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探析明朝最鼎盛的时期

 激扬文字 2023-08-06 发布于四川

朱元璋死后,他的事业由朱棣继承。我们知道,汉朝初期,国家经济实力比较弱,人口和马匹都比较匮乏,所以花了几十年的时间才恢复过来。到汉武帝继位时,国库已是钱粮充足,马匹、铠甲数几十万。这时,汉武帝开始大规模扩张领土。朱棣面临的处境与汉武帝相似。洪武后期,国家税收每年已超过3000万石,是元朝的两倍。再次,大量的粮食堆积在仓库里腐烂了,穿铜钱的线也腐烂了,无法用完。总之,发动战争的基础资源,人口、金钱、粮食、马匹等,已经非常充足了。不过,朱元璋的洪武统治比文景的统治要强大得多。文景时期,只是内政休养,对外并无建树。朱元璋统一传统中原地区后,首先派邓愈出兵甘肃、青海攻占西域。这是自唐朝以来汉朝第二次控制西域;接管西藏,在拉萨设立乌藏卫队,相当于现在正厅级军政管理机构。后改为乌藏都指挥使司,升为省部级。这也是汉族建立的王朝第一次统治西藏。

明太祖朱元璋

洪武四年,朱元璋再次派穆英出使云南,取得胜利,将云南全境(包括今缅甸东北部的一部分)纳入中国版图。超越了元朝,甚至超越了唐朝。洪武十三年,蓝玉率兵越过长城进攻北原,再次取得重大胜利,基本消除了北元反攻中原的能力。

因为朱元璋太雷厉风行了——30年每天加班十几个小时也不是白费的,所以朱棣发挥的空间并不大。他想要像汉武帝那样开辟如此多的北方领土,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朱棣仍然取得了许多超越汉武帝的功绩。首先亲自带兵出征蒙古,每次都有二十万到五十万大军,而且军粮供应源源不断。这种战争能力,已经超越了鼎盛时期的汉唐。特别是第二次远征今天抵达外蒙古乌兰巴托附近,消灭了蒙古瓦剌部落三万多人,基本消除了卫拉特对明朝的威胁。由此,朱棣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亲自率军北渡长城,深入塞外沙漠与游牧民族作战的统一皇帝。北方每次出动几十万大军的时候,南方却还在不断地动用兵力。永乐五年,将军张辅率军征讨越南北部,朱棣下令设立交趾布政使。这是自汉代以来越南北部第二次正式纳入版图。

在向南北方向扩张领土的同时,朱棣派遣亲信宦官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出海。船只数量超过200艘,最大的宝船可载重1000吨。这支拥有27,000人的海军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上力量。郑和船队横渡南海,经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这是中国军队首次进入印度洋。这次远征虽然没有直接扩张土地,但却消灭了很多海盗,俘虏并杀死了一些不听话的国王。这大大增强了中国控制印度洋贸易通道的能力,并在今天的印度尼西亚北部、马六甲海峡附近设立了九港宣传部,作为明朝的驻外机构,负责处理华南周边国家的朝贡事务。海上,以及印度洋周边的一些小国也被纳入朝贡国的范围。

明成祖朱棣

明朝初期有海禁政策,但这并不能说明朝是个封闭的国家。只是私人商船被禁止出海,对外贸易由政府垄断。外商来华进行贸易,必须由本国政府主导,以“朝贡”的名义来到中国,然后由世博部查验货物,并组织牙行(即贸易中介机构)进行货物交换。在印尼设立“老港宣传部”的地方,海盗猖獗,对马六甲海峡附近来华船队构成极大威胁。朱棣命郑和率兵剿灭,然后设立这样一个机构来管理“朝贡”事务。所谓贡品的核心就是贸易。一个朝贡团体往往有数百人,而真正的官方使节通常只有几个,其余的都是商人。与贸易货物的价值相比,贡品只占很小的一部分。

