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那不勒斯,千言万语,一言难尽|意大利

 听雪楼75iz4v14 2020-07-27
那不勒斯湾

那不勒斯是我这次卡帕尼亚之行唯一到过的真正的大都市,火车站地下广场和地铁站修得很洋气,摩登、时尚有活力,但如果你走进市区看一看,我的天,一下子回到半个世纪前!真是又旧又破又脏又乱,还好新耶稣广场有荷枪实弹的警察让人稍稍定一定心。如果你往卡波迪山方向走,深入当地人住宅区,你就会发现石头缝里全是烟头,房屋破破烂烂,黑石块铺就的马路像中世纪遗物,至今没有填铺沥青和水泥,摩托车与汽车就在这些凹凸不平的山坡上从你身边飞驰而过,难怪赋格说意大利的下半身是第三世界。我之前到过的索伦托、卡普里、波西塔洛、拉韦洛,个个都小巧精致、赏心悦目,相比之下,那不勒斯这个卡帕尼亚大区的首府简直就是陷入泥淖的都会。从天上坠入人间,我需要一点时间来适应这个城市。

新耶稣广场的巴洛克式方尖碑

然而,这些并不妨碍那不勒斯散发出迷人的艺术气息。卡波迪蒙特博物馆非常棒,尽管我这次没看成卡拉瓦乔的《被鞭笞的基督》和阿尔泰米西娅的《朱迪丝斩杀荷罗孚尼》(前者正在被艺术科研人员用仪器分析扫描,后者因为展区布展而不对外开放),但是博物馆一层展出的《那不勒斯,那不勒斯——熔岩、瓷器和音乐》非常好,给了我有史以来最好的参观体验。每个参观者可以免费领到一个电量充足的语音导览器和一副音效不错的耳机,每走进一间陈列室,导览器会自动播放音乐和解说词,配乐基本上都是歌剧,非常优美,差点勾引起我对西洋歌剧的兴趣,展出的瓷器也异常精美奇特,完美地将视觉艺术、听觉艺术和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

卡波迪蒙特博物馆
从卡波迪山上眺望那不勒斯

蒙特在意大利语里是山的意思,所以卡波迪蒙特其实就是指卡波迪山。卡波迪蒙特博物馆的前身是卡波迪蒙特宫,建在那不勒斯城北的卡波迪山上,从那里可以鸟瞰全城。起初那不勒斯国王卡洛七世(即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只是想建一个猎场小屋,后来改变计划建造了一个宏大的宫殿,一方面因为他之前居住的波蒂奇宫太小,另一方面他需要一个地方用来存放他母亲埃丽莎贝塔·法尔内塞继承的数不清的家族收藏。

如果你对卡波迪蒙特博物馆感兴趣,可以点击阅读:

令人目眩神迷的卡波迪蒙特博物馆|那不勒斯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第二天在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泡了6个小时,腿要走断,后来实在塞不进去东西,就放弃了埃及馆。

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前身是皇家波旁博物馆。在成为博物馆之前,它曾经是那不勒斯大学所在地。在那不勒斯坐地铁1号线或2号线,Museo站出来就是。博物馆一共有四层:地下一层是埃及馆和铭文馆,地面层陈列的主要是雕像和法尔内塞家族( Farnese)的珠宝,马赛克镶嵌画、情色密室与金币馆在二楼,三楼则展示了从庞贝和赫库兰尼姆出土的各种文物。

公牛

古典雕塑一直是我的最爱。博物馆里网罗了从神仙、帝王、贵族到野蛮人的各种大理石、花岗岩塑像。因为不求甚解,我这次又闹了一个笑话。很多雕像因为残缺,都修补过,我看到一些雕像写着Antinous-Bacchus的标识牌,就以为文保人员创造性地把安提诺乌斯的头接到了酒神巴克斯的身体上,让两个残缺的雕像重新组合之后诞生出新的生命……然而事实是,很多雕像本身就具有二合一的属性,它既是酒神,又是安提诺乌斯,可能有点类似中国民间传说中的文曲星与包拯或者卢舍那大佛与武则天。因为世俗皇帝的宠爱而死后变身为神的美少年,不知道安提诺乌斯是不是孤例?哈德良大帝对安提诺乌斯的爱就是中年稳重CEO对小鲜肉的爱吧,这一对情人的雕像总是相隔不远。之前我错把卡拉卡拉皇帝的雕像当成哈德良发了出来,幸得赋格第一时间指正。哈德良的雕像我其实见过不少,罗马、佛罗伦萨各大博物馆与美术馆里都有,就是一副老实持重的模样。

罗马五贤帝里我最喜欢的是哲学皇帝马可·奥勒留。廖一梅在《柔软》中引用他说过的话:“人生在世,一生不过一瞬,生命变幻不居,感官犹如微弱星火,肉体无非蛆虫饵食,灵魂乃不安的旋涡,命运一片黑暗,名誉难以捉摸。到头来,有形肉体似水循环复始,灵魂尽成梦幻泡影。”我当时就惊呆了,马上买了一本《沉思录》。当然,等我读完这本书已经是几年后在土耳其的长途汽车上,而且我在书里根本没有找到马可·奥勒留说过那段话。

