军队,平时是平民,人口比较多;

三是朝外大街寺庙多,在“北京寺庙历史资料”中记载有:最著名的东岳庙、还有关帝庙、真武庙、北海会寺、弥勒院、慈尊十八狱庙、广济庵、九天宫、普济寺、天仙宫等十多座庙宇,周边还有不少庙宇,如东大桥的土地庙、关厢的铁塔院、吉市口二条的水月庵、五条的天仙庵、神路街的海会寺、喇嘛寺胡同内的三宝寺、观音寺胡同内的净住寺、三佛寺。南中街一带居住回民较多,那里有南上坡清真寺和南下坡清真寺、杜家楼清真寺和观音寺胡同内的清真女寺。还有神路后街的西方庵、南营房的关帝庙和地藏庵、南菜园的吉香庵等等。到解放初期在朝外大街街面上还有东岳庙、九天宫、天仙宫、慈尊十八狱庙,其他庙宇在民国时期已变成商业用房了,解放后东岳庙被公安学校占用。天仙宫改成朝外大街文化馆,九天宫被某工厂占用。慈尊寺(十八狱庙)毁于朝外大街1949年的一次大爆炸。

照片左手带标语的房子,就是后来的元顺永油盐店(网络照片)

那要说到朝外大街上的商户,可是太多了,咱们从西往东数啊,梧村楼是大饭馆,据说是山东五个村的人合伙开的店,梧村楼边上是新华书店,那时买书还有售货员站柜台,从没听过开架一说。东边的鼎茂恒是文具店,印象最深的就是要去那里买上手工课的电光纸。此外,还有如永星斋饽饽铺、泰源亨纸店、宝记茶庄、元顺永油盐粮店、聚祥益布店、元发铁器铺、天馨楼香蜡铺、大有油盐店、元发日杂商店,吃穿用应有尽有!
朝外大街的名字,是因为朝阳门而来,但实际上这个名称被北京人叫顺嘴了,不过也就是近几十年的事。
您看林海音写的《城南旧事》,里面说的小英子住在惠安会馆的时候,认识了疯子秀贞,秀贞和一个寄宿在她家的大学生有了私情,还生了一个女儿。天没亮,女婴被抱走遗弃在齐化门。您听,那时候的北京人还称朝阳门为齐化门呢!
林海音笔下的齐化门,是上世纪二十年代末,可在现实生活中,北京人不论老少都称朝阳门为齐化门,可是一直叫到了新中国成立之后。其实,齐化门是元大都时的城门名称,可老北京人念旧,即使改名500年之久,大多数老人还是称为齐化门,念出来,这第二字还是轻声,都说“齐货门”,听着是那么的俏皮。

从齐化门改为朝阳门,是在明朝正统年间,正统元年,也就是1436年明英宗朱祁镇命太监阮安等监修京师9门城楼、箭楼、瓮城,并且,在正统四年完工。明正统四年,也就是公元1439年,明英宗把齐化门改为朝阳门。所以,元代的齐化门关厢,也就随之改为明代的朝阳门关厢了。齐化门虽然改叫朝阳门, 可是老百姓对它称呼习惯了,还称它为齐化门,并且,一代一代传下来,直至1949年北平解放后,朝阳门之名才被老百姓正式承认。这个改名的过程整整经历了510年。

在清朝雍正年代之前,朝阳门到通州四十华里的道路,是条土路,可这哪经得起长年累月众多车马轮子轧,蹄子踩啊,每当雨雪过后,路上泥泞难行,往往一车陷入泥沼,要几十个人力才能抬出。鉴于这种情况,到了清代雍正七年,也就是公元1729年,朝廷拨出“币金三十四万三千四百八十四两,历时近一年,“起洼为高,修建石路,计长五千五百八十八丈,宽二丈,两旁土路宽一丈五尺”。在二百多年以前,这也算是一条高等级公路了,可见,当时的朝阳门外大街可是京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用现在的话说,那可是样板工程。从此,朝阳门成了从南方各省运来各种货物的集散地,同时,从水路进京的南方客人以及从海上来的“洋人”,也是从这里进京。当年,朝阳门在城楼北侧,还镶嵌有一方石刻,上面刻了一支谷穗。这表明朝阳门就是运粮门。

当年豪华的石板路


朝外大街这条用大条石铺成的路,用了不到200年就被改掉了,为什么呢?约在1925年前后,据说为了便于汽车通行,政府派民工将大条石起出,然后铺成碎石路。从1900 年至解放前夕,朝外大街除了这条路有上述大的变化之外,大街街道两旁的店铺及民房没有大的变化。