“朝贡贸易”制度也是朱元璋建立的,作为海上禁运政策的支撑制度。他海禁的目的是因为当时日本流浪武士经常抢劫海岸(倭寇的起源),而张士诚、方国珍等敌对势力在一些岛屿上的残部还没有被消灭。禁止私人出海的目的就是为了切断这些敌对势力的补给。基于此,现在有人认为朱元璋的僵化保守的思想是中国落后的根源。这是一个很大的偏见。朱元璋在实行海禁的同时建立了朝贡贸易制度。这一制度的实质是搞“贸易资格认证”:只有被认证为“朝贡国”的国家才能带队到中国进行贸易。 “朝贡国”资格认证的核心是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明朝是中国唯一的合法政府”,不能支持境外敌对分裂势力。比如日本一直有倭寇,明朝有时不让他们进贡,其实就是对日本进行经济制裁。

小国家不远千里进贡,只要给中国一份小礼物,就能得到丰厚的回报。看来这是一个浪费人力、浪费金钱的制度,完全是为了满足统治者的虚荣心。其实古人也很实用。朝贡王朝历来与贸易紧密结合。一个远国小国不远千里前来进贡,不仅是为了赏赐,也是为了趁机拉来一个庞大的商团过来进行贸易。这对中外民众来说都是实实在在的好处。至于贡品和赏赐,与贸易额相比,只占很小的比例。明朝史博部每次对贡品进行估价,然后征收高达50%的关税(估价时双方会讨价还价,实际税率一般低于50%)。这个收入大大超过了奖励物品的价值。最有趣的是,当时来华“进贡”的南洋使节,很大一部分是华人,主要来自福建、广东。他们跑到南洋做生意,发了大财后,被当地国王任命为官,变身“贡使”,运送大量货物到中国出售。比如,正统三年(1438年),爪哇“贡使团”的三位使者:马永良、殷南、文旦,都来自福建龙溪。

郑和下西洋与现代西方的伟大航海一样,都是为了扩大贸易。据《明史》记载,郑和下西洋又新增了30多个朝贡国。事实上,其背后的实际意义是增加了30多个贸易伙伴。更何况,郑和下西洋确实是为了贸易。他们只是攻击和消灭海上航线上的盗匪。他们没有掠夺沿线地区的资源,也没有建立殖民地。西方的伟大航海一半是贸易,一半是掠夺和殖民。

郑和下西洋油画

中国近代的衰落与明朝的海上禁运政策并无直接关系。郑和下西洋是人类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贸易扩张活动。郑和首次下西洋的原因,郑和的随从马欢在《莺芽圣览》中记载得很清楚:广东人陈祖六等人是马六甲旧港附近的海盗。凡有客船经过,必遭掠夺财物”,阻碍海外朝贡船队。朱棣接到报告,下令派兵剿灭。这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第一个任务第一次出海的目的就是抓获陈祖六并送至北京斩首,并沿途还消灭了其他海盗。

据马欢记载:“(扫除旧港区倭寇后)立起一排栅栏,如城墙,有四门,有鼓楼,夜间鸣钟巡视。 竖起重重的栅栏,就像一座小镇,还建起了仓库,仓库里,所有的钱和食物都要存放在里面,各国的船只都会回到这里来收集所有的货物,打包整批货物,装上船,待南风有利,五月中旬回海。”简单来说,就是在马六甲设立一个贸易中转站,包括警卫设施、港口装卸设施、货物仓库、食宿供应点等。新的地方算是领土的延伸,中国来这里驻军、修建建筑,当然是中国的领土,印尼的老港口目前已经成为中国领土的最南端。

此后,郑和多次下西洋,军事任务大大减少,转而沿航线运输大量货物进行贸易。当时船队主要出口瓷器、丝绸、茶叶、漆器、金属制品、铜币等,与中国主要交换珠宝、香料、药材、珍奇动物等。从海外进口100斤辣椒在当地就值1两,卖回国内20两,利润非常可观。除胡椒外,其他进口商品的利润也都在10倍以上。郑和在28年间七次下西洋,平均每四年一次,每次都需要一年多的时间。之所以这么喜欢西行,绝对不是朱棣沉迷于“朝贡”。如果只是为了满足虚荣心,一两次航海就行了。真正的原因是:这是一笔赚大钱的生意。 “捐赠和交易的未知宝物数以万计。”他对赚钱上瘾了,所以我每隔三五年就要跑出去发一笔财。朱棣时期,下西洋成为正式的官方贸易活动。与西方的大航海一样,主要是受经济利益驱动。