安提诺乌斯

之前被渲染得神秘莫测的情色密室(Secrete Room)其实并没有什么可期待的,最著名的牧神潘和山羊交媾的雕像拿到美国去展览了,其他春宫画没有多少艺术价值可言,而一堆奇形怪状变形到可笑的男性生殖器工艺品,只有Phallicist才会觉得horny吧,一般人只会觉得funny,比如飞狮般长着翅膀的阳具风铃,伸出巨大阴茎的半人兽油灯,头上长出四条蟒蛇状男根的青铜人像,让人觉得又滑稽又无聊。

萨福

庞贝壁画《花神》2018年拿到北京国博展出过,如今在这里又重逢了。《萨福》倒是第一次见到,蕾丝边祖奶奶姿态非常文青。法尔内塞家族实在太厉害了,居然搞到了托勒密王朝的双面玉雕玛瑙杯,据说杯上的女神伊西斯就是埃及艳后克利奥帕特拉七世。不过最让人叹为观止、五体投地的是博物馆收藏的一系列精品马赛克镶嵌画,包括那幅著名的《亚历山大与大流士之战》。以前觉得马赛克没什么了不起,那是因为没有看过好的,直到看到这些从庞贝与赫库兰尼姆出土的马赛克镶嵌画,大吃一惊,要知道它们都是1900年以前甚至更早年代的艺术精品。不过也许那个年代人们的认知里只有匠人,没有艺术家,所以大多数创作者都没有留名。透视学是在文艺复兴时期发展起来的,但你会惊讶地发现在那么久远的年代欧洲人就懂得透视画法(其实更早,公元前五世纪古希腊就有了关于透视画法的记载)!不是我妄自菲薄、崇洋媚外,我们老祖宗同一时期的绘画与雕塑相比之下就显得太粗燥原始了。

马赛克镶嵌画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关于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的内容,请点击阅读:

令人叹为观止的马赛克镶嵌画|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神仙、帝王、平民和18禁|那不勒斯国家考古博物馆

维苏威火山
蛋堡

从博物馆出来,去海边放空,坐地铁到市政广场,经过了新堡、翁贝托一世长廊、那不勒斯王宫、平民表决广场,这一路都赏心悦目,一改昨天第三世界即视感。傍晚时分,海水和天空像一块淡蓝色的画布,维苏威火山如同一座绣屏,山脚沿海岸线点缀着城市与邮轮的灯光,非常美丽,如诗如画,可是想到庞贝,瞬间又觉得有一点恐怖。趁还有体力,就沿着海岸走去蛋堡看日落,直到海天相连处的赤霞、紫霞完全黯灭才回山上吃晚饭。

七善行

有心栽花,无意插柳。在卡波迪蒙特博物馆没看到卡拉瓦乔的画,在Pio MonteDella Misericordia 看到了。Pio Monte Della Misericordia是1601年由七个那不勒斯年轻贵族成立的慈善组织,网络词典翻译成“皮奥山的怜悯”。他们在那不勒斯主教座堂南侧建了一间八角形的小教堂,卡拉瓦乔画的《七善行》至今还悬挂在圣坛的上方。《七善行》英文是The Works of Mercy,这个不太好翻译,英文并没有提到数字七,但画中表现了《马太福音》里的七种善行,有人翻译成《七怜悯》或者《七件善事》。这七种善行分别是:给饥饿的人以食物、给口渴的人以水、给旅途中的人以住所、给赤身裸体的人以衣物、给生病的人以看护病、给监狱里的人以探望、给死亡的人以埋葬。惹事生非的卡拉瓦乔在罗马杀了人,跑路到那不勒斯避风头,接受了《七善行》的绘画任务。画作完成之后,名噪四座,一领风骚,当地画家竞相模仿。卡拉瓦乔的构图表现力和对光影的运用在上次我去罗马的时候就吸引了我。我本来是对绘画一无所知的门外汉,却因为一次旅行打开了另一扇窗。

那不勒斯主教座堂

参观圣卡洛歌剧院则是另一个意外之喜。原本没有参观计划,正好路过,就买了张票,却碰到了一个金牌导游。导游是个高个子金发美女,说英语几乎没有一点意大利口音,风趣幽默,而且讲解起来抑扬顿挫,眉飞色舞,完全可以走上舞台当演员。圣卡洛歌剧院是欧洲仍在使用的歌剧院中最古老的一座,比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还要早41年揭幕,它由两西西里国王(那不勒斯和西西里国王)卡洛斯三世修建。剧院于1737年11月4日揭幕投入使用,因为那一天是卡洛斯三世的命名日(Name Day,类似于生日)。