当年,朝外大街的中心马路宽约十米,供汽车、胶轮车、人力车、自行车行驶,马路南北两边是排水沟,排水沟两边是土便道,供铁轮大车及行人行走。朝外大街两边的房基都比马路中心的路面高。在东岳庙附近,房基比路面高出近一米。在吉市口以西地区,房基竟比路面高出两米多,人们到这一地区的店铺买东西,得爬相当于一层楼的阶梯。每逢大雨,中心马路实际上就成了排水沟。街道两边的店铺绝大多数都是平房。大街上最高的一座建筑是前面说过的梧村楼,也只是一座三间宽的两层楼房。朝外大街共有大小胡同十九条,路北由西向东排,依次是:北河沿、墙缝胡同、吉市口、隆和园、筛子胡同、元老胡同、草厂、幸福巷等;街南由西向东依次为:南河沿、观音寺、喇嘛寺、细米胡同、景升西街、坛口、景升东街、穿堂门、荣盛夹道、神路街、赦孤堂等。


解放前,朝外大街比较繁华的地段是大街中段,路北西起永星斋饽饽铺,东至元老胡同口,这一段大铺户比较多。路南由坛口向东至荣盛夹道,这一段来往人多,显得很热闹。尤其是坛口市场,更是热闹非凡,里面有戏园子、游艺场、饭馆、酒馆、烟馆、茶馆、旅馆、照相馆、理发馆等,有唱戏、耍把式、说书和卖艺的,有估衣摊、铁货摊、百货摊、小吃摊等摊群,因此坛口有朝外“天桥”之称。

我们的制作人小强,从小就生活在神路街,所以,他对朝外大街可是太熟悉了。据他说,当年,朝外大街不足一公里的距离曾有三家电影院,新声资格最老,后来变成紫光,搬到了蓝岛西区;而当年以唱评戏为主的群众影剧院是最早拆掉的;昆泰大厦西侧,原来百脑汇的位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是朝阳区工人俱乐部,再早据说是十八狱庙,里面雕的塑像都是十八层地狱的凶神恶煞。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朝外大街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朝外市场街

说到朝外大街,就不能不说神路街、一窝猴。原来新声电影院西面有一排低矮的小平房,把东头的是一个以焊洋铁壶为生的老头一家,是朝外有名的一窝猴,这一家可真有故事。那在端木大原所著的《小寒大寒就过年》一书中,就说到了在朝外一代非常知名的一窝猴。

示意图。一窝猴家是前店后家,

当时就在新声电影院(现紫光影院)西侧,可惜没有照片。

朝外大街,神路街的西面,有一家修理店。大概叫什么“合作社”吧?没人知道。
50年代,开店的“老师傅”才三十多岁,人瘦,又蓄着山羊胡子。他家里孩子多,有七、八个,店门敞开着。只见老师傅在那里敲敲打打,大点儿的孩子放学后,也打打敲敲。所以,人们把这个店铺叫做“一窝猴”
那时候,谁家的锅烧漏了,壶穿了底儿,就把它交给孩子说:“送去,一窝猴!”把人称作“猴”,不好听。可是,从朝阳门到关东店,老百姓都这样叫,连他们自己也认可了。
那时,朝阳区把个体劳动者组织起来,成立几个“黑白铁合作社”。可是,哪家合作社都不愿意收留这位“猴师傅”。为啥呢?他家孩子多,月月给他们发教济?谁也不愿意背这个包袱。就这样,朝阳区的合作化,丢下单个倒霉的“猴师傅”。

“一窝猴”可真能干,你啥时候去,都听到叮叮当当的敲打。你拿着破锅问:“啥时修好?”回答很干脆:“明天!”

明天是啥钟点?不用问,明天准完活。

“一窝猴”的价钱便宜,服务态度好,在朝阳区名声大了。

那些姥姥们只认识“一窝猴”,闹得那些正经的黑白铁合作社生意冷清。

老百姓喜欢“一窝猴”。“猴师傅”的孩子们中学毕业了,进了工厂,工种都一样,钳工。

那时候人们才知道,“猴师傅”不姓侯,他姓刘。

今日朝阳门

参考资料:

《大寒小寒就过年》 端木大原著

《北京的关厢乡镇和老字号》王永斌著

《朝外大街旧貌》 孟英玺文

《回忆童年时期的朝外大街》七旬老鶖的博客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