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朱元璋实行海禁,朱棣却派郑和下西洋!学者:明成祖并未违反祖制!

 姜子说古书 2020-07-27

文/李铁《航海往事》

虽然“海禁”宋朝时就已经很严格,但传统观点都误认为,“海禁”肇始于明朝初年朱元璋时期。从那时起,中国开始闭关锁国,逐步落后于世界。

其实,朱元璋当政的洪武年间,不仅国内商人出海贸易活动从未停止,外国朝贡贸易也一直很活跃。朱元璋的确实行过“海禁”,但并不严格,也不是全面禁止出海,其主要目的只是为了对付各种反明势力和倭寇。

元朝时,政府全面开放海外贸易,不仅造就了一批身家巨万的大海商,也使海外贸易思想在沿海地区深入人心,许多衣食不保的沿海居民纷纷放弃农耕,到海外做生意,出海贸易蔚然成风。

朱元璋认为,海外贸易来钱很快,对于扩大税收很有好处,所以在骨子里,他其实是不希望“海禁”的。明朝最初的几年,他承袭元朝,实行开海政策,人民可以自由到各国交易,海外贸易发展很快。

但张士诚、方国珍两股力量被打败后,其残余势力逃到了海上,并且常常借助日本海盗和国内土匪势力,继续与明对抗,这成为朱元璋的心腹之患。

同时,来自日本的倭寇也不时骚扰中国大陆,经常入寇山东滨海州县,有时甚至侵扰浙江温台、苏州、崇明岛等地,劫夺财货,杀戮当地居民,造成很大麻烦。

朱元璋对日本海盗的入寇很恼火,派人到日本诘问,但那时日本正处在南北朝对抗的分裂状态,政令不统一,几次派出使节都毫无结果。

为了维护稳定政权,隔断反明势力与倭寇的联系,朱元璋决定加强海防,实行“海禁”政策,禁止居民私自出海。他先后下了几道圣旨,禁止濒海居民私通海外诸国,禁止浙江、福建的渔民下海捕鱼,后来又诏谕不许两广、浙江、福建的百姓出国私自贸易,也禁止民间使用番香、番货,同时宣布不许外国民间商人来华贸易。

对于私自出海,朱元璋的处罚也相当严厉,若擅造三桅以上出海大船,或者带违禁货物下海、前往番国买卖,以及那些暗通海盗的人,不仅本人会被枭首示众,全家也都将被发配充军。

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是权宜之计,只针对民间,并不针对官方,只要拿到官方的“勘合贸易”凭证,则是完全可以下海的。清朝编的《明史》中,有“片板不许下海”的说法,其实,朱元璋从来没说过这样的话,明朝其他皇帝也从未说过。只有清朝人在准备攻打台湾时,实行坚壁清野的“迁海”政策,才有这样的规定。

朱元璋的“海禁”政策,也没有使外国来华贸易受多大影响,反而带动了官方朝贡贸易的繁荣。当时,许多外国商船载着贡品及各自的方物土产来到明朝,官员收了贡品,购买所有特产方物后,以“国赐”形式回酬外商,朝廷厚往薄来,外国商人经常满载而归。这大大刺激了各国朝贡的积极性。

按规定,各国一般是3年或5年朝贡一次,但收益太大,很多国家并不遵守相关规定,频繁到明朝朝贡。以暹罗国(泰国)为例,在洪武年间不到30年里,他们就派船入贡35次,平均不到一年就有一次。

因为私人海外贸易无法取得合法权利,一些外国商人甚至冒充使臣,前来明朝朝贡。有些海外商人则游弋于沿海,勾结当地居民,伺机走私。还有些沿海守御官兵也是执法犯法,他们利用特权,偷偷到东南亚各国进行走私贸易。

本来,朱元璋目的是期望通过“海禁”巩固海防,然而,“海禁”的直接对象是普通百姓而不是反明势力,这个政策不仅没有加强海防,反而堵绝了沿海地区许多人的海外贸易之路,激化了社会矛盾。干过出海贸易,这些百姓是绝不愿意回去种田的,只能千方百计抗争,要不就是逃亡海外。

在朱元璋当政时,在南京种了很多棕树、桐树和漆树,都是造船和做缆绳用的,这也能说明,朱元璋的“海禁”并不严格,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也不是偶然的,绝不是违反祖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反明势力的瓦解,明初“海禁”在这方面的作用不断减少。日本统一后,为恢复对明贸易,政府下令禁止任何人骚扰中国大陆,取缔了海盗,并派使臣前往南京,表明了恢复邦交的想法。从这时起,日本人当海盗的也已经很少了。

“海禁”最初的目的失效了,但元朝以来,海外贸易使沿海地区大地主和大商人崛起,对人们的传统耕读观念造成严重冲击。到底应该实行更严格的“海禁”,把人们禁锢地土地上,还是让人们自由出海贸易,明朝政府始终十分纠结,不同的政治势力围绕这一问题,也始终处于激烈的斗争状态。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