歌剧院有五层,皇家包厢在二层中央,正对舞台。其他所有包厢里都有一面镜子,却并不是朝着舞台的方向,而是面朝皇家包厢,观众们可以从镜子里观察国王的一举一动,因为卡洛斯三世定下一个规矩,表演结束或者暂告一段落时,必须由他第一个鼓掌,他没有鼓掌的话,其他人也不许鼓掌。但那不勒斯的国王们并不喜欢听歌剧,观众们有时候能看到国王在包厢里打瞌睡。

当时意大利人听歌剧、音乐会或者看芭蕾舞表演并没有现在这么文明,达官贵族和富商们可以在包厢里做任何事情,可以聊天、睡觉、大吃大喝。歌剧院本来就是一个show off的社交场合,包厢里的观众需要自带蜡烛,甚至可以带厨子在走廊里烧茶做饭。哪家带的蜡烛多,灯火更明亮,就说明谁更富有。妇人们精心装扮,穿上最华美的服饰,戴满bling bling的首饰,也只有在足够亮的照明条件下,才能够让别人看清楚。自古以来人生的意义就在于攀比嘛!那时候也没有微信朋友圈,展示人设主要就靠这些高光时刻。只有没钱的人,像平民、佣人、小贩一类的,才会坐在大厅里听歌剧。不过连受过教育的贵族都不太懂欣赏歌剧,大字不识的老百姓能欣赏得来?艺术这种东西很funny,它和财富一样会带来优越感。现在在圣卡洛歌剧院看演出可以网上购票,价格根据座位的位置、演出的类型和时间不同而变化。在皇家包厢看一场歌剧的价格是400欧元。

圣卡洛歌剧院
那不勒斯王宫
平民表决广场

从圣卡洛歌剧院出来又去了蛋堡,多云,看不到日落,游客三五成群,走了一拨,又来一拨,望山望海,头顶无数的海鸥翔遨,鸣叫不息,是海洋的味道。

新堡(安茹城堡)

星期五离开那不勒斯去火车站坐火车的时候发现地铁大门紧闭,也没有任何告示。不解释!古典优雅与脏乱差并存的那不勒斯真是……too complicated!千言万语,一言难尽。而那不勒斯的历史也异常复杂,虽然建城已有2500多年,曾经是欧洲大陆上第二大的繁华都市,两西西里王国的首都,却无法套用中国人熟悉的自古以来就是谁谁谁的领土这样的句式。

翁贝托一世长廊

那不勒斯在意大利语里叫拿波里(Napoli),最初由希腊人建立,以投海自尽的塞壬帕耳忒诺珀的名字命名,后来在旧城帕耳忒诺珀旁边发展出一个新的城市Neapolis(意思为新城),随后它又经历了罗马人、哥特人、诺曼人、法国人和西班牙人的统治,直到1860年在加里波第领导的统一运动中并入现在的意大利。 那不勒斯是卡帕尼亚大区的首府,意大利的工业重镇和主要港口,这里有历史感沉甸甸的老城区和大教堂,富丽堂皇的歌剧院,水晶宫似的购物中心,优雅体面的王宫,意大利南部最时髦的火车站、地铁站,还有扬名世界的美食,浪漫旖旎的海岸风光,绣屏般美丽又令人颤栗的活火山,可是当你从火车站广场坐直梯上来,一开门第一眼看到的可能是屙在门边上的一泡屎。毁灭性的打击还有乱哄哄的街道和脏兮兮的社区。垃圾处理是这个城市的顽疾,从2008年开始,不定时爆发垃圾处理危机,有时候市民不得不将无人处理的垃圾在街道上焚烧。

治安也是一个令人头疼的问题,小偷小摸、飞车抢劫、小额欺诈屡见不鲜。旅行手册也写道“夜间外出要额外小心,尤其是中心火车站附近。Via Toledo街以西的地区和Piazza Caritita广场白天虽然很安全,晚上却潜伏着危险。”所以晚上我出门吃饭,走在行人不多、灯光暗淡的街上总有点心怀忐忑,惴惴不安。在我往返酒店的必经之路上,每天恒定(当然我也只在那不勒斯住了三晚)有一个黑人青年手里拿着一个一次性透明塑料杯从早上到傍晚都守在那里乞讨,身体健壮、神情漠然。我时常幻想他晚上会变成拦路抢劫的大盗。不过晚上他下班了。

那不勒斯地铁

作为游客,我倒是不太担心黑手党。意大利有三大黑手党,在那不勒斯地区活动的是卡莫拉(Camorra),它最擅长做生意,适应全球化潮流,已经彻底转型为“自由主义黑手党”了。百度百科说:“黑手党喜欢左派掌权,因为他们可以从国家给予农业和职业培训的拨款中揩油。卡莫拉最精此术,乘机挪用巨款来繁荣自己的生意。他们以企业家自居,垄断那不勒斯的垃圾处理,将它变成了一本万利的富矿来开采。”如果你对卡莫拉感兴趣,可以看一看2008年马提欧·加洛尼拍摄的电影《格莫拉》。


欢迎关注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