此外,朱棣还完成了迁都,将都城从南京迁往北京,并在北京修建了故宫。这也是中国统一王朝中唯一一次迁都。为了迁都,除了修复北京城外,还修建了北京附近的长城以确保安全,并再次疏浚大运河以确保粮食供应。此外,还组织了大型图书编纂活动,编撰了《永乐大典》。全书共22000余卷(目录60卷),11095卷,约3.7亿字。它是人类历史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明朝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如果要同时做这么多事情,几乎肯定会耗尽国力。但朱棣不仅完成了这一切,而且明朝仍然保持着非常强大的势头,人民仍然非常富裕。没有爆发任何值得注意的农民起义。由此可见,朱棣时期的中国国力完全可以与唐汉时期相媲美。朱棣统治下的明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个在海上和陆地上都拥有无可争议的霸权的时代。直到600年后的今天,中国拥有了第一艘航母,并开始建设自己的蓝水海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距离明朝的海洋霸主地位还很远。

当时辣椒非常稀缺,拿到手后很容易卖高价。而且同等价值的辣椒的重量和体积都比大米小得多,所以很容易运输和携带。这样,国家财政可以为战争节省大量粮食(士兵的粮食是调料无法替代的),但官员分发的大米大部分不是用于粮食而是用于购买其他消费品,所以清淡而稀缺的西式香料比较合适。但由于贸易量较大,辣椒等香料价格有所下降,而转化米价格占比则保持不变。朱棣后期,物价差异已经很大,官员的俸禄也因此大幅贬值。他们对这种方式越来越不满,这成为他们反对郑和下西洋的一大动机。直到两个世纪后,类似的现象才在西方出现。 “17世纪初,英国东印度公司也从海外向其股东分发大量胡椒,导致市场价格下降。而英国王室也因胡椒堆积过多而感到困扰。 ”

所以,到了朱棣时代,明王朝一下子变得比以前强大了很多,关键就是海洋霸权的扩张。这是朱棣对中国历史的突破性贡献。朱棣时代的中国不再只是一个农业帝国,也是一个海权帝国。如果不是他发起的大规模官方远洋贸易活动被中断,近代中国也不会衰落得如此之多。至于为什么会被中断,我们稍后会详细分析。

除了西方贸易之外,“大明王朝”的很大一部分功劳应该归功于朱元璋。与文景之治一样,实行休养生息,轻俸多,少俸禄,但他不像文景之治,把严重的权力问题留给了汉武帝去处理;他也不主张像文景那样无为而治 ,却在全国各地修建了农田水利工程,核定了全国的亩地面积。

从疆域辽阔来看,朱棣时期的明朝超过了汉朝。与鼎盛时期的唐朝相比,东北地区相差无几,但西北地区就没有那么好了(这应该与唐朝的首都是长安有关,对唐朝的控制力更强)西域),但西藏、云南、越南也有新的扩张,至于对南洋、西洋的控制力和影响力,则远远超过了唐朝。

这其中有很大的功劳,应该归功于郑和下西洋。海洋贸易的扩张为帝国提供了巨大的财富。这个收入是前朝所没有的。明代学者严从俭在《特区周志录》中记载:“自永乐改元,遣使四出,招谕海番,贡献毕至。奇货重宝,前代所希,充溢库市。贫民承令博买,或多致富,而国用亦羡。”这笔财富有多少,无法详细估计,因为郑和下西洋的官方档案后来被毁。有据可查的是,朱棣时期,中央官员和一些地方政府的俸禄由大米改为郑和贸易带回的香料。比如月工资是100石米,所以根据大米和辣椒的价格,改为辣椒。这些辣椒一直分配到朱棣曾孙朱祁镇上台,国库中还存有大量库存。

清朝时期,康熙皇帝南巡来到南京,惊叹于南京的繁荣。去朱元璋墓前祭拜,并写下了“治隆唐宋”四个大字。由此可见,明朝即使不希望人民怀念清朝的统治者,但还是不得不为朱元璋的功绩所折服。清代史学家在编纂《明史》后,给予明成祖朱棣这样的评价:“六师屡出,漠北尘清。威德遐被,四方宾服。幅员之广,远迈汉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