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佛像体内竟藏“五脏六腑”宛如真人 被誉“海内第一名塑”!

 乱码的旅行故事 2020-07-27

始建于东晋的灵岩寺,坐落在泰山西北麓济南市万德镇境内,距今己有1600多年历史。寺庙群山环抱、古迹荟萃,自唐代起就被誉为“海内四大名刹”之首,是世界遗产泰山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游泰山不至灵岩不成游也”之说。

灵岩寺共有殿宇36座,亭阁18座,其中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年)的千佛殿,因殿内供奉众多佛像而得名。殿宇依山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柱础雕刻精美,彩绘华丽,斗拱宏大,显现出古人高超的建筑技艺。

殿内正中供奉着通体贴金的“三身佛”。分别为毗卢遮那佛、卢舍那佛、释迦牟尼佛,两侧的佛像为铜铸,中间的毗卢遮那佛由藤胎髹漆塑造,于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

千佛殿最引人入胜的是40尊栩栩如生的宋代彩塑罗汉像,工匠们在塑造佛像时打破佛教传统,侧重写实,表现出40尊罗汉不同的形象和性格,个个传神,无一雷同,距今千年仍保存完好,被誉为“海内第一名塑”。

佛像衣饰织物的质感与动作瞬间的衣褶变化,同样塑造的准确而生动,展现出宋代工匠们高超的技艺,令人叹为观止。有医学界人士表示,透过罗汉们的衣服还能看出古人对人体解剖学的准确把握。

上世纪80年代,人们在维修罗汉像时,在其体内发现了一副完整的丝质“内脏”,这被认为是为佛像注入灵力的方式。说明中国古代雕塑艺术已超越了只注重外在造型的概念,内部空间也同样受到了重视。

佛教徒为造像灌注灵力的观念和做法,不仅限于佛像。始建于宋淳化五年(994年)的辟支塔为灵岩寺标志性建筑,在佛塔的第一层内壁上镶嵌着一座唐代小石塔的残件,佛教徒们以这种独特的方式延续其原有的身份和生命。

灵岩寺内共有自北魏至清代的历代高僧墓塔167座,这些石质墓塔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造型各异,精美绝伦,规模仅次于河南嵩山少林寺的塔林,被国务院誉为“露天的石刻博物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