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城江孜之“十万佛塔”

 黑错达布老 2023-09-26 发布于甘肃

古城江孜之“十万佛塔”

黑错·达布老(གཙོ་བོའི་རྟམ་ལོ།)

“十万佛塔”(འབུམ་སྐུ་མཆོད་རྟེན།),全称“十万见闻解脱大塔”,亦称“白居塔”,藏语又称“班廓曲颠”,意为流水旋涡处的塔。“班廓曲颠”始建于木马年即1474年(也有说始建于1414年),经过历年的修建扩充,泥塑和绘画佛像多达十余万,故称“十万佛塔”;因塔有八角,人们以形生义,称为“八角塔”;又因建在白居寺旁,便称作“白居塔”。雄伟华美的“十万佛塔”是一座建筑珍品,故位列西藏群塔之首,其坐落在江孜年楚河旁,很久以来便成为江孜的主要标志。

据说,吐蕃王朝前,江孜是一个僻静肥沃的乡村,有居民从事农牧。据传,当年文成公主进藏时,为释迦牟尼像挽车的拉嘎、鲁嘎,最后便移居江孜一带。吐蕃王朝灭亡以后,西藏陷入长达四百多年的分裂割据时代。当时,赞普王系分立、各地贵族及豪门势力割据。据藏族文献《年曲琼》(年楚河流域的山海志)记载说:赞普“沃松”(འོད་སྲུང་།)之王子“贝考赞”(དཔལ་འཁོར་བཙན།)曾在宗山建宫殿居住过。当时这位王子“贝考赞”认为宗山与江孜地形殊异,具有吉祥之征。东面象果树嫩枝下垂;南面有雄狮跃空奇态,西面白绸飘流 (指顺河谷流向西方的年楚河),北面象草原牧民敬献畜产品的姿势。河谷平原上金色的麦浪滚滚,从远处看似一具长方形的金盆,此处乃为福地。当时江孜名为“年堆司雄仁母”(ཉང་སྟོད་གསེར་གཞོང་རིང་མོ།),“年堆”(ཉང་སྟོད།)意为年楚河上游,就指的江孜古城所在一带。“司雄”(གསེར་གཞོང་།)意为金盆,“仁母”(རིང་མོ།)意为长形。这位赞普便在此创基建宫。

年河北面有一座奇山,如水晶般明亮。萨迦本钦“帕巴白”到四十八岁时,于藏历第七饶迥木蛇年(1425年)二月二十日在宗山正式重建宫殿。宫殿建成后,布敦·却勒朗杰(西藏著名佛僧、布敦教派的创始人) 对这座雄伟壮观的宫殿大加赞美说,这是世间的明珠,可与天界的无量宫媲美,称得上“杰卡尔孜”(རྒྱལ་མཁར་རྩེ།)。藏语“杰”是王的意思,“卡尔”意为城堡,“孜”是简称,意为殊胜,或到了顶峰。“杰卡尔孜”简称为“孜”,“杰”又变音为“江’。可见江孜地名,始于宗山宫名,又称“西卡尔江孜”(ཤེལ་དཀར་རྒྱལ་རྩེ།),西卡尔意为水晶般明亮,指的是宗山外貌。

藏历第八饶迥铁马年(1450年),帕巴白三十四岁的儿子贡嘎帕,为父祖祭祀,兴建白居寺。也有说:“白居寺由绕丹贡桑帕始建于明宣德二年(1427年),历时10年竣工”。据记载,到贡嘎帕的儿子绕丹贡桑帕二十六岁时(木马年即1474年),在“杰卡尔孜”前面的年楚河上修建了一座六眼桥。可以推断,当时年楚河水流道是紧挨宗山脚下的。他还在桥边修了一座雄伟的万佛塔,就是现在的白居塔。不久,绕丹贡桑帕又扩建了白居寺,从此,信徒云集。加上江孜位于萨迦、日喀则之东,亚东关口之北,是该三地往拉萨的必经之处,故佛教徒和商贾游人多汇于此。江孜很快发展成为现在的规模,成为西藏有名的城镇。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礼、势均力敌的情况下建立的,所以它的独特之处是各教派和平共存于一寺。每个教派在此寺内,都拥有五、七个“扎仓”(殿堂)。这个寺庙的建造,历时十年。主殿共有三层,殿内挂满各种“唐嘎”,“唐嘎”中央,有一尊近八米高的铜佛坐像。据史料记载,铸造这尊佛像,用去二万八千斤黄铜。大殿二层东西配殿,有闻名全藏的   泥塑罗汉堂。堂中的这些罗汉,雕塑得形象逼真、体态各异,是明代一项艺术珍品。大铜佛与罗汉殿间,酥油灯光焰荧荧,香烟缕缕向殿顶飞去,又被天栅压了下来,回旋于殿宇之内,使整个大殿变得扑朔迷离,给人一种逼真的佛界仙境之感。

白居寺旁,便是驰名国内外的“十万佛塔”(འབུམ་སྐུ་མཆོད་རྟེན།)。塔有九层,高达四十二米多,共有一百零八个门,七十七间佛殿、神龛和经堂。殿堂之内,藏有大量佛像,据说多达十余万。这佛塔堪称是一座辉煌的佛像博物馆。佛像中,除大量“唐嘎”帧幅外,还有泥、铜、金塑像千余尊。这些佛像,有营萨、金刚、度母、天王帝释等塑像,又有松赞干布、赤松德赞赤热巴巾及各教派祖师的尊像。塑像性格鲜明,不同类型有不同特点。塔身建筑也十分奇特,五层以下,四面八角;六层以上,则呈圆形。塔上有四面八门,门上饰有飞龙、跑狮、走象的浮雕这些动物雕刻造型精美,栩栩如生。白居寺的建筑艺术和雕塑、绘画风格,与拉萨、山南等地不同,自是江孜风格。

(图片来自网络)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